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次!2022亚洲数字艺术展重磅开启,邀你登录“地球太空船”

一年一次!2022亚洲数字艺术展重磅开启,邀你登录“地球太空船”


 2022年亚洲数字艺术展 
2022.9.24——2022.11.13
在北京时代美术馆重磅开启
以“地球太空船”为主题
围绕地球生态探索展开数字艺术的想象
吸引来自中国、希腊、澳大利亚、意大利
俄罗斯、韩国、德国、美国
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22个国家和地区
近千件作品参与展前遴选



时代美术馆
本次展出作品分别
来自12个国家及地区的80余位艺术家
涵盖:AR、VR、生态艺术、人工智能、
科技装置、CG技术等多种媒介及形式
他们将生态艺术与数字融合,
用数字科技引发观众对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深刻思考的同时,
也带给观众脑洞大开的科技与艺术的幻想。
 文末福利,请你去现场

作品展出现场

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对于地球生态展开探索,试图通过艺术来推动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亚洲数字艺术展作为国际艺术家创作、交流平台,自2019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三届,共吸引了超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0位艺术家的参与,展出过超120件的数字艺术作品

作品展出现场


结合前沿科技艺术,2022亚洲数字艺术展首次在“数创瓷”数字文创平台推出展览专属数字文创门票,“数创瓷”数字文创平台以亚洲数字艺术展在数字文化领域的长期领先优势为基础,建构WEB3.0、各行业元宇宙等业态,致力于以文化数字化,带动产业数字化。本次在“数创瓷”数字文创平台发行的数字文创门票以数字文创+线下实体权益形式发行,以数字化的效果呈现展览特点,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IP版权保护及确权,为本次数字文创门票提供了特有的专属价值。
下面,让我们一起登录


















《地球太空船》

创作者:Matte Wolf(美国)


《地球太空船》作品讲述了8位梦想家1991年在一个名为生物圈2号的自我复制的地球生态系统中度过的两年。这个实验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它记录了人们在面临威胁生命的生态灾难时的日常生活。这个离奇的故事既是一个警世故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教训:一小群梦想家可以如何重新想象一个新世界。


《听得见、听不见》

创作者:巴瑞云、苏永健



作品展出现场
白布将参与者相连,白布以上,他们只看得到彼此的脑袋,放眼望去,他们好似无数在空间中游离、远近不一的气泡。
当观众进入气泡时,声音会被收集,通过头顶的扬声器放大至公众空间,此刻气泡内看似与外界隔离的空间,通过声音的外化融为开放场域的一部分,随着参与者越来越多,空间内的声音会逐渐变得模糊而融为一体,作品试图营造一种新型的社交场域,为参与者建立有别于日常生活空间的面对面关系。


《捕捉瞬间的黑洞》
创作者:Fabian Oefner(瑞士)


想象另一种引力 — “黑洞”黑洞里究竟是什么?黑洞有着噬一切的力量,周围的光一半在扭曲,一半在逃走,高速旋转的颜料勾勒了黑洞的轮廓,就像那些光,让黑洞能被看见,时间,在这一刻被捕捉。

作品展出现场
《医疗剧场:关于治疗环境的可能》
创作者:林文才



在理性医疗之外,构筑另一种医疗方法,形成新的医疗环境。身份环境:观众以自己的心跳数据重新激活逝者的心跳,逝者拥有更多的身份。微景环境:观众进入微景的环境,在内外反差,比例反差中诊断社会微观机体。数字环境:数字定位、显隐、误读与信息处理等构成镜像人生的手术事件,身体量化,是困在数字里还是安全出口。

作品展出现场

《梦腔体》
创作者:李洋化梦&杜歆晨&詹硕宇



追述“梦境”在东方历史中的研究与解读,对梦的探讨除了变为哲学研究的课题,也被作为了心理疗愈的一种方法。疗愈者将对象引导至其梦境之中,并非为了成为“对症下药”的医生,而是激发其打开心扉的能力,唤起自身的自愈之力,正视自我。因此,策展人杜歆晨邀请了李洋化梦共同以梦境作为疗愈的一种技术,在「雷电所」的线上虚拟平台开展了一次试验性的创作尝试与呈现。整个线上空间成为意识的象征物的集合之地,从主体建筑仿佛虫洞般的碑体,我们的虚拟替身从洞口坠落入梦画构成的洞穴;到占据空间的奇特梦中生物,梦之腔体将大众意识编织其中,而大众意识也反向催眠着制梦机器。 

作品展出现场


《BugSim》

创作者:Theo Triantafyllidis (希腊)





