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管控限制放开后,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放眼海外布局

疫情管控限制放开后,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放眼海外布局

疫情管控限制放开后,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放眼海外布局


中国建筑师和设计师向 Dezeen 表示,由于疫情防控限制的放开,

他们预计国内和国际业务将会有显著推进。

“我们希望继续在项目中与世界一流的结构、景观等顾问配合,吸引全球最好的人才来我们北京办公室,让他们回到中国项目建设中来,”MAD 建筑事务所合伙人党群说。
 
“今年计划去东南亚看看,希望能试水海外市场,尝试作为中国建筑师走出去,”Weico 的创始人孙伟说。
“可能会比我们预料中的更早地去参与国际性的项目,比如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国际竞标,”F.O.G. Architecture 的联合创始人郑宇说。
“乡旅、文旅规划、景观规划、民宿建设等都会是未来想要去触及的领域,”Say Architects 的主持设计师单嘉男补充说。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一直奉行动态清零政策,尤其是在 2022 年出现了频繁封锁。今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正式被纳入乙类乙管,一系列的限制措施也进一步放宽。
国际旅行的开放也进一步增强了本地设计行业的信心,开始积极探索海外新机遇。
中国设计业准备重新融入国际社会
 
12月27日,中国宣布决定自1月8日起对国际旅行开放边境。
这个消息对中国的设计展会行业可谓及时,去年由于全国各地持续的严格封锁,几乎所有大型实体活动都被取消。

设计上海去年因疫情取消,展会将在今年六月回归
 
亚洲最大的设计展“设计上海”于 2022 年取消。其姊妹品牌“设计深圳”原定于 2021 年 12 月推出,但受到疫情的影响,现在终于确认其首届展会将于 3 月举行。
现在,设计展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以更大的规模回归,并吸引海外工作室和品牌的大量参与。
“行业的信心恢复了,大家更加愿意投入到推广中去。我们的从业人员的心情和动力也更加的足了,大家都在积极的推动一些事情,”设计上海总监谭卓对 Dezeen 说。
“今年是设计上海10周年, 我们希望可以是一个大的国际盛会,希望大量的海外品牌和设计师都可以来到今年的设计上海现场。”
“2023年的设计上海从规模上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届。 所以, 我们目前的工作计划是积极的去往海外招募国际品牌, 同时,扩大设计上海在海外的宣传,让大家对中国市场有信心。”
广州设计周从 2022 年 12 月移至 2023 年 3 月,也在为更多的国际合作做准备。
“在2023广州设计周展会现场,我们将会增加国际家居品牌版块的展区规模,希望可以引进更多国际精品设计在广州设计周上展出,同时促进和激发中国设计不同领域、家居行业的多维度交流沟通,”广州设计周 CEO 贺文广对 Dezeen 说。
“此外,在 2023 年我们会重启「世界的中国」,继续开启我们的全球巡回盛典活动。”
中国设计企业放眼国际扩张
 
中国建筑师和设计师也在拥抱国际旅行的新自由。
上海室内设计工作室 Offhand Practice 已经为团队预定了 2023 年第一季度的海外设计之旅。
““行万里路”的亲身体验对设计师来说是增长综合见识的最有效方法,”Offhand Practice 的联合创始人袁愿说。
“另外,我们也正在推进一些除了设计项目以外的工作计划,如有境外机构在联系我们参与国际性的展览之类的活动,也希望在第一季度可以把这件事情敲定。”

MAD 在美国的第二个项目 One River North 将在今年完工
 
总部位于北京的建筑事务所 MAD Architects 将继续在全球业务的扩张,他们在几年前就在罗马和洛杉矶设立了海外办公室。
“在疫情期间,这两个办公室分别负责全球业务拓展和现场见面,北京总控策略和运营。当然开放后我们可以更频繁地拜访工地或者开会,做workshop,会更加方便,”党群说。
然而,MAD 在中国的业务因疫情管控的限制受到直接的影响。“我们和大量的国际事务所、专项顾问、建筑设计人才合作,他们都因为疫情封控很难来到中国。”
“疫情对于我们的影响,不是仅仅停留在业务层面、营运层面,或者项目层面的。身在其中,无处幸免。我们一直在观察和思考,国家、群体和个体,在这种因自然所造成的似乎“违背”人的情况下,人类理性是如何面对。”
“开放与否,更重要的是跨文化和地域的交流,在国境开放后,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回到三年前的频繁且友好、高效的互动,甚至超越当时的情况,继续在我们的项目中与世界一流的结构、景观等顾问配合,吸引全球最好的人才来我们北京办公室,让他们回到中国项目建设中来。”

