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呈现的声音
同门微信公众号是一个朋友圈语和图相汇的场地。法国17世纪文学理论家布洛瓦在他的文集序言中说:“一句话之所以漂亮,就在于所说的东西是每个人都想到过的,而所说的方式确实是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以“大师话语”开头,我想一定会有很多的启发性。
更重要的是视觉艺术本身,图像是一种语言,材料是一种语言,行为是一种语言,环境是一种语言,方法是一种语言,形象和形态更是一种语言。艺术为人提供自由交往的可能性,既让个人得到自我确认,也让我们在他人那里找到共存的理由。
从2011年到2022年我做了四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我想把参展艺术家前前后后的作品集中起来,做一个题为“应该呈现的声音”网上陈列,以飨我认识和不认识、参加过我的展览和没有参加过我的展览的朋友们。这算是一个开头,以后还可以有一些更多的话题。
随着网络国际交流的频繁,艺术家参加国际大展本已不象过去那样令人羡慕。但正是这种日常化、经常性的国际交流和互动反馈,在今日中国变得更加重要。也许,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艺术家个人创造力案例的呈现,将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机会。
( 王林说明 I )
第50期 川端康成/陈小丹
我以为艺术家不是在一代人就可以造就出来的。先祖的血脉经过几代人继承下来,才能绽开一朵花。或许有些例外。……我没写过什么象样的作品,倘使有朝一日,文思洋溢,就是死也不想死了。只要心机一转,也就执着了。我甚至想过:若是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反而更能畅通无阻地通往安乐净土。我讨厌自杀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为死而死这点上。我这样写,肯定是假话。我绝不可能同死亡照过面。真到那份上,甚至断气之前,我也许还要写作,还会不由自主地颤动我的手。
——[日本]川端康成《临终的眼》(1933),引自《川端康成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660-661页
陈小丹, 皮、综合材料,250×150×130cm
陈小丹作品局部
艺术家简介
陈小丹
1987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专业,本科学位;1999--2001年就读并完成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班课程;1987年—1994年任教于同济大学建筑系;1994年--2017年任教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2017至今,职业艺术家,生活工作在上海。
个展:2020年 原美术馆,中国,四川重庆;白云美术馆,中国,浙江莫干山。2019年 碧云美术馆,中国,上海;2016年 多斯腾矿业协会虚视空间,德国多斯腾;多伦现代美术馆,中国上海。2015年 OOH LA ART,中国上海;许燎源现代设计博物馆,中国成都;上海梧桐美术馆,中国上海。2014年 武汉创意天地,中国武汉。2013年 法国利摩日美术学院。法国利摩日;2012年 巴黎国际艺术城,法国巴黎;东外滩艺术空间,中国上海;兼容盒子,中国上海。2011年 龙德轩当代艺术中心,中国北京。2008年 上海美术馆,中国上海。
其他作品
陈小丹,盛开2003作品6号
陈小丹,盛开2005,上海妹妹系列
尺寸可变,粉瓷,2005
陈小丹,盛开—骨头系列2005作品2号
瓷,50×40×15cm,2005
陈小丹,盛开—骨头系列,瓷,
50×15×15cm,40×15×10cm,2005
陈小丹,盛开—线系列2007No.11,2007—2017
瓷、木箱、红色粉,200×50×35cm
陈小丹,盛开2006作品1号,500x20000x20cm,2006
陈小丹,盛开2008作品2号
陈小丹,长竹图,丝、陶,118x270cm,2008
陈小丹,盛开2011作品1号
陶、骨头、植物,尺寸可变
陈小丹,“兼容的盒子”安顺市场项目空间作品
牛腿骨与鲜花,2014
陈小丹,她说,陶瓷,尺寸可变,2019
陈小丹,盛开—墙系列2019作品1号
陶瓷、植物骨头,尺寸可变,2019
陈小丹,我们,装置
瓷、手绘,1200×1000×1200cm,2019
陈小丹,地理饼干,2019
陈小丹,盛开—碑系列2020作品2号
腐蚀钢板、电机、骨头,尺寸可变,2020
陈小丹,盛开—墙系列2021No.1
陶、瓷、玻璃,2021
陈小丹,盛开—碑系列 No.1
陶瓷、竹、铁、电机,尺寸可变,2022
创作中的艺术家陈小丹
图片来源:
陈小丹/崔鋆俊/章丛欣/魏志杰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重庆同门艺术中心”(ID:gh_686d5e8c73f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