作品是一幅珍贵的微观生命景观图,被妥善保存在玻璃缸里。透过潮湿的玻璃表面,在郁郁葱葱的植被中,可见一群蚂蚁在忙忙碌碌。他们正在将脆性的紫色泥浆堆砌成一个他们可以称之为家的建筑,动作虽然慢,却并不轻松。从这个建筑中生长出的开花的小草构成了一整片森林。它们向四面八方分枝开花,吸引着嗡嗡振翅的蜜蜂前来授粉繁殖。图片中的蜗牛和蜣螂作为猎物,协助螳螂和蜘蛛构成了这个微型动物生态系统,它们捕猎的姿态仿佛在讨要点心。除了无法自给自足之外,这个封闭的玻璃缸被设计出模拟脆弱生物群落的所有必要的自然循环。在昆虫的嗡嗡声中,养缸不断调节营养物质、荷尔蒙、水分和温度的波动。通过这一神奇的数据来仔细监测实验的恢复力和熵值,体现了作者对环境修复悖论的思考。

作品展出现场

《Artificial Landscapes》
创作者:Charles Sainty (美国)


这些图像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使用新兴的图像合成媒介将人脸融入到污染和气候变化的逼真描述中。通过此系列强调地球的状态和人类思想的形成效应之间的联系——例如,因为工业活动使地球变暖,各种形式的北极冰也依照这样的联系建模等。在这些被改变的形式中添加人脸,突出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石油泄漏、森林火灾,甚至风暴和干旱,都或多或少地与人类这一主体相关联。作者将这个系列命名为“人工景观”,以突出其主题作为间接概念人工制品的地位,以及图像背后的人工智能。

《胎耳》
创作者:GIZMO生物艺术实验室






作品展出现场

作品《胎耳》,是一个基于虚拟生物智库系统下的实验性交互装置。摄像头拍摄参与者的耳朵,运用图像识别技术提取特征,与作品创建的数据库进行匹对生成初始胎儿,结合交互测试结果,最终会生成专属于参与者物质生命下的,意识形态所产生的虚拟生命——胎耳。

胎耳因参与者的交互测试答案不同而产生形态上的变化,每一次问答都与这个生命体紧密相连,测试结束,胎耳形成全貌,它可能会是畸形,甚至又变化成初始模样。

胎耳的变化映射出测试者是“本我”还是“非我”的意识状态,当身处世界的我们听得越多看的越多,那么我们的意识可能会变成其影响因素,有的发育成“巨婴”,有的则发育成“畸胎”。预示着人类在信息接收过程中,生长出一个新的生命体,一个与我们的肉体并不一定匹配的第二生命体。



《后设器官》
创作者:陈子健


后设器官在手术室中运转,不断将数据传递,重组,编织生成新的器官,虚拟、机械、现实通过数据在空间中进行叠加。身体器官的自我意识被钝化,并进一步被编码,技术与被异化为商品的器官之间进行谈判。
整个装置是一个复杂交错的机械系统,通过对于身体数据的捕捉,将数据传递到装置的循环系统之中,通过芯片的控制,带动机械器官的运动,流动在器官之间的数据彼此映射,成为了异化状态下的内在逻辑,像是无器官身体,缠绕、交织、共鸣、合奏,重新构建纯净的生命系统,将哲学的诗学与造形的观像融合在一起。

作品展出现场


《爱亮光》

创作者:郭家骏(中国澳门)




作品展出现场
2022年6月澳门首次有大型新冠状病毒爆发、大部份设施、经济活动、娱乐设施都需暂停或关闭。社会中难免有失望同困惑。我也是第一次被隔离并进行医学观察。虽然感觉到动荡不安、但看见隔离酒店中的一盏灯、能照亮一间房间、给予了我启发。无论在任何环境底下、心中的光是不能熄灭的、沉稳的去行每日步、必定有晴天的时候。
作品展示一张我医学观察的床、上面放着一盏酒店的台灯、旁边放了我最喜欢的零食、模拟医学观察期间的情景。上面装置投影机、投影展览馆上空在床单上。让外面的环境、与室内装置产生互动。一齐思考外在空间与内在空间及环境与心灵的关系。


《触手可及》
创作者:王硕&高扬&晓爽&徐展



有些东西触手可及,一切尽在“手语”中(光照之内);而有些东西遥不可及,一切尽在视域中(光照之外)。看与做有着一种微妙的关系,而触摸似乎在里面起到试探的作用。

作品《触手可及》是对“手与感,手势与暗示”的探索。绿色的手处于光下,置于光中,借光而发光,由光而生光,因光而存在,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以手为载体,通过对手的探索,试图寻找自我的生态平衡,在左手与右手之间形成对话,超越手势本身思考,思考自身的操作能力与操纵潜能,将取与舍、得与失、虚拟与现实、数字与计算、数码和情感结合起来。所有的感官、存在都融合在这个透明交织的多维空间中。

