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五代董源《潇湘图卷》赏析

一画|五代董源《潇湘图卷》赏析

五代 董源 潇湘图卷 全卷  绢本,设色,纵:50cm,横:141.4cm




董源

934-约 962 )

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

董源、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

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

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

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

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

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

后人称为“披麻皴”

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

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

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等






潇湘图卷局部


      本幅无作者款印,明朝董其昌得此图后视为至宝,并根据《宣和画谱》中的记载,定名为董源《潇湘图》,后入清宫内府收藏。

      “潇湘”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湘江,二水汇入洞庭湖,“潇湘”也泛指江南河湖密布的地区。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苇渚映带无尽。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廓。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云雾迷濛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明,刻画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

潇湘图卷局部



潇湘图卷局部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此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山势自卷首而起,以花青运墨勾皴,不用披麻皴而用点子皴,为了表现透视的深度,山峦上的小土丘自近至远由大渐小、由疏渐密,墨点也有疏密浓淡的变化,显出密密杂杂的远树势态。

潇湘图卷局部



潇湘图卷局部

      山凹处留出云霭雾气,造成迷蒙淡远之感。近处的树木,同样用点子来表现,但点子形势所赋予的形象却变全树为茂叶,林木成排而列,远近高下参差,林中隐约露出渔村茅舍。芦苇画得稍纤巧,但仍不脱印象的意味。整个描绘,远看近树、远山历历分明,近看则全是点子,令人眼花缭乱。水面计白当黑,但通过坡岸、山坳的盘折穿插、浓淡变化,使它的形态和色相产生深沉、清浅的变幻,山清水秀,具有十分醉人的艺术魅力。[1] 

      有“袁枢私印”(重一)、“袁枢之印”(重一)、“睢阳袁氏家藏图书记”。明“袁枢鉴赏”书画之章、“袁枢印信”、“伯应”等印记。这是一幅描写人事活动的山水画,沙碛平坡,芦苇荒疏,江南水泽汀岸,有人物若干,伫立吹奏,迎接船上来客;背景水面空阔,山色郁葱,有渔艇往来。关于此图的主题命意,现还没有考证出确切的结论,但从画法和意境来分析,确属“平淡天真,一片江南”的典范。



潇湘图卷局部



潇湘图卷局部



      传世《潇湘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潇湘图》明末经董其昌递入河南袁枢收藏。崇祯壬午(1642年),袁枢的家乡睢州城遭闯变,袁可立(袁枢父)尚书府第藏书楼内数万册藏书毁于一旦,仅此数帧往返千里为袁枢随身携带至江苏浒墅免遭兵火之灾,实传为中国乃至世界名画收藏史上之佳话,王铎曾为此事作跋于画端。

      该画清代入藏于内府,溥仪出宫时带到了长春,抗日战争后流散于民间。1952年经一代大师张大千捐卖给中国政府,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

潇湘图卷局部











-更多精彩,猜你喜欢-

Claire Sherman|克莱尔·谢尔曼艺术作品

Sedrick Chisom|塞德里克·池森艺术作品

Hermann Hesse|赫尔曼·黑塞艺术作品

HuangYi | 黄奕艺术作品——水做的女人

Ben Reeves|本·里维斯艺术作品
Alex Katz|亚历克斯·卡茨艺术作品

Hurvin Anderson|赫尔文·安德森艺术作品

Peter Harskamp|彼得·哈斯坎普艺术作品

Markus Konttinen|马库斯·康蒂宁艺术作品

Kristoffer Axén|克里斯托弗·阿克森艺术作品

Katherine Sandoz|凯瑟琳·桑多斯艺术作品

Nick Goss|尼克·高斯艺术作品

-画一-

画出你的风采


印刷出版|论文发



版权为创作者所有

部分内容如有不当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以便处理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画一”(ID:HuaY-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