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街巷,走进人群,成都独立书店的下沉式生长

隐入街巷,走进人群,成都独立书店的下沉式生长



海报设计 ©落屋


从城市艺术文化新地标「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惊艳亮相;到被誉为“全球最美书店”的「茑屋书店」进驻仁恒置地广场;再到极具氛围感的社交生活空间「新山书屋」引发打卡热潮,内里强大的文化精神让成都孕育出了各种兼具设计感和体验感的阅读空间。





新山书屋 图源©麓客LOOKFOR


2020年,成都发布了《建设书香成都发展实体书店三年行动计划》;2022年,成都书店数量超3600家,位居全国第一。各类图书馆、国营书店、连锁书店、独立书店共同为市民构建起多维度的文化消费场景。


不同于其他书店的宏观叙事,今年新开的个性化、小尺度的独立书店,选择下沉到社区街头巷尾,吸引着相似的灵魂聚集,进而形成了一个个以书为媒、以文会友的市井文化场域。






“社区图书馆”,这是主理人大象对⌈长野书局⌋的理想定位。店名出自东方朔《七谏 · 初放》“平生于国兮,长(zhang)于原野”,原文译意为流放原野,不过大象以此用为文学在原野中自然生长之意。




2022年1月开始,浓荫下的长野书局扎根在了玉林西街的灰扑扑的一条小巷里,书店两侧没有商家,墨绿色的吸睛外观令每个路过人都想要瞥一眼以探究竟。


店外放了两把捡来的木椅和一个茶几,窗上贴着作家们的肖像画,透过玻璃窗向里望去,隐隐绰绰的暖黄色灯光笼罩着一排排书架。






“文学诗歌,一点社科”就是店里6000多册书籍的选品偏向了。有偏向但不稀缺,作为“社区图书馆”,内容通俗些反而更好。




“书店就是提供一个接近书籍、翻阅书籍的机会。你进来,没人会问你,没人会看你,也不会主动问你想买点什么。你可以坐在这里看一天书,一分钱不掏,再走出去。”




书籍塑封随便拆、三十多个阅读座位、15元左右的咖啡茶水......在长野书局,阅读的成本非常低廉,你唯一要遵守的规则就是“静”。





纯粹的空间布局和浓厚的阅读氛围很容易让人静下心来阅读,所以即使是工作日的下午,每个房间依然有人窝在角落里看书学习,互不打扰。





极具松弛感的长野书局,非常佛系的主理人,让不少顾客担心他们如何盈利。对此,大象和合伙人们选择走一步看一步。平均每个月能卖书400本左右,半年后有了300个借阅卡会员,以借阅体系为主的盈利模式目前来看还可以进行下去。





“我希望打破阅读局限,避免形成精英主义的文化圈,把阅读这件事变得简单一些。”




环游世界后落脚成都的大象选择将一家书店扎根在玉林,这里的街区式文化场域让书店拥有了超预期的自我造血能力。只要长野书局的初心不变,它就会一直在玉林这片田野自我生长。






“如果给我推荐一本书,你会推荐哪本呢?”


“我可以给你推荐两本吗?这里,何大草老师的《春山》《拳》,我很喜欢的非常有意思的两本书,我给你讲一下它们的内容......”




这两段对话发生在小编走进「小一点书店」的第一分钟。对于老板路遥的“能唠”之前早有耳闻,果然名不虚传。




这家开在老成都五昭路的“小一点”书店,右手“简阳老表水果蔬菜店”,左手“gyc咖啡店”,对面还有个花店,携着烟火气与文艺范将勃勃生机充斥在这条小巷里。






“一书一世界。万千微尘纷坠心田。”小一点书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客厅文学”“郊游文学”“咖啡馆文学”“书房文学”,路遥按自己喜好认真分类书籍,少了些专业与距离感,但是多了趣味与亲切感,让人觉得这是一家有独特灵魂的书店。



《叔本华的治疗》 图源 ©路遥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用来形容路遥以及小一点书店并不为过。随手拿起一本《叔本华的治疗》,路遥立马接上“虽然是哲学家名字,但其实是一本心理学小说,在叔本华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心理学治疗的一些方法,很有指导意义”。







对于书店每一本书的内容、出版社、作家,路遥可以信手拈来各种经典语录和小故事,例如当代著名艺术家冷冰川老师的作品《荡上心》,在豆瓣只有65个评价,但是路遥会热情推荐给你,“《荡上心》里面收录了冷冰川的70多幅刻墨作品,很有艺术感。你再看另一本读库出品的《万千微尘纷坠心田》,封皮同样是冷冰川的刻墨作品《万卷如雪》,另外还有这本作家随笔集《想起京都一只鸟》插图也是冷冰川画的。”



这样的小故事,只要你想听,路遥可以滔滔不绝一直讲下去。




路遥的这种主动介入式交流,把小一点书店变成了会客厅,热情好客但不具冒犯性,对于新手阅读者再友好不过了。








店内设计的各种巧思布置都来自路遥和她的朋友,有路遥请朋友们写的书籍推荐语录,按时更换的二十四节气相框,朋友从新西兰带回来的挂毯,以及拍摄的旅游照片墙......总之,在小一点书店,内里奔腾的活力很容易感染到你。



