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科创走廊 | 城市更新 | 发展战略
魅力打造 | 文化产业 | 商业促进区
科技创新 | 科技制造
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背景下,我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科技都市。连接它们,形成协同效应的科创走廊,也进入爆发式增长期。
▼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廊一核九城」空间布局
众所周知,决定科创走廊成败与可持续发展的,是走廊沿线强强联手的城市群,而不只是一个个园区。例如以101公路为核心的硅谷,是由旧金山、山景城、圣何塞等一系列科技城市构成的「珍珠项链式」创新带。
▼ 101公路为核心的硅谷,串联起众多的科技城市
即便不是珍珠项链式结构,而是两端强中间弱的「哑铃型」,在两端创新核外溢作用下,它们之间的小城镇也会迎来发展机遇。如伦敦至剑桥的M11科创走廊,带动沿线哈罗新城、萨弗伦沃尔登等小城镇融入科创浪潮。
▼ 伦敦至剑桥的M11科创走廊
▼ M11沿途的哈罗新城转型知识服务业
如果只有一个强中心的科创走廊会如何发展?
▼ 都市圈产业扩散过程
▼ 伦敦都市圈北部的米尔顿凯恩斯,成为M40和M11科创走廊产业扩散的受益者
只是这种带动力,会随着空间距离延长快速衰减,到了走廊末端,带动力已是寥寥无几,最终形成「蝌蚪型」结构。
*M4科创走廊:以1980年代贯通的M4高速为轴,由伦敦出发向西,串联斯劳、雷丁、斯温顿、布里斯托尔、加的夫、斯旺西等城市,是全长308.8公里的科技创新带。
▼ M4科创走廊
回到1990年代,M4走廊内伦敦一家独大,走廊末端的布里斯托尔、加的夫等中小城市不约而同陷入人口流失、产业衰退的发展困局。
▼ M4科创走廊全线贯通后沿线城市人口变化(1980-1990年)
扭转这一局面,形成M4走廊哑铃型结构,与一座城市的崛起密不可分,这就是——布里斯托尔。
▼ 布里斯托尔城市中心
布里斯托尔还是英格兰西部,「恒星式」的区域中心城市:布里斯托尔、加的夫、纽波特三城组成的大西部振兴计划的中心,也是英格兰西部增长中心*的领头雁。
*英格兰西部增长中心:由布里斯托尔及周边区域组成的城市、企业合作区,旨在引领当地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
▼ 布里斯托尔俯瞰
布里斯托尔的逆袭,离不开文化、更新、产业、城市群四个关键词。虽然这些词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布里斯托尔用它们组成了截然不同的城市转型战略。
01
强边缘,弱中心
布里斯托尔距离伦敦150公里,人口约46.5万(2020年)。
▼ 1850年,位于城市中心的布里斯托尔港区风貌(来源:Wikipedia)
20世纪初,随着布里斯托尔飞机公司的创立,英国飞机公司、劳斯莱斯(航空发动机)等企业纷至沓来,这也促进了当地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布里斯托尔成为英国重要的制造业城市,布里斯托尔港成为英国汽车进出口的主要港口。
▼ 1950年代的布里斯托尔港区(市中心段,来源:Wikipedia)
1. 成也伦敦
二战期间,布里斯托尔市区几乎被炸为废墟,战后进行了大规模重建。在此后,布里斯托尔的城市发展,进入受制于伦敦发展的阶段。
▼ 布里斯托尔雅芳绿带规划范围
1952年,城镇发展法案在伦敦通过,伦敦进入疏解内城压力,人口、制造业向外迁移的阶段。布里斯托尔的小城镇,凭借田园、村落、山谷构成的典型英国乡村风貌,以及铁路、公路组成的交通优势,成为伦敦人的理想居住地之一。
▼ 布里斯托尔的英式田园风格
2. 败也伦敦
在布里斯托尔享受伦敦疏解带来的红利时,城市中心却开始没落。
▼ 新旧港口的区位关系示意
1971年,M4公路伦敦至布里斯托尔段开通,布里斯托尔位于M4沿线的帕茨韦、菲尔顿等制造业小镇,迅速发展为制造业聚集区。M4的物流优势,带动皇家波特伯里码头的快速扩张,市政府一度打算把老港区改为高速公路,提升物流效率。
▼ M4沿线制造业聚集区与老城的空间关系
1977年,伦敦颁布《内城地区法》,这标志着城市发展重心回归内城,伦敦开启虹吸模式。于是,布里斯托尔本已衰退的城市中心,在M4和铁路叠加的虹吸作用下,城市人口在1971年达到42.8万人的顶峰后(20世纪),便一路下滑。
02
粘合剂战略,重塑城市中心
布里斯托尔拥有两所研究型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和西英格兰大学,以及众多的技术学院,它们是城市制造业发展的基石,例如城市的航空产业就是围绕西英格兰大学建立。