作品展出现场

《幻体》
创作者:段沐(中国台湾)






《幻体》将观者的视角放置于一具「虚拟身体」(virtualbody)的内部,同时通过反向运动学(inverse kinematics),使观者能够通过VR手把控制这具「虚拟身体」。这具「虚拟身体」并非是替身,而是作为观者身体、骨骼、脏器的虚拟化隐喻。在作品中,观者彷彿暂时存取(access)这具「虚拟身体」。而随着时间逝去,最终观者失去对这具「虚拟身体」的控制权。
作品《幻体》建构了人类身体内部与虚拟技术两者互相指涉的隐喻,使观者的经验流动在虚拟实境、身体、感知之间。同时透过不净观体现对于身体的理解,探索人类肉身在赛博格(cyborg)、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sm)观点下,另一条思考身体如何被建构,甚至是如何被想像的路径。

《梦境可视化之脑机绘梦》
创作者:陈赟冰


梦境可视化之脑机绘梦,即通过对梦境阶段(REM期)的脑电数据算法设计实现梦境抽象艺术的可视化。在日常中,观众也可以通过脑机绘梦系统进行脑机交互绘画,将个性化的脑电信号转化成独特的艺术作品。

作品展出现场

《缱绻者呓语》
创作者:李泽明&施宇恒



《缱绻者呓语》是一部以亲密关系为题材的实验影像,作品从创作小组两人特殊的亲密关系出发,借助(AI)Emoji生成技术和行为录像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试图从自身出发去展开探索并进一步反思这样的关系带来的种种可能性。
复杂缠卷的关系状态一旦被既定定义诠释,便无趣起来,甚至产生了某种嫌疑,充满主体意志的亲密关系是无法从此妥协中获益的,甚至会因此从最初的痛苦陷入再度的焦虑之中。我们追求某种本能带来的期盼希望的可能,然而无法被稀释的感官情绪,迫使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通过抑制所展现出的温和亲密的表象下潜藏着随时会爆发的巨大危机。“我们的关系”成为“代表”亦或是“个体”都无可厚非,它无法确切从某种意义上彰显这关系的神圣性以及独特地位,却能印证欺骗谵妄的相似性真实。没有所谓完美,失败完美造就的遗憾才是真正牵引呓语的情由。

作品展出现场

《非接触亲密关系》
创作者:谌汐雨晓 & 于玮萍


随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被不断拉远,我们对现场的、面对面的交流的呼唤也越来越强烈。非接触式的亲密关系不仅是人们重回线下的适应期的一种产物,也是一种新的交流方式。
脑电波传感器将分析佩戴者意识的沉浸程度,与按摩椅和百叶窗相连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让思绪触及身体、诉诸感官。身体的接触是暧昧且私密的,而通过脑电波间接地触碰身体,则会构建一种新的亲密而又遥远的关系,如同去水中捞月却又满载而归。

艺术家在展览现场导览


作品展出现场


《我们,至高无上》

创作者:冯浩祯&李昭然&王兆栋


整体的场景被布置为房间一角,透过由LED屏幕所构成的虚拟窗户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自家的后院。桌上的电视中不断循环播放着由雨林景色、商业广告剪辑而成的影片。 
当观众坐在躺椅上试图仔细观看、辨认这部影片时,背后的LED屏幕将被触发,由AI实时演算的雨林将替代原有的画面。伴随着国际金价的涨幅,干涸的雨林、污浊的洪水、流离失所的难民不断生成消散。但是端坐在躺椅上被“啤酒”与“可乐”环绕的观众难以发现这戏剧性的一幕。
创作者希望通过装置艺术的语言建立一个更高效的叙事体验,激励更多的人了解到背后潜在的、共同的危机。让叙事与体验成为社会与气候变化议题之间强有力的纽带,从而真正意义上为改变雨林与原住民命运做出努力。

作品展出现场


《景观闹剧》

创作者:陈嘉梓、林煜肯、王嘉平、周逸涵






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聚积,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这是居伊德波在1967年提出的景观社会的哲学体系,而在现代图像信息爆炸的今天,景观像是预见性般的彻底成为了现实常态。我们试图使用荒诞、诙谐的异轨化景观漂移重构,将日常化被景观奴役的时刻超现实重现,以此作为进入21世纪情景主义国际的门票。我们生于景观,忠于景观,并且还是景观的积极拥护者,而且我们绝对无法只身阻挡社会异化的洪流,逃脱景观铺天盖地的控制。但是我们使用3d影像作为媒介,通过制造景观的方式,搭建一个个景观式的小舞台,组成社会化的景观大狂欢。将日常生活进行超现实转译,建构出以景观反景观的“矛盾”新情境。