小一点书店朋友圈 图源 ©路遥


以读本屋为模范的路遥,把小一点书店当成了自己的一次圆梦尝试。能打折就打折的书,尽量做到和网购一样价格;方圆五公里内送书到家;积极营业偶尔送书的朋友圈......小一点书店在尽全力地活下去的同时也在努力回馈所有顾客对阅读的热爱。




“为了更乐观地生活我们会一直努力构建自我,过程中却时常被各种不期而至的状态狂轰乱炸,我们需要掩体。”


书店和书成为了路遥的掩体,在这里她热情地接待远方来客。如果你愿意走进这家书店,听一听小巷里长出来的新故事,感受一下这个充满活力的精神角落,或许会收获一段治愈的时光。






如果说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那么隐匿于街巷的「再书房」,以书建起桥梁,在自然而然中成为人和人、人和书邂逅的场所。




店铺有些难找,因为门口围挡修路,按导航到达后,需要沿着围挡走一段路,绕进去后才能看到书店的招牌。






“不像个书店,谁家书店门口种菜啊?”再书房不仅种菜,还种树。樱桃树、银叶金合欢树在门口两侧招展,紫苏、薄荷、迷迭香沁人心脾......进入秋季,蔬菜换种一茬,院子里绿意盎然。


“有了这些植物,你可以明显感觉到四季的变化,对时间的感知来源于自然,这种感觉很舒服”靠在桌子上的强哥自豪地看向自己的种植成果。





从大邑县到成都市区,再书房并没有华丽变身。“我们觉得和以前没什么不一样,有自己的一片园地,有猫有书有厨房,还有源源不断新来的朋友,一切还是舒适的圈子”,强哥说这话的时候外面机器作业的声音虽然近在咫尺但仿佛被隔离在另一个世界。






书店由老式公寓改建,整体风格有种日式古朴的禅意,空间氛围无比舒适。明亮的艺术摄影电影社科读书区,独享灯光;比较昏暗的杂志阅读区,氛围感十足;安静的自习区,可以专注办公学习;窗边独立的吧台区,咖啡茶香交织......各个空间串联在一起,组成一个来客愿意长久停留的地方。




强哥和红姐开了二十多年的书店,最不缺的就是故事。


从事IT贸易的强哥偶然结识了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的馆长,于是将第一家书店开进了校园。书店装修的审美与设计受到客人的肯定,便有了第一次室内设计作品,也有了一位可以结交十几年的朋友。


之后设计工作室与书店一直都是共生状态,中途书店一度扩张到1200平米,成为一个有机餐厅+书店+杂货店的生活空间综合体。2021年底强哥和红姐这对夫妻合伙人将再书房从大邑县搬到了成都金牛区,同时进行着城市有机更新项目工作。




坐在书店菜园前读书的小姐姐是望平街一家餐饮店的咖啡师,但是在这里她却品尝起来强哥从日本采购的清酒。


画插画的顾客看上了再书房的场地,于是便自行布置开启了一个多月的插画展,成果还不错。




“我觉得书店不仅仅是贩卖一本书,而是一段时光,书就是纽带,有时候拿起一本书都会想起买书的人,他们在书店逗留的时间,以及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强哥的话听起来很浪漫主义,但开书店光靠情怀和浪漫是无法生存的。“我们开了二十多年的书店,见证了成都很多书店以及中间商的起起落落,早就不把书店当做理想主义的事去做了”




五六千册的书籍,均只有单本,涵盖艺术、设计、人文类目。书籍全部原价出售,普通书不打折,但绝版书也不涨价。强哥选书的品味毋庸置疑,有从日本买的绝版画册、许多艺术家的经典版画,还有找渠道从国外买回的艺术类书籍......最重要的是这些书都没有塑封。







“书就是用来让人读的,你看国外书店的书都不塑封,但是出版商把书发往中国的时候都会问国内商家用不用塑封,我都直接回答不用,还省事了。”




不讲理想主义的强哥和红姐把书店打造为兼具温暖、自在、悠闲的人文空间,它隐匿于街巷,在城市的喧哗中融入诗意的气息,真实而不做作,让所有来客在不期而遇中获得温暖与归属感。



......



“展厅式”的阅读文化空间场所固然能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以及社交谈资,但我们仍需要与文本、作者甚至书店店主的近距离接触和深度交流。而参与社区街巷的独立书店,让游牧阅读的人群在此相聚,让有趣的灵魂有枝可依。


虽然掀不起惊涛骇浪,但足够缓慢深刻,如同在城市生活埋下的“伏笔”,未来的独立书店将在城市街巷更新中持续焕发生机与力量。







文字/Hi-O

图片及摄影/龟龟、网络

排版/Hi-O

设计/YESOOAK               

主编/Lena湘

出品/Lena湘

投稿(含素材)、合作/1862817188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落屋LUOWU”(ID:chengduluow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