▼ 布里斯托尔两所大学区位示意
客观上,M4和M5高速(1977年建成,至伯明翰)对城市人口流失有所影响。
1. 艺术驱动,重塑失败
按同时期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城市更新的规律来看,低成本快速见效的艺术化,无疑是更新初期的有效手法之一。但在老港区,由于土地权属复杂,政府缺乏资金等原因,更新一直停留在讨论阶段。
▼ 1970年代衰败后的老港区,由于土地所有权复杂,迟迟未更新(来源:Wikipedia)
反倒是市中心北侧的Tokes Croft最早尝试用艺术化复兴。
▼ 老城北侧的Tokes Croft区
于是Tokes Croft被划定为城市涂鸦艺术中心。但是,涂鸦艺术大师班克斯在此绘制完第一副涂鸦作品后,引发的却是破窗效应*。涂鸦布满区域的建筑墙面,虽然吸引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但Tokes Croft却逐渐向越来越激进的艺术自治区发展。
▼ 被划为涂鸦区的Tokes Croft(来源:Flickr)
政府曾尝试在这里改造艺术工作室、公寓和商业设施,推动城区复兴,但在当地居民激烈的对抗中,未能实现。
▼ 2018年,笔者考察布里斯托尔时,涂鸦已蔓延到市中心的商务区
回到依然在争论中的老港区改造,虽然各方意见未统一,但老港区改造不走艺术化路线,获得共识。
2. 粘合剂战略,公私共进
老港区土地权属,主要涉及BCC、JT集团、英国铁路、天然气公司、劳埃德银行,改建高速公路、填平港区做开发的方案先后被提出。但是这些方案,均遭到市民的强烈反对。
▼ 最早由市民、社会团体自发组织布里斯托尔海港节(来源:Wikipedia)
老港区整体更新议程不了了之,各方进入了符合自身利益的碎片化改造阶段:劳埃德银行在此建设区域总部;JT集团开始做住宅开发;BBC利用老仓库改造出英国第一个媒体中心;英国铁路、天然气公司则做起了仓库出租和停车场的生意。
▼ 1990年代初,碎片化更新的老港区,未能带来繁荣(来源:Wikipedia)
1994年,由布里斯托尔政府牵头,联合老港区的5家土地所有者签订了港湾协议,成立港湾赞助商集团,政府将通过公开募集(以公益事业彩票为主)等形式,为更新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
▼ 粘合剂战略分区示意
下文我们将拆解粘合剂战略,看它是如何一步步重塑城市中心,实现引人、留人的。
03
文化、商业、产业
一个都不能少
布里斯托尔粘合剂战略实施,改造时序是老港区→老城区→老火车站,对应发展策略为竖立文化标签→构建消费中心→形成服务业中心。
1. 文化先行,拆改并行
为何是文化先行?
「文化是人们定居的生活质量考虑因素,与基础设施一起成为企业搬迁的主要动力……布里斯托尔的创意产业与其文化基础设施有着复杂且高度相互依存的关系。」
—— 摘自《布里斯托尔的文化、创意和再生》
彼得博伊登顾问公司
▼ 文化已成为布里斯托尔最重要的吸引力之一(来源:Flickr)
但问题是,文化虽好,但定义过于宽泛,落地实施不具体,老港区是怎样做的呢?
①. 北岸大拆大建,文化新城树形象
北岸是平衡各方利益后的「新城」,政府要新形象、新功能,企业要利润,因此,更新以大拆大建方式进行。
▼ 老港区北岸「新城」俯瞰
文化主要体现在,以千禧广场为中心的文化建筑群,有城市文化中心(后改为科学艺术中心)、IMX电影院、温室植物园(后改为水族馆)、BBC多媒体中心等。
▼ 千禧广场为中心的文化建筑群
此外,「新城」格外注重滨水岸线的休闲属性营造,除了各类公共空间外,还在底商设置餐饮、酒吧、零售等功能,打造市民喜爱的滨水休闲区。
▼ 新、老建筑均设有滨水商业
既然是新城,它的功能肯定是复合的,办公、居住、商业一应俱全。开发建设中,还结合了毒地处理、生态修复、建筑低碳等技术,彰显新城建设标准的国际化。
▼ 生态住宅区
②. 南岸拆改并行,历史文化活化
与北岸不同,南岸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众多,在应留尽留的原则下,更新改造分为三类。
▼ 老港区南岸保留建筑多,因此功能改造居多
其次是旧外貌新结构类。主要以文化建筑为主,如布里斯托尔工业博物馆(后升级为城市博物馆)、大不列颠号蒸汽船博物馆、海事博物馆均做了大量结构改造。
▼ 大不列颠号蒸汽船博物馆
最后是重建类。新建筑以公寓、办公、商业等功能为主,与老建筑们共同构成配套齐全的文化活力区。
③. 产业「经营」更新,老港活力可持续
要知道,布里斯托尔有英国第二大电影制片厂The Bottle Yard Studios,也有BBC自然历史部门(《蓝色星球》等纪录片制作方)等三个部门,还有获得奥斯卡奖的阿德曼动画(《小羊肖恩》《无敌掌门狗》等代表作)。
▼ BBC位于布里斯托尔的总部(来源:Wikipedia)
不过,这与老港区的更新有何关系呢?