作品展出现场

《地球母亲》

创作者:Marina Fedorova(俄罗斯)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峻。
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轻率与不加节制的消耗等一系列问题,一直都是艺术家玛丽娜·费德洛娃关注的事情。在《地球母亲》这幅作品中,她艺术化母亲的形象,来表现环境污染对地球母亲造成的巨大伤害以及令人沮丧的环境状况。围绕盘旋的海鸥和无人机恰似这一事件的见证者,来到这片荒废的土地上,进行最终的审判。玛丽娜希望通过这幅画作,提醒每一位生活在这个家园里的人,我们的命运是相连的,人人都必须真正地行动起来;如果还不及时采取措施,我们的后代将面临着失去地球母亲的巨大风险。

《Merry Crisis Happy New Fear!》
创作者:蒙政良&张申洁&应玥琦&楼慕良&韦雯雯





作品借由乔治·佩雷克《Species of Space》的语境尺度作为策展的游戏与练习、限制规则与生成结构,乌力波(Oulipo)式的去发明和实验种种关于重新占有“城市”的日常生活的体验。

我们从情境主义国际入手,通过对日常生活的革命、实践、批判与符号学原理、神话学等大量文本的思考,再从我们的自身性与在地性角度出发进行创作,研究社会的符号与行为模式,以及背后的“制作”与“消费”。在空间策略上使用了不同维度、主体、叙事主题的房间,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的消费的异化』、『大众文化的异化』、『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四种不同的异化阐释和对当下消费现状的思辨并探讨把日常生活变成一种革命的艺术的可能性。

作品试图构建现代性与本土化语境的交叉地带,用影像书写从“异轨”逐渐走向“构境”,通过拒斥媒介提供的单一指向来还原对话的可能性,从而对抗和征服由“盛大的景象”所造成的日常生活的异化,对日常生活的革命进行超时代的文本寓言。

《赫赫夏都》
创作者:林芷羽






影片结合了瑰丽的舞美光影和戏剧式叙事,打造720全景沉浸式体验,讲述了3800年前的伊洛河边,一个繁盛而强大的王国征伐来犯的方国的故事。
二里头夏都,被认为是华夏文明从“多元邦国”走向“一体王朝”的开创者。二里头夏都拥有开敞宽阔的网格形城市主干道网,宫城规制严整,夏王车辇仪仗肃穆威武,百姓安居和乐。面对周边方国的侵扰,一场战争蓄势待发……

《荒原之二:盐》

创作者:泗野


自2019年开始拍摄,制作时间横跨近四年的「荒原」是关于现代性之隐忧与主体性危机的三部曲系列作品,其灵感源自现代派诗人T.S.艾略特著于一战后的同名诗作SALT是「荒原」三部曲系列的第二章,聚焦于历史的涨落、社会景观的流变与人之境况的起伏。Salt,盐,意指净化,此处亦暗示对本真的找寻与回归纯粹的尝试。在由CG技术与实景拍摄合成的三频影像中,婴儿与骷髅各自作为生命与死亡的象征,徐徐穿行过人类历史的脉络与源源不竭的生命之河。SALT试图探讨的不仅是现代性之隐忧与主体性之危机,也系关于如今置身于现代荒原中的我们如何重思作为人的价值与意义。

作品展出现场


《平行验证宇宙》
创作者:王乃岩&陈抱阳


自动驾驶遇到危险会怎么样?答案:无法躲避,只能等待被撞击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袭击而死亡。如果自动驾驶系统坏掉了呢?答案:无法修复换句话说就是系统出问题了。“好的,请您继续观看,现在将播放第二段……”


作品展出现场

《E+穿戴设备》

创作者:王雅迪



E+智能护眼系统,是一款基于传统眼镜独创性的智能护眼设备,集现有的尖端监测与变色眼镜技术于一体。仅仅是一个普通眼镜样子的E+,能够自主适应环境精准监测影响各个人群的视觉疲劳发展的环境与个人影响因素:视觉单次使用时长、视觉使用距离、视觉使用角度、阅读环境光强弱与户外活动时间。针对过近的眼睛使用距离与持续过久的眼睛使用行为,会通过震动,实时提醒用户进行改正,在不同的光线环境下,眼镜片通过改变自身亮度来制作良好的视觉环境,以形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对于用户一天中的用眼习惯,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用眼数据报告,报告中包含整天的累计结果和各个时间段的具体用眼数据,E+还给用户提供专业的、定制化的护眼建议,帮助用户有效的进行视疲劳调节与缓解,帮助用户更好的保证眼睛在轻松的视觉环境中的健康。

