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老照片里的年味

影像|老照片里的年味


 

编者按

 




 

 

年味,即是年俗的味道,约定俗成。过年是传统,年味也该从传统中寻找,找回浓浓的年味重在传统文化传承。
 


 




HAPPY NEW YEAR

恭贺新春

辞旧迎新|兔年大吉








1928年5月,国民政府内政部提出《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案》,规定“除国历规定者外,对于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图为上世纪40年代,过年时,长辈给孩子们发红包。





直到1934年初,南京国民政府才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不得不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图为上世纪50年代,香港,春节时舞龙的孩子们。
1938年的儿童年装
1939年春节期间的摆旱船
1940年春节期间的街头

1941年春节期间的街头
1942年春节期间的街头秧歌队
1953年春节,天津市汉沽区芦台王德铸(左一)一家人吃团圆饭


1954年,在朝鲜前线某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一起欢度胜利后第一个春节。这是欢度春节的集会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表演化装高跷。

1954年春节,河北省唐山解家套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小女孩陈小翠正在试穿妈妈刚做好的新衣。

1955年春节,北京市的小学生们慰问军人家属洪老先生和洪老太太。
1956年春节,北京市宣武门外牛街的杨老太太正在看小孙女们游戏
1956年春节,房山县水电发电,村民们在听收音机。
1956年春节,《人民日报》、新华社、广播事业局、《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大公报》、《俄文友好报》、《北京日报》联合举办联欢会,相声演员侯宝林、郭启儒在晚会上表演相声。

1956年春节前夕,四川双流县彭镇供销合作社的流动推销小组把大批年画及文具用品送到农村。
1957年,天津天后宫春节庙会景象。
1957年春节期间的上海街头,扯铃摊上发出一片嗡嗡声,吸引了不少小顾客。
1958年春节,北京市宣武区留学路副食品商店出动流动售货车送货上门,为居民服务。

1959年,台江食杂公司,卖年糖年饼的摊位,这些商品只有在春节期间才有的卖。
1959年春节,北京南苑人民公社的小脚老太太们扭起了秧歌舞。

1959年,南京市燕子矶公社书记春节到农家拜年。农家正在贴具有时代特色的春联。

1960年春节,河南省郑州市区古荥人民公社幼儿院的孩子们为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演出小节目,给老人拜年。
1960年春节,人们在江苏省南京夫子庙花灯市场上选购花灯。

集体性是六十年代春节的特征。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图为1960年1月,北京厂甸,人们在春节市场中选购年货。

1960年春节,辽宁省沈阳市郊五三人民公社社员刘乃庚一家在写春联、贴年画,喜迎春节。
1961年春节,北京逛厂甸庙会的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大串糖葫芦。
1978年,伴随着这场春节联欢会的舞步,中国开始了一个新时代,老百姓的生活日新月异,“太平盛世天天年”,从此不再是一句“天方夜谭”。
1980年,北京,农民踩高跷来迎接春节。旧时,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组织,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正月十五正式上街,十八结束。在过会时,沿途的大商号在门前设八仙桌,摆上茶水、点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劳。
1982年春节期间,特级售货员张秉贵在王府井百货大楼糖果组柜台服务。
1984年春节前夕,居民在杭州市章家桥菜市场前排队买菜。
1985年春节前夕,湖南省益阳市大桥农贸市场各种农副产品十分丰富,平均每天成交额达4万多元。这是蔬菜区一角。
1986年2月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中)和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罗干(右一),到北京崇文门菜市场慰问商业职工,和他们一起站柜台买年货。
春节穿新衣。上海南京路,春节前夕显得格外繁荣。图为上海最大的百货公司——第一百货商店里,顾客在挑选新年新衣。

1985年春节,辽宁营口农民的节目表演。

1988年2月初,随着春节的临近,在武汉中心百货大楼,前来选购电视机的人群挤满了大厅。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当代美术”(ID:dangdaimeish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