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中国画里的中秋节

一画|中国画里的中秋节






中秋节

赏花、赏月、品桂花酒

玩花灯、猜灯谜、吃月饼
在合家团聚的日子
作为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传统佳节之一
古代的书画家
用妙笔丹青
抒发和表达中秋的意境
又一年中秋
特奉上中国历代书画家的中秋佳作
一份中秋佳节,家人团聚的文化大餐







王献之《中秋帖》



▼《中秋帖》高清完整版



      《中秋帖》总共3行22个字,为:“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没有落款,帖正文右上角还有乾隆的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
      文中大意是:中秋节已过(一去不复返),亲人还不能得以归来,此时很想知道亲人现在到底如何了(不知是死是活)!(如果失去了亲人)就算打了胜仗又有什么值得庆祝哪?等大军归来(盼亲人归来的意思)。”



《中秋帖》局部

      《中秋帖》被认为是“一笔书”的代表作,但其帖所用竹料纸约到北宋时方才出现,书写时用的是无心笔,并非晋朝惯常使用的有心硬笔。尽管乾隆皇帝言之凿凿是王献之真迹,但当代书画鉴定家普遍认为可能是宋代米芾所临。






《浣月图》




      女子对月祈福,自唐代以降,即已蔚为流行,此作或与古代的拜月风尚有关。

《五代人浣月图》局部

      此幅画明月倚天,皎洁莹灿。曲栏庭院,虬松苍郁,梧桐欣茂,蕉叶挺翠。尚有芙蓉、蜀葵、雏菊等竞吐芬芳,满园秋意撩人。奇石上,蟠螭泻水,激汤池中月影。盛装妇人为其所惑,探手如欲捞之。旁有侍女三人,或临案焚香,或捧物,或荷琴。



马远《月下把杯图》



      《月下把杯图》所绘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轮圆月高挂空中,照得天地是那么的明亮。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美景月下,恰逢远方多年不见的好友佳节来访,这让刚刚还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立即增添了极大的精神欢乐。





马和之《月色秋声图》



      作品中,长者临流而坐,沉吟幽思,侍童立旁边,松桂为伴。左上方有子昂(赵孟頫)款诗句“白沙留月色,绿树助秋声”,更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李嵩《月夜看潮》




      钱塘江因为有着奇特卓绝的江潮景观,千百年来,每到中秋,总吸引无数游客争睹此一奇景。这样的观潮风气在宋代已相当盛行,尤其在夜晚,皓月当空,江潮那排山倒海、有若万马奔腾的气势,总令观者屏息难忘。
      李嵩的这幅《月夜看潮》图,所画即南宋时临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观海潮的情形。高悬的明月下,浪潮卷涌成一直线奔驰而来;江畔华美的平台阁楼上,隐约可见有人穿梭、呼指着。整个画面没有拥塞的车水马龙、也没有激情喧闹的人海,取而代之的是远山江帆、月影银涛,一幕祥和而又没有纷扰的景致。李嵩以极为细腻的情感与笔触,描绘了精妙的楼阁与粼粼江涛,也写出了苏轼“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的诗情,是一幅情景精致的杰作。





沈周《有竹庄中秋赏月图》















      沈周是明代最重要的文人画家之一,他和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近世并称为“吴门四家”,《有竹庄中秋赏月图》整卷由画面与书法两部分组成,画面高34厘米,长 135.5厘米,书法部分高34.5厘米,长895厘米,高头大卷,可称沈周书画作品中的煌煌巨著。






文徴明《中庭步月图》



      《中庭步月图》是文徵明与来客小醉后于庭院中赏月话旧的形象记录,作者以图象的形式记录了他们的这次雅会,并为之赋予了新的图象内容。以庭院月光为题材在我国历代绘画作品中确实颇为少见,尤其以文人士夫月夜访谈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更为稀有。