作品展出现场


《失语症计算小说:语言神经机制研究实验装置》
创作者:生物复兴与虚拟实验小组(BRAVE)李澄宇&邓菡彬


人类拥有阅读能力的历史很短,人脑有可能采用了某种“替代机制”,将原先识别某些自然物体形状的神经元,转为识别文字。但是,在自然、连贯的阅读中,在损伤病变导致的功能性失语症、或者充沛的活力或敏感引向的诗意失语中,人脑是如何面对文字的上下文流动形成/不能形成流畅的认知,仍然未知。《失语症计算小说》是由科学家与艺术家合作,邀请观众进入一座小径交叉的花园,在这里,语言材料以句子、单词等形式次第出现,观众在每个分叉点做出选择,但无论做出哪种选择(无论它是否符合通常的语言表达),选择的行为都不会被定义为“正确”或“错误”,只是不同的选择会导致故事走向不同的进程。上下文的连接围绕被称为“隐喻和换喻的两极”的“纵聚合失语症”和“横组合失语症”等语言问题展开,最终形成阅读者自己的一部“小说”。阅读者的神经信号将被精确记录,成为研究阅读的神经机制之分析材料。

作品展出现场


《空气的演变》

创作者:刘宇航&李曼宁



作品虚拟场景展示
空气作为界面,流转于不同的生态圈层之间:化学物质占领云层,可吸入颗粒物漂浮在肺部,电磁辐射包围着地球。在这样一个时代,如何呼吸?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对地球的资源开采?设计师如何介入气候调节及空间设计?对抽象的气候如何进行数字呈现以及如何进化我们对环境的认知?

作品展出现场

《水母宇宙》

创作者:李嘉涛&李倜然&董思睿




我们认为水母比恐龙还早出现在地球上。无论在热带、温带、淡水、深海,都有它们的踪影。

《水母宇宙》构建了一个以水母等浮游生物体为主的类地异星宙域,项目探寻了生命生长环境的必要条件,溯源人造生命起源。

我们将现实自然科学数据输人模拟程序,创建了水母在内的多个生物种群,试图借助计算机探究生物形态演化的无尽可能。


《游牧弃能收集计划》

创作者:马硕藜&李强




所谓弃能既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储能问题,而产生能源浪费的问题。解决弃能问题是再生能源利用,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在这个作品中我们把“弃能”看成牧场,参考哈萨克牧人依季节于牧场间迁移的传统,针对再生能源发电问题,设计了一种弃能收集方式,利用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特性,对依赖自然季节、天气、甚至昼夜的发电设备,进行游牧式收集。在需要收集弃能的地点进行移动式使用。

作品展出现场


《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

创作者:陈贇&曹度




人类对于纸团的态度是废弃的、忽视的。纸团映射的是人类中心主义下对植物的漠视。人类本能地将纸用揉成团的方式隐匿其认为肮脏、污秽或是带有隐私性的信息。废纸团中包裹着标记有荧光的原始生命体——藻类,从外观上看起来像是一个包裹着污秽物的纸团。借助生物激光扫描仪器,从不同的通道对这个纸团进行扫描输出多元的图像,纸团及其中的藻类发出荧光使得“不可视”的界限被打破,所有被藏匿的信息都变得明晰,以此完成人类对污秽隐私物的惯常思维向原始美好生命力之转变。

作品展出现场

《Asunder》

创作者:Tega Brain(澳大利亚)




Asunder回应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人工智能应用于关键环境挑战的兴趣,并将这种方法作为一个字面命题,将最先进的气候和环境模拟技术、144CPU超级计算机和机器学习图像制作技术结合起来。其结果形成一个虚构的“环境管理者”,提出并模拟未来地球的改变,以保持其在行星边界内的安全,往往得出完全不可接受的或荒谬的。在这样的过程中,Asunder质疑了计算中立性的假设,我们越来越绝望地寻求技术解决方案来解决行星的挑战,并把环境作为一个系统的更广泛的意识形态框架。
一系列陆地区域的卫星、气候、地质、生物多样性和地形被用来生成一系列不断发展的环境管理计划,其中人类和非人类的议程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和加权。鼓励采用人工智能的人们提出的一个核心论点,即数据驱动系统可以使决策非政治化或中立化。延伸到生态系统的背景下,这可能意味着生态议程优先于人类目标(以及人类生产系统以牺牲其他一切为代价而得到保护的现状)。
该作品以不同地区的离散模拟为建构,将生态系统定位为计算表面。随着城市的迁移、国家的合并、海岸线的拉直或河流的移动,作品在幽默与荒谬之间转换,从不可思议的生态癖好到乏味的官僚主义。


