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以“多维的绿·共享的城”为主题,吸引了333所高校、310家设计机构、9668人次参与,共征集到2592项作品(其中,省外作品数量占比首超50%)。经专业评审和社会公示,共产生181项“优秀作品奖”和104项入围奖,省外单位获奖作品占比达36.7%(其中,学生组省外获奖作品占比达63.3%,首次突破60%)。
参赛者聚焦与绿色发展关联的各类空间,创作了一批亮点纷呈、富有创意的设计方案。近期我们将逐步推出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获奖作品解读,期待能为推动“双碳”目标下城乡建设的绿色低碳发展、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提供思考启迪。
第八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
银奖作品【职业组】
作品编号 | B121-000468
作品名称 | 碳路记
设计机构 | 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 | 薛宏伟 肖佳 沈许韬 单方方 刘杨 薛冰洁
获奖情况 | 紫金奖银奖、优秀作品奖(职业组)一等奖
◎ 作品视频
◎ 主创人员
主创人员(从左至右):单方方 薛冰洁 肖佳 沈许韬
刘杨 薛宏伟
旗山煤矿始建于1957年,曾是徐州煤矿产业的一面“旗帜”。随着煤炭资源的日趋枯竭和资源环境保护压力的不断加大,包括旗山煤矿在内的一批矿井逐步关闭。今天,旗山煤矿场地内留存的铁轨、厂房、职工宿舍、大型器械等,仍是当时火热岁月的独有记忆。在这个富有时代印迹的场所中,如何重塑人、建筑、空间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推动场所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思考的命题。
矿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为推动旗山煤矿由“灰”到“绿”的靓丽转身,设计方案提出从“产碳”到“减碳”的设计思路,提出四大减碳策略,助力该矿区塑造成为碳中和生态共享社区。
从“产碳”到“减碳”的设计思路示意
1.生态友好:合理采用绿廊联通、空间透绿、立体绿化等方式,实现场地绿色化改造。
2.在地利用:通过保留和改造场地设施及建筑遗存,植入现代功能,实现工业文化的延续和场所精神的营造,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
3.“碳积分”系统:通过积分系统计算家庭碳排放量,低碳行为可获得相应积分,助力社区实现“碳中和”目标。
4.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社区公众参与,助推场所功能转变和低碳生活新风尚。
四大减碳策略
编织生态绿色网络。通过Y型绿廊联通各类绿色空间,重构绿色基底;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将原有的铁轨空间改造成为共享公园;通过立体绿化,将部分建筑屋顶改造成为自由灵动的空中花园;采取见缝插绿、留白增绿等方式,增加社区公园绿地。
社区绿色开放空间设计
多维透绿方式
社区绿色网络效果图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通过实地调查评估和研判,23%的建筑将作为重点保留建筑(如矿区会堂等富有时代特征和记忆的建筑),37%的建筑需进行安全性评估后开展适度更新,40%已无法进行改造的建筑拆除(如彻底倒塌的建筑)。
留存的工业建筑和设施经过合理更新和设计改造,策划植入新的功能,助力历史遗存的活化利用:过去的矿区食堂设计成为旗山矿月饼工坊;矿区工厂和铁轨打造成为铁轨文艺集市;厂区腾挪出的场地,改造成为下沉式广场与露天电影院。
各类场所营造示意图
不同改造和活化方式
露天电影院效果图
利用“碳积分”系统创建生态共享社区。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制定获取“碳积分”的活动方式,引导人们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游客通过体验能量广场、参与低碳竞技、维护绿化集装箱等活动,赢得相应的“碳积分”。居民参与低碳行动,也可获得相应的“碳积分”。“碳积分”可以在绿色食堂与共享商场兑换优惠券与纪念品,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绿色低碳行动中。
“碳积分”系统示意图
利用场景模式塑造多元包容的生活圈。植入科普、健身休闲、文化创意和数字化等场景,提升社区的内生活力,培育形成特色社区文化。“碳汇农场”让人们体验自然教育;“碳汇运动场”让人们感受运动带来的愉悦;“碳汇产业街”让人们体验社区产业的趣味性;“碳汇智慧网”让人们体验社区智能服务功能等。
低碳生活方式引导模式
“碳积分”系统是如何计算每项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及积分获得?
刘杨
“碳积分”系统通过各种智慧场地与互动设施的使用,或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通过社区“碳排放计算器”测算不同行为的碳排放量,引导社会大众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如节约一升汽油,就可以减少2.3kg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2.3个“碳积分”。“碳积分”可用于兑换零售折扣、停车时长、文创礼品等。
旗山煤矿的设计改造策略对类似地区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沈许韬
首先,应最大化尊重原有场地建筑肌理,挖掘、彰显场地的资源特色和文化价值内涵,通过多元弹性的设计手段改造为兼具多种社会功能的活力场所。其次,在保留特色的前提下,采用对场地的最小介入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的生态修复手段和绿色开放空间体系构建,并适度布局智能化、数字化设施,多方推动社区的绿色低碳转型。
保留并优化铁轨空间
打造空中绿色花园
决赛现场花絮
时匡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苏州科技大学教授
该作品的设计富有创意,同时也考虑了措施的可实施性。通过生态友好、在地利用、“碳积分”系统、低碳生活方式四个策略,推动一个大型“产碳”的煤炭企业,华丽转身为一个“减碳”的生态共享社区。在实现从“产碳”到“减碳”、开启新生活的同时,还保留了历史记忆。
(作品内容及图片由设计团队提供)
附件:《碳路记》作品图版(点击查看)
— END —
审 核 | 何伶俊 何培根
编 辑 | 姚梓阳 廖静静
校 对 | 邱 蕾
往期推荐:
作品解读丨新园公社——对青年居住模式的探索【昆明理工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微观分形——城中村居住新解【郑州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Isomatic 异构体-充斥着色彩和虚构人物的混乱游乐场
作品解读|一个不完整的无边界地图集 An Incomplete Atlas of Non-borders
作品解读|“kikai Shien Robotto”生态和能源可再生主题公园
作品解读|Blind Park 盲人公园-把无法看见的变成可感知的
作品解读|City Nomads 城市游牧民族-新的变化,新的时代,新的居民
作品解读 | 为了农业土地更好的未来(构建农业景观与农业定居点)
作品解读|伊斯坦布尔防灾中心 Istanbul disaster prevention centre
作品解读 | 为马德里附近的 Tetuán 建立一个新的维修中心
作品解读|“kikai Shien Robotto”生态和能源可再生主题公园
作品解读丨第五届天华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三等奖:流动制造
作品解读丨开封竞赛获奖作品赏析:清园春韵---“新宋潮“特色文旅体验中心设计
作品解读丨国际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福建土楼(南靖)保护与活化利用
作品解读丨开封竞赛获奖作品:开封时间 TIME ON/OFF
作品解读丨渭南竞赛获奖作品赏析:银色田茂 情动预愈--全龄友好的村落式银发小镇再塑
作品解读丨UIA-霍普杯 2020 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深度解读——衍聚-倚巷折坊
作品解读丨UIA-霍普杯 2020 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三等奖深度解读——迷宫城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UniDesignLab”(ID:UniDesignLa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