杜堇《祭月图》



      对大自然有着崇拜、敬畏之心的古人,在祭祀天地、鬼神等活动中,不敢怠慢月神,于是就有了祭月仪式,意在消灾祈福。周代,祭月成为完备的礼仪制度中重要的一项,并称“祭月”为“夕月”。这幅《祭月图》描述的便是中秋夜人们面月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的情景。





唐寅《嫦娥执桂图》



      唐寅擅画美女,往往借人物道具的变化发泄自己生平境遇的伤感之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觅求不到知音的苦闷凄凉心态。


唐寅 《嫦娥执桂图》局部

此图嫦娥裙带漂零,神形和顺,手持挂彩,尤其头部线条圆和流畅,勾染得当,美人的飘逸清丽之态毕现。面容的设色,敷白色晕染,如月色清凝,皎洁典雅。





高其佩《蟾宫折桂图》




      清代“指头画派”创始人高其佩于1715年创作的此幅《蟾宫折桂图》描绘了嫦娥手捧蟾蜍、玉兔递交桂枝的天宫景象。
      科举时代,考取功名又被称之为“蟾宫折桂”,蟾宫即月宫,攀折月宫桂花意指登科及第。这个典故出自西晋时的邯诜,当年他被举为贤良,对策为第一名,晋武帝就让他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广寒宫的桂枝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唐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盛行,蟾宫折桂便被用来比喻考中进士。






陈枚《琼台赏月图》



      明清之后,中秋赏月风俗更加兴盛,很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点塔灯、走月亮等特殊风俗,陈枚的这幅《琼台赏月图》描绘的是中秋之夜,贵妇们聚集高台,吟诗赏月的情景。





郎世宁《圆明园十二行乐图》




      《雍正圆明园十二行乐图》出自两百多年前郎世宁画家之手迹,经历非凡沧桑的岁月,经过数代先人精心保护至今,丝毫无损,已经是一个奇迹,属中国无价之国宝。
      图中的宫廷建筑耸立壮观,山水相伴,境界隽秀,视野开阔,树影迎风飘拂。人物与景色辉映,树影和花朵以琉璃镶嵌,在强光下晶莹剔透,屋顶上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和屋沿镶嵌有色珍珠颗粒,烘托皇宫建筑的华丽与气派,多层次的立体空间使人感觉身临其境,置身于两百年前的大清夏宫之中与皇族共存之感。




赵佶《闰中秋月帖》



      宋徽宗赵佶有一幅“瘦金体”的《闰中秋月帖》,是一首七言律诗:“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月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

4、米芾《中秋诗帖》




      海岱楼位于江苏涟水,是著名的风景名胜,米芾时常登楼,眺望淮河入海处辽阔壮丽的景色。在本诗帖中,米芾形容海口一片水光粼粼,好似银泻大地,而天际出现万道虹光,孕育出宝贵的珍珠。在诗的后半,米芾则引“吴刚伐桂”的典故,谈到若非吴刚日复一日,不停地砍伐桂树,快速生长的桂枝,必定撑破月轮。米芾以此暗喻自己的仕途常为人所阻,无法充分施展。












-更多精彩,猜你喜欢-

Claire Sherman|克莱尔·谢尔曼艺术作品

Sedrick Chisom|塞德里克·池森艺术作品

Hermann Hesse|赫尔曼·黑塞艺术作品

HuangYi | 黄奕艺术作品——水做的女人

Ben Reeves|本·里维斯艺术作品
Alex Katz|亚历克斯·卡茨艺术作品

Hurvin Anderson|赫尔文·安德森艺术作品

Peter Harskamp|彼得·哈斯坎普艺术作品
Markus Konttinen|马库斯·康蒂宁艺术作品

Kristoffer Axén|克里斯托弗·阿克森艺术作品
Katherine Sandoz|凯瑟琳·桑多斯艺术作品
Nick Goss|尼克·高斯艺术作品
-画一-

画出你的风采

印刷出版|论文发表



版权为创作者所有
部分内容如有不当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以便处理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画一”(ID:HuaY-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