《冰融化得如此漫长》

创作者:诸诗荟




这是一块从格陵兰岛海域上“收割”来的虚拟浮冰。我使用网络地图在格陵兰岛游荡,偶然间在格陵兰岛的海域中发现了这块小浮冰,它在慢慢的漂离海峡。伴随着距离愈发扩大,会逐渐融化逐渐消失,却不曾被人所知。伴随着虚拟空间的热潮,我使用软件技术重新复刻了这块冰,并模拟了它的具体形态及周遭环境,以一种另样的形式保存在我的身边,带着一份美好祈愿设定了这块小浮冰的融化时间,即一百年。

作品展出现场

《共享栖息地:无形之地》

创作者:刘勃



《共享栖息地—无形之地》将我们的栖息地理解为并不孤单的地方:我们同远近无数同胞、其他生物、机器共享这片热土。我们的福祉就是建立在这些生物活动所创造的氛围之上,这种氛围不可分割,而是我们共同的命运。
项目研究对象聚焦在那些从人类视角来看,很容易被忽视的,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事物——地衣。而实际上它们在自然环境演化过程中发挥着先锋作用。通过策划构建沉浸式动画和增强现实应用,向观众展示这一微小事物的世界,并希望引发人类对于生存栖息地的爱护和生物多样性的关注。

《环形:沙丘》

创作者:张茂



作品展出现场


一件类飞行器的头部罐内贮藏的细沙会通过针管不断漏下,尾部的扇叶则推动装置在空中做圆周运动,使漏出的细沙在地面上形成一环低矮的沙丘。而装置前端在电机带动下不断摆动的木杆会引发铃铛和小灯,发出频闪的声音和亮光。

《失控的边缘》

创作者:辛叶桐


《失控的边缘》是一组实验性质的3DMG动画,结合了动捕技术和曼德勃罗集合算法,令舞者与混沌、无序的曼德勃罗集合交互共舞,游走在失控的边缘。


本动画按照颜色划分为三个主题,分别对应曼德勃罗集合的三个特点:1.红&流动;2.蓝&平衡;3. 白&神秘
(音乐:郭大swag; 编舞+动作捕捉:辛成博)

作品展出现场

《我们的大象穿过原野与沼泽》

创作者:彭家园



作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屏幕中“地球模拟舱”的空间,AI控制的大象在虚拟太空舱空间中行走游荡,大象移动的周围会映射出热带玉林的镜像投射,随着它的移动镜像也会实时消失。另一部分中,观众可以使用展厅中的iPad在展厅空间中寻找虚拟大象。
大象将作为一种生命在探索、理解自然过程中的隐喻,希望我们讨论科学技术时从一个存在局限的生命角度出发。
“地球太空舱”本出自一些持续进行的科学实验,实验希望根据人类现有的对自然世界的认知经验去模拟生命、星球诞生的过程,但几乎都失败了。一方面可能是技术条件没办法实现理想环境,但另一方面或许是我们的科学技术距离模拟、理解世界诞生本质还有很远的距离,我们对科学技术改变世界的期待或许更多的是在信息茧房中的幻想,就像自然哲学学说中“伊西斯的面纱”隐喻的那样,“自然善于隐藏”。


《轨道考古志》

创作者:

孙东熠&潘浩楠&王明耀&丁诗茗&叶以兴

&陈欣雨&张语嫣&章珍缘&周婧

&苏庭玉&黄梓&王诗淇&马双泽



作品主要包含4个子题,分别为“轨道考古”“飞向太空”“息壤众生”“深维入境”,以影音叙事作为主体输出形式。通过虚构一部未来编年史,共同组成了一条完整的时空叙事线。其主要讲述了人类在“喜马拉雅空天艺术节”发射了名为“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火箭,从此开始复兴20世纪初的航天理想,人类进入“科幻复兴”时代。而后,末日消息来临,人们分别做出了“物尽其用”与“永恒扩张”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持这两种观点的人们在一场轨道清理飞船与货运舱相撞事件后形成绝对冲突,进而使航天进程分别向“物尽其用”的生态再建与“永恒扩张”的星际探索两个方向发展。


团队希望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经验视角的世界观,将中国人的经验与习惯引入太空叙事中,寻找一种主流太空叙事之外的叙述路径,以此展开太空设计,重新发明太空日常,通过“对中外航天史的致敬”“中国人物尽其用的生活哲学”“早期科学幻想的复兴”对迈向深空所面临的问题去做更具想象力的思辨。

