/疫情特辑 | 一位建筑摄影师的方舱回忆

疫情特辑 | 一位建筑摄影师的方舱回忆



这是一个建筑人文媒体,创办以来打造了一系列音视频作品,受到建筑与人文爱好者的喜爱。


在这个“知识浪潮”和“碎片信息”的时代,【一言一吾i-Talk】旨在为受众带来小而美的、具有启迪性的人文新知。更多视频新栏目和综艺即将陆续上线,敬请期待。





















疫情特辑

Special Feature

▣ 一位建筑摄影师的方舱回忆





上海静安区虬江路方舱



编者按:今天的讲述人,是九零后的建筑摄影师刘俊男,她入住的上海静安区虬江路方舱,虽然没有隔断保护个人隐私,但男女分区,且有条件洗澡,已属方舱中的“四星级酒店”。刘俊男用相机记录下方舱里人们的日常起居,人们刚开始也会排斥镜头,后来慢慢出现了一种理解和默契。由于方舱中大多为轻症、无症状甚至阴性的密接人员,没有病痛的困扰,这里的氛围稍显混乱,却并不压抑,人们都尽可能地保持积极乐观,过着复制黏贴的日子。既然已是“最坏”的状况,不如抬头仰望星空。明天的太阳,将照常升起。



刘俊男

Liu Jun nan


建筑摄影师








从造房子到照房子的摄影师。

1992年生于山东烟台,现居上海。





 以下是来自刘俊男的讲述:



/ 抵达 /



我是4月6日第一次核酸呈阳性的,当时小区已经封控了6天的时间,陆陆续续有些邻居阳了。之后经过2次复核,都显示待复核状态。直到4月14日第3次核酸结果出来,才被确定要送往方舱。


居委会中午通知了我们,也没有告知具体时间以及具体去哪个方舱。到当天晚上11点时候,我就拉着预先准备的“隔离行李箱”,冒着大雨踏上了转运大巴。





隔离行李箱,相机不可少


大巴兜兜转转接了许多同区域小区(静安区)的确诊人员,终于在凌晨2点抵达了静安区的虬江路方舱。





凌晨坐上大巴准备前往虬江路方舱


因为我从得知阳性到入住方舱的时间比较久,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抵达的时候,并未像想象中那么慌乱。进舱时大白依序为我们进行全身消毒和物品消毒,之后就上楼办理入舱手续。由于我们是第一批入住这个方舱的患者,整个楼面全是空的,由于没有人安排,大家上楼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抢床位,靠窗的位置最为抢手,不仅有光和风景,更重要的是有插头方便充电。选好床位之后,工作人员就开始指导大家扫墙上的二维码,录入信息后,就会生成每个人专属的入舱码,就算是正式入住方舱。



方舱入口大厅,大家统一消毒

方舱床位

进入方舱扫码入住


这个方舱实行男女分离的隔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女性,但也让家庭被拆开,有一些小男孩因为要跟着奶奶,被隔离在女性楼层,后来也有人有点意见。




方舱开水间及女洗手间指示牌


因为之前被告知隔离点会是酒店或学校,床位会有隔断,到达后看到这种粗野主义风格的办公楼大平层,近百张床的大通铺,失望是自然的。但这里至少有热水可以洗澡,算是稍稍有了点安慰。






静安虬江路方舱


方舱内淋浴设施



/ 日常 /



我所在的虬江路方舱,大概有十多层楼,从二层到八层,几乎全住满了。每层楼面大约有200位患者,分为ABCD四个区域。楼层与楼层之间的电梯和通道都是封闭的,不能互相传递物资,只有工作人员有权使用。



方舱的值夜班“大白”


方舱的工作人员非常精简,每层楼配有2-3名大白,负责大家的核酸检测工作,另外还有4名左右保洁人员负责打扫、消杀。其他的工作,诸如放饭,发物资,维持核酸秩序等等的工作,就会交给志愿者。





晨光中的护士站,地上堆满了各种药品


我们有一个楼层微信群,群里大家可以报名担任楼层的志愿者,报名非常踊跃,我第一天报名担任了志愿者,第二天由于医护人员交接班遗漏了志愿者名单,只得重新报名,而我又起晚了,就错失了做志愿者的机会。




方舱志愿者在换工作服



方舱志愿者证书


外界的人对方舱最关心的三件事,一是吃饭,二是上厕所,三是洗澡。





静安虬江路方舱


先聊聊吃饭问题。相比大家隔离在小区里拼命抢菜、团购、企盼物资,方舱的伙食真的不错。早餐3个包子,有鸡蛋有牛奶、午餐和晚餐是4-5个菜+1个水果,吃不饱还可以要第二盒。另外还准备了回民餐,有一次饭菜是辣的,小朋友吃不了,有人提了意见,第二天就发放了宝宝餐。此外,志愿者能得到可乐作为奖励,有些人自己会带些薯片等零食进来,他们都会分享出来给大家。在吃饭方面,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方舱每日餐食(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无症状病人服用中药包


