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展览由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为展览题写展标。参展作者包括唐存才、朱培尔、张索、唐吟方、王丹、魏广君、池长庆、范正红、余久一、金心明、尹海龙、王东声、乔中石、姚伟荣、杨中良、鲁大东、曾三凯、何国门、吴汥涌、宋开智,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不同省份,来自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画院、中国美术学院等不同单位,作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下。
(《中国书法》主编兼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理事)
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近几年一直十分注重社员综合能力的发展提升。此次展览以诗书画印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印社60岁以下社员的创作面貌。
把本职工作与艺术创作结合起来并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直是我长期的愿望,自己创作中的疑惑与思考,可以通过专业的编辑工作得到解答和提升。我在创作方面一直坚持书、画、印三者的结合,力求做到绘画中有意境、有心境的体现,篆刻中要彰显书法韵味,书法中具备绘画的丰富层次等等。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理事)
这次西泠印社举办“求友声”书画金石主题展览,就是旨在希望中青年社员能够接续文脉、传承前辈风范。本人从小受前辈教诲,爱好金石书画,但总觉未得门径,这次受组委会之邀,创作了书法作品《宋赵师秀诗三首》、篆刻作品《宋人佳句印痕》、绘画作品《竹石图》参展,旨在同社友和同仁交流,同时也想参与到倡导金石书画共创的文化氛围中。
(西泠印社社员,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海宁市政府文化顾问)
期待这次集合当下一批小众艺术家的展览,本着守持与推进,探索回归中国艺术文脉连同对当代生活感触的表达,既是省察与反思,又是时代语境下书诗画印结合的新尝试,为艺术重返东方诗心意象作出有指向性的贡献。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理事,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研究会副主席)
写字、画画、刻印虽为小技,但乾坤大象尽在其中,吾侪以此为入世法,以求文艺之明理、人性之旷达,从自然中得法理,从心源中发本性。西泠是一个地标,更是一个文艺高地,我们景仰先贤,以各自之所擅,不揣谫陋,借西泠之地,做一件与湖山有关的事,心生欢喜。
(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一级美术师)
(中国国家画院创作员,京华印社副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时过境迁,随着文化语境的衍变,当代画者稀见诗作,然不乏内蕴诗心与文心者。然于书,于画,于印,或独擅,或兼修者,不乏其人。石涛曾言“笔墨当随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智能化的今日世界,我们在创作中该如何理解与践行这句话?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印学博物馆副馆长)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西泠印社的大气开放,有了这一次的“求友声”活动,陈振濂老师欣然为展览题写了展标,并在百忙之中为展览作序。作为此次中青年书画印兼修同人的第一期作品展的参展作者,我深感荣幸,据宋韵题材专门创作了《也无风雨也无晴》青绿山水和《苏东坡诗词印留》,唯觉水平不够,要加强研究与实践,更要向前辈讨教,向同仁学习。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讲师、博士)
▼点击下图订阅2023年《美术报》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术报”(ID:meishuba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