《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

创作者:WHOM数字艺术团队





“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是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发起和策划,宋协伟院长担任学术主持的线上展览平台,由薛天宠、王乃一两位老师指导,贺彦朝、秦漫、任庆齐、张千艺、黄筱茜共同策划,在网龙网络公司技术支持下完成研发,是最先以三维技术搭建场景进行多人游戏化体验的线上展览。项目假设了一个真实存在却从未经验的火星场景,在虚拟星际移民的环境中探讨自我意识、生存危机以及文明演变的可能性。“火星”项目是未来虚拟展览体验的实验室,我们希望基于这个线上展览平台,不断探索游戏式交互体验、互动式信息交流整合、生发式话题迭代等呈现方式,为“非物质性策展”模式与策略提供了讨论与延展的可能。


《第七天堂》

创作者:王心玥&陈悦尔&邹南&赵思羽&曹潇文



第七天堂是20世纪赞比亚人民教师提出的未来在火星上建立的美好国土幻想,它承载着第三世界公民在航天工程上超越、领先的向往。
火星纪年202年,第三世界国家打破现有世界格局,以赞比亚为首成功建立起火星生态圈。以新火星人缅怀开辟航天梦的先人建造的纪念碑群展开叙事。其纪念碑群主要包含地下城、生态制氧系统、地上接口、陵墓群、人型纪念碑,其中涉及火星计划、“葛兰西纪念碑”概念、模拟生态环境等领域,展现一个全新的生存系统和世界格局。


《线谱》

创作者:田进



线谱是一件交互的生成艺术作品。在作品中,观众通过说话行为参与,跟随谱上的“歌词”顺序和内容反复练习,就像体验练习歌唱或者读诗一样,并可以无止境的重复这个过程。作品鼓励缓慢而耐心地练习,以体验与“歌词”相对应的视觉形式的变化、力量关系和相互作用。观众跟随线谱上的内容说话时,图形生成程序会根据其的含义以动态方式生成由“线”构成的抽象图形,并不断重叠成的抽象画面。希望观众通过重复练习的行为,持续尝试生成有节奏形式的画面。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既是艺术生产的实践者,也是受益者。作品的灵感来自于的观念艺术作品“事件谱”,这是用于参照重演并体验行为艺术的简短文本指南。本作品使用基本要素“线”的描述内容作为“谱”,通过众多观众不断以说话行为参与、实践、迭代来生成图形,期待唤起参与者对于初级形式的节奏感和美感的意识和在存粹形式中的感知体验。

作品展出现场

《黑水》

创作者:陈艺杉&姚顺依&彭惠龙&许嘉宁&刘帝安


黑水以环境叙事的方法呈现,把现有的、已知的世界和无形的秩序系统进行肢解,创造出“完美的不完美与不完美的完美”二元对立的结构,探讨潮湿的沼泽地下与灰空间复合式空间设计结合组合成的一个多元化空间群体,不断质疑现实与虚构、物质与非物质性、不动与运动、隐身与缺失之间的脆弱界限。观众将成为火星旅客,以第一人称视角感受沼泽病笼罩下的各式各样的媒介和颠覆性的元素怎样塑造出一个新式文艺复兴时代。

作品展出现场

《烟花宇宙》

创作者:匿名数字艺术家 道龙



烟花,是⽕药的艺术化应⽤,是⼀种传统习俗和⽂化精神。每逢新年佳节、特殊节⽇或是⼤型活动的开闭幕式上,⼈们都会以燃放烟花来祈求吉祥如意、诸事顺遂。烟花⽂化是⼀场持续了近千年的中国式浪漫,烟花绽放的瞬间,精彩纷呈却也转瞬即逝,令⼈意犹未尽。《元宇宙烟花》项⽬将传统节⽇与科技艺术结合,采⽤众创交互算法艺术的形式,让⼤家也可以在元宇宙中燃放烟花来庆祝中国的传统佳节。在《元宇宙烟花》项⽬中,参与者所拥有的每⼀份烟花都是由算法⽣成的、独⼀⽆⼆的作品,所有参与者持有的烟花最终被组合成⼀个⼤型艺术作品——《烟花宇宙》。
《烟花宇宙》是⼀个⼤型互动数字艺术作品,每个元宇宙烟花的拥有者,都是这件作品的共同创作者,共同参与作品的每⼀次展出。宇宙中的每⼀个星球(像素块),都对应着元宇宙烟花库中的⼀个烟花,可以使⽤烟花编号进⾏检索,会在这⽀烟花对应的星球上,播放这⽀烟花,点燃⼀场永不熄灭的数字烟花秀。

《热带往事》

创作者:宋若一


喝茶时摆弄杯⼦⽽引发的感受。装有摩洛哥薄荷冰茶的不倒翁玻璃杯随着⼿指的推动⽽摇摆不定,画⾯由内、中、外三个视频叠加组成。其中内层和外层为同频视频,中间层则是⽔平翻转后的画⾯。⾳效是冰块撞击玻璃杯以及三个画⾯中的杯⼦们因互相碰撞发出的声响,结合背景的热带⾬林⽣态环境⾳效,呈现出既有规律但⼜充满未知的画⾯感。