洗手间的脏乱差问题,这里也同样存在,一些性格豪爽的热心大姐会直接大骂那些不文明行为,威胁说如果再这样她就要拍视频发到网上,也算给大家一个警示。但每次新来一批患者,厕所的情况又会变得很差,大家还是需要卷起裤管,准备好消毒用品再去洗手间。




方舱内厕所与淋浴间实景


至于洗澡,是难得的福利。很多方舱都没有淋浴条件,而我们却有一个类似公共澡堂的区域,有一排淋浴,热水很大。洗发水、沐浴露等物资也都配齐了。



24小时开水间


至于方舱的管理,一开始还是挺混乱的,也是在实践中慢慢总结出经验,一点点去提升执行力,逐渐变得有序起来。




排队核酸的方舱病人们



每天医生会给患者量体温并进行2次整体消杀



/ 人们 /




方舱一天的生活非常简单。每天五六点,年长的阿姨们就已经起床锻炼身体,方舱里渐渐热闹起来,七点左右发放早餐,8点时大家都十分清醒了,跳舞、瑜伽、热身……然后是漫长的一天,孩子们会互相嬉戏,相邻的人们开始聊天,更多的人拿着手机躺平消磨时间,很少有人拿出电脑工作。午饭后午睡,睡醒之后,很多人就开始对着手机K歌,旁若无人的样子,很自信。接着是晚饭,继续躺平。每天十点半熄灯后,大家也就安静下来。这个时候保洁员们开始给整栋方舱的公共区域消毒。





清晨阳光照进方舱,洗漱完毕的大姐



方舱内健身锻炼的病友们


方舱每天的生活看起来很相似,大部分时间大家相安无事。但由于这里环境的特殊性,大家还是会有一些焦虑的情绪,积压后就会爆发,对一些小事失去容忍,也会互相争吵,但发泄过后就还是继续平静。外界的焦虑情绪比我们更严重些,进入方舱算是当下最坏的一种情况,当你真的身处其中时,便不再那么恐惧,反而觉得一切都还好,还可以接受。





准备英语六级考试和学习的小妹


方舱入住人数增加,走廊上也开始住有病人


方舱中在工作的病友



大白们看到镜头,摆出了大大的爱心


劳累的大白


我幸好把相机和三脚架设备带在了身边,每天会花一些时间去拍摄周围的人。捕捉他们的生活状态,也算是一种记录吧。人们刚开始也会排斥我的镜头,会闪躲,会骂,后来慢慢地就习惯了,不躲了。




给家人报平安的病友


方舱内日常深夜聊天谈心







方舱内一对母女





小朋友们的日常活动


新进舱的建筑师同行妈妈和女儿


小女孩在阳光下吃着方舱分发的香蕉





/ 离开 /



方舱里的核酸时间是不定的,大部分两天一次,如果有人转阴,就开始以一天一次的频率来测,我因为进方舱的时候距离我第一次核酸阳性已经有一周时间,所以没过多久就恢复了阴性。转阴后会再安排两次检测,如果两次仍旧是阴性,那么就可以通知街道来转运了。基本上,通知也得一天的时间,这个就是看街道的能力了,有的街道快,有的街道特别慢,我就属于特别快的街道。





出舱后,大白清理使用过的床单和被罩


转阴后陆续出舱,分批下楼


我从确认可转运,到被接走,就隔了一天。半小时点名,扫出舱码,接着会出一个名单,让你收拾好东西,再隔半天就可以出舱。出舱这天晚上也是下着大雨,我比较幸运,因为是和室友一同租住,两人又是一同去方舱,一同出舱,可以直接回去居家隔离。



出舱扫码离开


听说和我们一同出舱的另一些人由于是群租,或是住在宿舍里,街道和社区就无法接收他们,他们只能选择一天500元的隔离酒店,或是露宿街头。也有人和街道据理力争,被破例接回去的,这个时候就看你的协调能力了。听说和我们同期出舱的另一辆车上有5个人不符合接收条件,被挡在门外,他们先到了自己所住的大厦,大厦不肯接收,然后他们又凌晨冒着大雨步行到自己所在的街道办事处。其中还有一个孕妇,走得脚都起泡了。在街道办事处闹了一闹,终于回去了。





出舱凭证


在上海,不论方舱内外,这次疫情对工作影响都特别大。我作为建筑摄影师,出差是日常状态,而现在,除了3月份拍过一个上海的室内项目和一个社区商业街区改造项目,至今基本上都还没开工,处于停工停产状态,只能做一些后期。这次进方舱,出于“想要记录这次特殊经历”的想法,我拍了一波照片,积累了一些素材,想着将来的某个时刻再拿出来看一看,可能会有点意义。






看着窗外期待转阴的病友






















































END





出品方


监制:朱丽康

主编:李昕

讲述/摄影:刘俊男

文字整理:Amii

排版:JZ


//////////


本文版权为《一言一吾I-TALK》所有,欢迎分享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咨询后台,侵权必究。













近期精彩内容回顾


上海天文馆 | 星辰在望



摩西·萨夫迪 | 居之自然


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 | 在建筑的边界之外








Álvaro Siza | 我的建筑中没有我




马岩松 | “坏孩子”的反成功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言一吾ITALK”(ID:I-TALK0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