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呈现的声音
同门微信公众号是一个朋友圈语和图相汇的场地。法国17世纪文学理论家布洛瓦在他的文集序言中说:“一句话之所以漂亮,就在于所说的东西是每个人都想到过的,而所说的方式确实是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以“大师话语”开头,我想一定会有很多的启发性。
更重要的是视觉艺术本身,图像是一种语言,材料是一种语言,行为是一种语言,环境是一种语言,方法是一种语言,形象和形态更是一种语言。艺术为人提供自由交往的可能性,既让个人得到自我确认,也让我们在他人那里找到共存的理由。
从2011年到2022年我做了四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我想把参展艺术家前前后后的作品集中起来,做一个题为“应该呈现的声音”网上陈列,以飨我认识和不认识、参加过我的展览和没有参加过我的展览的朋友们。这算是一个开头,以后还可以有一些更多的话题。
随着网络国际交流的频繁,艺术家参加国际大展本已不象过去那样令人羡慕。但正是这种日常化、经常性的国际交流和互动反馈,在今日中国变得更加重要。也许,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艺术家个人创造力案例的呈现,将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机会。
( 王林说明 I )
第53期 迪伦马特/曾晓峰
怪诞是使事物达到精确的最巨大的可能性……正如讽刺恰恰由于它的过分夸张而是一种准确的艺术……我们这个世界正是受着怪诞驱使,正如受着原子弹驱使。……然而怪诞也仅是一种感官的表达方法,一种感官的荒诞不经,形象也即是非形象,一个没有脸面的世界的一张脸面,确切地说,我们的思想缺乏荒诞观念似乎已不敷用,由于原子弹的存在,我们的世界难以更改,于是艺术面对世界唯有胆战心惊。
——[瑞士]迪伦马特《戏剧论文和演讲集》,瑞士阿尔遏出版社1996年,290页、122页
曾晓峰《众生相》木材.麻布.钢材.混合颜料. 共十件.每件71×132×69cm 2009-2010
曾晓峰《众生相》木材.麻布.钢材.混合颜料
艺术家简介
曾晓峰
1952 年生于云南昆明,1986 年结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7 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云南油画学会副会长,云南美术馆一级美术师。擅长油画、丙烯画、版画。作品有《夜》系列、《捕虫》系列、《房子的变相》系列、《安乐椅》系列、《火炉》系列、《窗》、《戏狗图》、《禁忌之地》等。作品获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二等奖、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三等奖、第七届全国美展油画铜奖、版画铜奖,入选第六、七、八届全国美展、中国首届油画展。
其他作品
曾晓峰《在高山之巅》 布面油彩 170×150cm 1980
曾晓峰《夜》布面丙烯 1993
曾晓峰《夜.1》 布上丙烯260×83cm
曾晓峰《夜.2》 布上丙烯260×83cm
中央美术学院画廊曾晓峰作品展 1987
曾晓峰《捕虫》 1991
曾晓峰《房子的变相.2 》布上油彩 1992
曾晓峰《房子的变相.3 》布上油彩 180×150cm 1992
曾晓峰 《盖房子》 布上油彩 150×175cm 1984
曾晓峰 《窗》三联 布上混合颜料 180×249cm 1993
曾晓峰《吸.2 》布上混合颜料 200×150cm 1995
曾晓峰《火炉.1》布上混合材料 200X150cm 1996
曾晓峰《安乐椅》1996
曾晓峰《安乐椅.8 》布上混合材料 200×360cm 1996
曾晓峰《山水电锯图.2》 1998
曾晓峰《碑》2000
曾晓峰 《机器.4》布上油彩 200×100cm 2003
曾晓峰《蛊.4》 手工皮纸 混合材料 360×600cm 2005
2007年广东美术馆“从西南出发”展出的曾晓峰作品现场
曾晓峰《大玩偶.13》布上丙烯 210X170cm 2006
曾晓峰《人像.13》 布面混合颜料 150×150cm 2009
北京798艺术节曾晓峰作品现场
曾晓峰《人间喜剧》绘画装置 42×57×72cm 2011
曾晓峰《人间喜剧》局部
曾晓峰《相.2》 布上混合颜料 180×160cm 2012
曾晓峰 《戏狗图.1》 1998
曾晓峰《打狗》纸本.混合颜料 122×244cm 2014
曾晓峰《相》金属 90×90×90cm 2018
曾晓峰《相》局部
曾晓峰《红皮书.1》混合材料 45×58×6cm 2019
曾晓峰 《2022.2》 57×76cm 纸本水彩 2022
曾晓峰《过客》 纸本水彩 33×65cm 2022
曾晓峰于工作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重庆同门艺术中心”(ID:gh_686d5e8c73f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