《U19 | 体素火星生态仓》

创作者:费笑天(加拿大)


作品展出现场
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把目光投向了外太空,马斯克移居火星计划正在进行中。人类真的可以在火星上生存吗?植物、动物能适应火星的气候,光线,水分和温度吗?火星上的房子会是什么样子?火星土壤是否可以用于建造房屋?
带着这些疑问,我建造了一座以体素风格描绘的心中的火星生态舱,这个生态舱由一个生态主舱体和四个与之相联的能量舱共同组成,它们为主舱体提供光能、热能、水分、养分四种基本的生命能量,维持着主舱体的生态平衡系统,创造出适宜人类和其它生命体共生的生态环境。希望这个的生态舱能带给人类更广阔的想象,也期待引发人类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

《剥去伪装》

创作者:宋若一


⼀些⽹络暴⼒的受害者为了不被诟病脆弱⽽给⾃⼰戴上⾯具。对我⽽⾔⼤⾃然有着最不经修饰的纯  真,它包容⼀切万物,是善良的,宽容的。⾯具的灵感就来源于此,仿佛把⾃⼰融⼊⾃然就会忘记之前的伤痛。可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的是,最刺痛⼈⼼的话语往往来⾃于身边最亲近的⼈。这个视频的灵感来源于⼀款以匿名形式提问的软件。值得令⼈深思的是,这种形式的提问会不会给那些受害者带来有意或⽆意的⼆次伤害?视频中的主⻆在刚戴好⾯具后似乎就再次被匿名的伤害剥去伪装,接连不断的消息提示⾳在他的脑海中环绕……“Don’t hurt them again.”

















展览时间
2022年9月24日至2022年11月13日
周一至周日10点至22点(21:30停止检票入场)
展览地点
北京时代美术馆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9号华熙LIVE·五棵松东北角

指导单位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

支持单位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

学术指导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

学术支持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主办单位

北京市海淀区融壹数字文化发展中心

承办单位

北京唐影众线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时代美术馆

协办单位

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华熙国际投资集团、华熙LIVE·五棵松

特别媒体支持

凤凰艺术、一刻Talks

MANA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北京外语广播

数艺网、北京BANG、北京青年周刊、Everyart

NFTs数字研究所、绝对艺术

独家社交媒体合作平台

抖音

区块链合作伙伴

万向区块链

数字IP内容生态共建伙伴

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

开幕式赞助用水

水肌泉

合作伙伴

崂山矿泉水(北京)有限公司

第十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艺术京城板块重点活动

北京艺术双年展平行展

2022北京国际设计周


策展人

邱志杰、陈抱阳

出品人

王鹏

联合出品人

赵燕、王睿廷

展览发起人

王鹏

征集评委

王之纲、王志鸥、邱志杰、李小兵

肖戈、陈抱阳、费俊、高世强、蔡潇、林菁菁

展览总监

王鹏、刘威威

执行策展人

王琦、王冠州

展览总统筹

王琦、舒珊、罗丹

品牌传播

姚倩、马寓馨、郑璐、王安祺

展览执行

罗丹、舒珊、王晓楠

艺术家统筹

刘蕾

平面设计

陈昱、DBLT Design

票务统筹

王靖、秦璐、王安祺

展厅运营

杜文娇、王靖、汤子晨、王世博

特别活动策划

姚倩、马寓馨、舒珊、罗丹

法律顾问

王小青

行政助理

杜文娇、陶哲逸、李晓雯、刘诗、索靖


 点击购票 


 福利赠票 
2022亚洲数字艺术展—地球太空船
展览门票

下方评论区留言
获得点赞数最多的
1位将获得门票3
2位将获得门票2
3位将获得门票1
4位将获得门票1
5位将获得门票1

2022年9月30日(本周五)
中午12点整为最终截止时间
(最终解释权归MANA所有)



 展览推广及商务合作 

 添加微信:artmana

近期文章推荐




隈研吾迄今最大规模体验展 沉浸影像设计首次解密




2022《国家宝藏》大型沉浸数字体验展解密!




苏州湾艺术新地标·镜面不锈钢“莫比乌斯”


MANA | 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MANA是全球新媒体艺术行业媒体与资源对接平台,致力于建立艺术、设计与科技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MANA持续聚焦追踪行业热点,旨在提升优秀原创、艺术科技跨界的影响力,为相关领域人士提供交流互励平台,为优秀创作者赋能,为企业及品牌整合对接优质的行业资源,推动行业发展。/ 官 方 网 站 /www.manamana.net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媒体艺术站”(ID:media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