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披,被遗失的家具拍档
椅披是容易被世人遗忘的,但古人对生活的期许和追求与我们今人的感性和愿景是一样的,只是时代变了……
今天我们先从一张照片开始看起——
明 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
清 缂金地玉堂富贵椅披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这是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对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形制标准,比例协调,大气舒展。与我们常见的官帽椅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一对上面多配了一副椅披。
什么是椅披?就是我们今天的话题。
清 缂金地玉堂富贵椅披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椅披其实是传统坐具的衣饰,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家纺一类物品,又叫椅衣、锦背、椅搭、椅袱,起于唐宋,盛于明清,衰于民国,没于近代。
我们现代的坐具家纺都是为西式坐具服务的,传统古典坐具的家纺已经被世人遗忘,即使是古典家具的爱好收藏者,椅披也是鲜为人知的存在。
通过对大量古画及资料的观察及研究,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椅披与椅垫、杌子垫这些物件儿,与中国古代家具配套使用,互为表里,互为补充。
由此我们可以证实,古代家具绝不是有些人所抨击的那样——坐上去硌人不舒服。相反,古人在硬与软之间有着独特的审美与追求。
毋庸讳言,中国古代家具,在使用之舒适性方面与西方后起之现代家具确实存在差距,比如西方家具中绵软椅垫和靠背等的娴熟使用。
但正是由于古代中国椅披椅垫的出现,恰恰证明古人的智慧空间无限之广,正是为了弥补这些缺陷,中国古人试图以使用加厚的椅披和椅垫来克服这些缺点,务求无论是家具尺寸还是倚靠坐卧,都能达到最佳程度的追求。
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详细地描绘了当时的生活情况,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椅披的用法:自椅子搭脑向后下垂到椅盘以下,向前沿着靠背到椅盘,再沿椅盘前沿向下垂落到脚踏掌以上。因为椅子多是木制品,椅披就成了柔软的靠背和坐垫。
两宋时期垂足高椅已十分普及,彻底改变了中国人席地而坐的习俗,椅子在室内厅堂已经有固定的安放位置,这一时期的椅披被称作绣背、锦背或椅背。
两宋椅披非常简单,没有过多装饰,素锦绫一块披覆在椅子上,然后用系带固定,南宋楼錀赞所作《大智律师元照像》的描绘中,宋人已经开始用异色锦绫包缘的椅披。
南宋楼錀赞嗧《大智律师元照像》中的椅披
日本京都泉涌寺藏
宋人画不空三藏图
日本高山寺藏
宋代帝后御真画像中宝座上也铺设锦背,绣各色杂花团纹、缀饰珍珠宝石,极尽奢华的椅披。
《宋宁宗后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神宗皇后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朝时期桌椅等高足家具已经成为了家居陈设中的绝对主流,从明代小说中可见大量坐具使用纺织品的经典范例。
椅披在明代除了被称作“椅背”以外,俚语中还被称作“椅靠”、“椅座”或“座位”,如《金瓶梅词话》中提到的“绿锦段厢嵌貂鼠椅座”、“锦裀座位”。
明《男子容像》上的椅披
故宫博物院藏
从明代士人容像中所绘的椅披样式主要为包缘大长方形,这与当时交椅的普及和地位有很大的关系,材质多为刺绣和锦缎。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吴梅村像》中用到了极其特殊的割绒工艺,制作出了适合四出头式官帽椅的绒毯椅披。
清代椅披的运用更是到了一种极致,在文学作品中,关于椅披的描述也随之丰富起来。如《红楼梦》中有:“银红撒花椅搭”、“弹墨椅袱”等。
《雍正行乐图·围炉观书》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所绘的梅粉色格子纹椅披搭在圈椅上,衬得身穿青色披风的雍正帝极为儒雅。
鸦片战争之后,洋纱、洋布冲击了传统手工织绣面料。民国时期已经出现了沙发,相对应的沙发套也就出现了。
随着沙发进入中国的还有西方软垫坐具,软垫坐具出现以后,冲击了传统实木家具和椅披的发展。
北京居家陈设一组
摄影时间1933~1946年
传统意义上的椅披当今已经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在现在的京剧舞台上还可看到椅披的使用。但是在使用上则与生活中的椅披大不相同。
椅披是容易被世人遗忘的,但古人对生活的期许和追求与我们今人的感性和愿景是一样的,只是时代变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清家具之家”(ID:tieliw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