F.O.G. Architecture 在疫情前两年获得了不少零售设计的机会,观夏就是其中之一
 
这一消息也为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国际事务所“提振了信心”。
“一方面对过去疫情发展变化的不确定的终结,另一面是把之前延误的时间赶回来的行动力,”Perkins&Will 董事、市场总监伍东萍说。
“更多是一个信心的鼓舞吧。当然,国境开放,我们和国外办公室的互动可以回归之前的正常状态了。”
丹麦纺织品牌 Kvadrat 也计划加强其上海办公室与欧洲总部之间更多面对面的互动,包括派遣中国员工到总部接受培训,以及邀请中国客户到欧洲参观访问。
中国建筑师和设计师已经学会了更具适应性
 
中国新兴工作室 F.O.G. Architecture 一直在努力管理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 20 人团队,但现在他们认为这种结构可能会是一种优势。
“我们其实还是保持着松散且密切的云上合作的方式,这样让大家能不受时空束缚一起做设计,”郑宇说。
“三年疫情以来,除了2022比较严厉的管控之外,前几年虽然也有波折,但在国内相对活跃的经济氛围和生活氛围其实给了我们很多项目机会,和其他一些小型设计事务所一样,我们承接了很多商业类的空间设计,这类空间能尝试的可能性包括中国业主的包容度接受度都很高,我们很感激。”
“但另一方面,也慢慢在今年触摸到了一个设计瓶颈,我们在2022通过更多参与大尺度的项目以及建筑竞赛,以图自我突破。新的一年,也会继续。我们也能会比预料中的更早地去参与国际性的项目,比如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国际竞标等。”

Offhand Practice 今年计划参与国际性的展览,去年他们获得了 Dezeen Awards 设计大奖年度最佳大型零售室内设计
 
原德国海茵建筑事务所合伙人孙伟于去年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Weico,他表示今年计划去东南亚看看,希望能试水海外市场。
“中国设计行业已经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几乎所有国际主要公司都已经参与了进来,不存在开放国境之后有大量新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孙伟解释说。
“但我们在其他的市场上很少看到大量的外国公司在投标,作为中国建筑师,感受到了走出去的必要性,同时也是机会。”
然而,对于中国旅客来说,国际旅行还尚未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要求所有来自中国的旅客在出发前 48 小时内提供新冠病毒检测阴性的证明。这些新实施的措施是出于对国内感染率上升的担忧,是对中国重新开放的直接回应。
韩国和日本已停止向中国签发旅游签证,并要求来自中国的游客进行出发前和抵达的双检测。作为回应,中国也停止向韩国和日本的个人发放短期签证。

乡村振兴会是 Say Architects 接下来业务方向上的重点
 
但这些问题并没有影响中国事务所的乐观情绪,这些公司在过去三年学会了适应不确定性的常态。
“我们工作室成立其实也就四年的时间,所以疫情这三年的感受是,不确定才是生活的常态吧,所以不管当下和未来的大环境如何,及时根据新的变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才是比较可持续的状态,”袁愿说。
“Say 的发展是会根据现象、市场与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发展上的变化,” 单嘉男说道。
他表示乡村振兴会是公司接下来业务方向上的重点。
“随着近两年城市资源愈发紧俏,并且疫后消费者对于旅游的需求也逐渐放大,许多公司也随之把目光转向乡村振兴,对于 Say 而言,乡旅、 文旅规划、景观规划、民宿建设等都会是未来想要去触及的领域;而在公司比较稳固的业务下,会考虑拓展到餐饮业,疫情期间虽对餐饮行业是场冲击,现在的放开我们相信会迎来下一个重生。”
对于建筑师和设计师来说,机遇与困难并存。
自去年 5 月从上海迁往纽约以来,堀雄一朗近期首次回到中国。
他在上海创立的家具品牌 Stellar Works 被迫改变了全年的产品发布计划,因为自疫情管控开始放宽以来,其中国工厂的员工新冠感染激增。
“我已经支付了今年米兰国际家具展的展览定金,但不得不取消,因为生产延误,我们无法及时发货,”堀雄一朗告诉 Dezeen。 “通常我们必须在春节前发货所有的产品。”
Stellar Works 计划在北美开设更多展厅,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扩大在美国的业务。它目前正在测试一款模块化酒店客房概念,将于今年五月在纽约设计周期间发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ezeen”(ID:Dezeen_Chin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