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普通人请关注这3个建筑知识点!

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普通人请关注这3个建筑知识点!


01

楔子

已经记不得被封闭在在家里多少天了,每天忙着核酸(抗原)和抢菜,文章也很久没更新了。最近我看到一篇关于“阳楼成串”的文章,是同济的教授和华东院的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的,觉得挺有意思的。


细想下来,我们在居家隔离的时候,确实还有不少“风控点”需要大家关注,所以我整理了以下3个建筑知识点,希望能给疫情里的所有人提个醒。


02

新冠病毒认知


2022年2月2日,BioRxiv网站上传了日本京都县医学研究生院传染病系广濑良平、伊藤义人、池谷浩等学者的论文《SARS-CoV-2变异株环境稳定性的差异值得关注的是:Omicron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未经同行评议)


在人类皮肤表面存活时间:

新冠病毒原型株 8.6小时(95%CI,6.5-10.9小时)

新冠病毒α变种 19.6小时(95%CI,14.8-25.3小时)

新冠病毒β变种 19.1小时(95%CI,13.9-25.3小时)

新冠病毒γ变种 11.0小时(95%CI,8.1-14.7小时)

新冠病毒δ变种 16.8小时(95%CI,13.1-21.1小时)

新冠病毒Omicron变种 21.1小时(95%CI,15.8-27.6小时)


奥密克戎在人类皮肤上最长可以存活27.6小时。

在塑料上存活时间:

新冠病毒原型株 56.0小时(95%置信区间CI,39.0-76.7小时)

新冠病毒α变种  191.3小时(95%置信区间CI,152.5-232.1小时)

新冠病毒β变种  156.6小时(95%可信区间122.7-192.9小时)

新冠病毒γ变种 59.3小时(95%可信区间43.9-77.7小时)

新冠病毒δ变种 114.0小时(95%CI分别为91.3-139.1小时)

新冠病毒Omicron变种  193.5小时(95%CI为153.1-236.2小时)


奥密克戎在塑料上最长存活时间可以达到236.2小时,10天。


官方发布的居家隔离提示如下:



特别提到了通风,每天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03

通风

那个“阳性楼串”的文章罗列了一些案例,我拼了一张图(如下图),大家可以看看,但是没有科学依据佐证,所以也未必是事实

我个人感觉是:可能性不大!
因为小区里的风环境也没有那么单纯,即使是能连成串,也未必是通风引起的,更何况这些点(楼栋)的数据也有待考证。


我看到有个朋友的留言,觉得有些道理,大家不妨看看。



虽然论据可能是有瑕疵或者是错误的,但有鉴于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的时间较长,防患于未然,所以我认为:文章最后给出的建议是值得关注的。
“疫情期间,在病例已经显著增多时,通风更要慎重,以免随风带入气溶胶态的病毒。可尝试在背风面、侧风面通风,限制迎风面通风,并减少通风时间。提倡“科学通风”、“短时通风”、“闪通”为宜。


官方提倡如下:



将文章建议的通风方式与官方提倡的时间和次数结合起来,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吧。



04

地漏


每个家庭都有卫生间,地漏是卫生间的标配。就是这小小的地漏,由于使用不注意,可能会成为病毒传播的途径。

2003年的香港,一个叫做淘大花园的小区,总计有331名患者感染非典,死亡42人,是全球著名的非典重灾区。


而在这个社区中,有一座毒楼:淘大花园E座。4月15日前的321名患者中,有41%的患者居住在E座,最终的42名死难者中,也有22名是出现在这个楼。其中大部分住在E座的7号和8号垂直排列的单元。
后来的调查结果显示


1.这个小区的卫生间地漏由于经常干涸,未能起到隔绝病毒的作用。
2.又由于卫生间的排气扇功率超级强,将带病毒的水汽(气溶胶)排到对面的单元。
3.户型设计中的天井形成的烟囱效应,形成一股气流,将两边天井的单元逐个感染。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地漏是如下图所示的:有水一直在弯管里,这个专业术语叫水封。可以隔绝排污立管里的病菌进入到卫生间里。(红色表示污染,蓝色表示洁净)



但是由于天气炎热,疏于管理,我们的地漏会出现干涸的情况,如下图所示:每户相同的排污立管(黄色)里会有病菌,因为失去水封,直接进入到卫生间里,造成卫生间的污染。(红色表示污染,蓝色表示洁净)

在加上香港的户型多数是超高层,井字或蝶形布置的,所以会形成很多竖向的凹槽,就像烟囱一样,所以就形成了“烟囱效应”,加速了病毒的向上传播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给我们不少的警示:
1.在居家隔离期间,时不时的观察一下地漏是否有反味,及时的补水,形成有效的水封。

2.如果有些小区排污管没有存水弯(我们小区就没有),就无法形成水封,那想办法用胶布先封起来,或者买个地漏防臭器。(如下图)

3.如果你住的房间窗户对着类似的狭窄天井或排污管,建议通风时闪开这扇窗户,避免交叉干扰。(其实现在很多小区都有这个问题)


4.如发现排污管存在开裂渗漏等问题,及时找物业进行维修。

05

楼梯间

现在上海全员核酸的频次非常密集,很多高层小区的居民出于安全考虑,也会走楼梯下楼。但是楼梯间其实也是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同样存在着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下图是高层住宅比较常见的防烟楼梯间的平面示意图,前室和楼梯间都是通过送风竖井给其送风的,形成 楼梯间压力>前室压力>走道压力而这两个空间以外的空间一旦着火,烟雾就进不了这2个区域,便于居民逃生用,所以我们一般认为其是安全区域。



但是疫情期间,阳性居民本身就在楼梯间里上下楼,病毒是很难排到室外的,即使你开窗,病毒也是往走道方向移动的。



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消杀。但是二、三十层的楼消杀一遍,这工作量也不小。



我看到这个居委会的做法还挺实用的(如上图)把一栋楼分成3个分区,既保证不被”团灭“,也能提高核酸的效率


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消杀“的工作量,电梯厅就2-3个平方,楼梯间也只要消杀1/3,将人力物力可以匀出来做更多的工作。



所以请大家注意:封闭的楼梯间并不比电梯安全,同样要注意防护



06

结束语

在面对病毒危险时,我们要沉着冷静,多去了解事物的特性,掌握其发展规律,才能战胜它。


在居家隔离时,我们要防微杜渐,将每一个病毒可能传播的路径封锁住,冒尽量小的风险去完成抗疫的各项工作。



面对已知,我们不要过于乐观;对于未知,我们也不要过于恐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良有方”(ID:nomad_li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