▼ 绍斯维尔区俯瞰
随着老港区更新完成,以及绍斯维尔区人才支撑,吸引到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企业来到老港区南岸,如阿德曼动画。
▼ 位于南岸的阿德曼动画(来源:Wikipedia)
原本市民自发组织的布里斯托尔海港节,也成为老港区一年一度的嘉年华,每年都会有多国船只到此参加活动。老港区还是狂欢节、音乐节、帐篷节、话剧节、电影节等等城市节庆活动的舞台,大大提升了公共空间的活力。
▼ 老港区成为举办各类城市节庆的舞台(来源:Flickr)
至此,老港区完成了从形象到内容的蝉变。
「社会再生是一个长期的命题,比经济发展更不容易衡量。而布里斯托尔的城市文化中心建设通过向大众提供艺术、媒体和文化遗产,找到了社会的再生方向,激发人们主动参与其中。
主动参与比被动消费具有更大的再生能力,如果人们不参加文化活动,那么城市的经济发展将不会受益。」
—— 摘自《布里斯托尔的文化、创意和再生》
彼得博伊登顾问公司
2. 商业赋能,构建消费中心城市
粘合剂战略中的「文化磁极」目标已经实现,接下来就是老城区的「消费磁极」打造。
▼ 老城中心的布罗德米德区俯瞰
此次更新,布罗德米德区的核心驱动力,既不是建筑,也不是业态,而是引入了英国较为成熟的商业区运营管理模式,即商业促进区(BID, 针对发展成熟的街区进行商业化提升,2003年通过地方政府法案,目前英国有300多个BID)。
▼ 英国BID的主要特征
①. 与伦敦同等的消费体验
2005年,英国首个BID在伦敦金斯顿建立,同年,布罗德米德区开始BID的更新建设(2010年完成)。
▼ BID激活布罗德米德商业区活力
②. 城市的步行枢纽
布罗德米德区BID在空间形式上,采用了步行友好的开放街区,且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公共步行空间,还延伸至商业建筑内。
▼ 卡博特广场中心广场空间,时常会举办城市活动
2008年,《公园及公共绿地战略》(步行300m可抵达公共绿地)实施,BID开放的步行空间,成为此战略的一部分。人们不仅可以在此购物休闲,亦可通过商业区快速到达市中心各处的公园绿地。
▼ 布罗德米德区的步行网络连着多座城市公园
▼ 布罗德米德区至老港区的景观步行空间
至2019年,布罗德米德BID平均每年访客量近2,000万,布里斯托尔城市中心在英国零售中心排名中,由第27名上升至第12名,成为英国西南部的消费中心城市之一。
3. 打造CAZ,重塑老城产业核心
大家在【丈量城市】之前,关于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等港口城市发展的文章中,已熟知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英国在海洋霸主时代发展起的金融、保险业,布里斯托尔也不例外。
▼ 位于老港区的劳埃德银行
金融业是如何再次崛起的呢?
▼ 布里斯托尔圣殿区火车站TOD俯瞰
▼ 布里斯托尔火车站
当然不是说,更新之后企业就蜂拥而入,背后还有三个关键驱动力。
▼ 更新后的布里斯托尔企业专区
其二,2010年席卷全球的创新与投资热潮,为企业专区积攒了充足的本地客户群。
▼ 布里斯托尔企业专区通过密集的桥梁与商业区、文化区连接
在以上发展背景下,圣殿区火车站区首期完工后(约15公顷),不仅吸引到国内外的金融服企业,还有IBM等科技类企业区域总部,BBC Studios等数字媒体企业。
▼ 区域内的BBC Studios
这也就意味着圣殿区火车站区,已不是传统的金融区,而是金融与科技混合的创新区。
布里斯托尔已打破「强边缘弱中心」的结构,成为一座引人、留人的城市。
04
M4科创走廊的心脏
再回到M4科创走廊布里斯托尔段的发展。
▼ 布里斯托尔空客园区
2005年,英国公布的六个科学城市中,布里斯托尔是其中之一。我们知道,这个时期城市中心正处于振兴阶段,科学城市称号中的「科学属性」,无疑主要是由M4沿线的制造业聚集区担当。
▼ 布里斯托尔M4沿线的科技园区
随着市中心的升级完成,制造业区与市中心的双核驱动结构搭建完成,布里斯托尔向M4科创中心方向发展。
1. 强化科创的比较优势
成为科创中心必然要发挥比较优势,那么布里斯托尔的比较优势是文化?商业?还是制造?
▼ 加的夫老城商业区(布里斯托尔西侧)
▼ 「世界文化遗产」巴斯(布里斯托尔东侧)
无疑,文化、商业、科研、制造形成的复合式创新,才是城市的比较优势。
「这是一个我们尝试新想法和测试各种不同做事方式的城市,我们正迅速成为英国的创意之都、创新中心、实验之城……」
—— 乔治·弗格森 布里斯托尔前市长
①. 跨学科创新
布里斯托尔先后建立了布里斯托尔机器人实验室(BRL,2006年建成),国家复合材料中心(NCC,2011年成立),虽然两者最初目的是加强航空领域的优势,却产生意想不到的跨学科创新的成绩。
▼ 布里斯托尔机器人实验室
比如,飞行汽车企业Vertical Aerospace(2016年成立),是依托本地航空、汽车制造、工业设计的优势,进行再创新;
▼ Vertical Aerospace的飞行汽车(来源:Wikipedia)
▼ Open Bionics仿生假肢(来源:Wikipedia)
跨学科创新的探索,更让布里斯托尔找到了新赛道:随着全球低碳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空气动力领域的人才,进入风力发电行业创业;国家复合材料中心研究成果促进了太阳能、燃料电池领域的初创企业发展,布里斯托尔成为英国绿色技术中心。
▼ 布里斯托尔埃文茅斯风电、太阳能电场
▼ Marine Current Turbines公司位于布里斯托尔海域的潮汐能发电机(来源:Wikipedia)
②. 从产业园到生活地
布里斯托尔,也面临过与其它科创走廊沿线城市同样的困局——大量独立园区围绕M4建设,但园区的繁荣,并没有拉动当地城镇居住人口增长。
▼ Cribbs Causeway购物综合体
不止如此,M4沿线废弃已久的菲尔顿机场改造方案已提上日程,这里将建设成集居住、商业、办公、学校、医院等功能的新社区,让更多的「员工」成为「居民」。
▼ 进入新城建设阶段的菲尔顿机场
2. 组团造就M4的科创心脏地带
开篇提到,M4科创走廊曾是伦敦一家独大,如今在布里斯托尔成为创新核后,科创走廊结构从蝌蚪型转向哑铃型。
▼ 英格兰西部增长中心范围示意
增长中心目标是与「北方经济引擎计划」*抗衡,推动英国西部大发展。虽然M4末端城市加的夫、纽波特并不在这一发展计划内,也纷纷申请加入这一联盟。
WECA作为管理者,没有行政权,而是类似于一个区域的投资(10亿英镑启动资金)、协调、招商引资机构。区域发展战略制定,由WECA与本地企业伙伴关系(LEP,由企业、政府、大学组成)联合制定。
▼ 英格兰西部增长中心发展框架(来源:WECA官网)
从实施状况来看,WECA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 英格兰西部增长中心为市民提供的再就业支持(来源:WECA官网)
三是,通过区域交通整体规划,促进区内人才流动。目前,巴士线路已实现以大区域为单位的线路设置。此外,交通路网作为协调区域内,各城镇建设居住单位数量与选址的重要依据,实现分散市区居住压力,提升小城镇活力的目标。
▼ 布里斯托尔火车站通往英格兰西部增长中心各城市的巴士
在WECA的助力下,M4西端的科创城市群初具规模,布里斯托尔都市圈,成为M4科创走廊名副其实的创新心脏地带。不得不提的是,布里斯托尔已经开始「虹吸」伦敦的人口。
05
布里斯托尔的启示
我们看到,M4科创走廊早期的蝌蚪型导致远离伦敦的城市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城市产业沿走廊发展,城市中心丧失活力,逐渐没落。直到M4转变为哑铃型结构,才成就了英国硅谷,布里斯托尔无疑是实现转折的关键点。
▼ M4科创走廊从蝌蚪型到哑铃型的转变,布里斯托尔无疑是核心
我们也看到,在存量提质时代,与大城市可以多点开花的发展规模不同,小城市依托「紧凑优势」集中发力,更容易实现城→人→产的转型发展。
我们还看到,布里斯托尔今日的成绩,离不开产城融合、区域一体化、开放式创新的作用。因为,科创走廊对沿线的中小城市来说是把双刃剑,只有打造公平竞争环境,形成从规模到创新的比较优势,才能真正激活走廊的「科创」力,成就有竞争力的创新产业带。
1/6图片工作室出品
推荐阅读
商务合作 | 转载开白
请添加微信:Moli198891
【版权声明】本平台及其中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丈量城市”(ID:Measure-the-Worl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