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物馆激活一座城,仅仅如此么?——文化创意导向的城市更新之路
西班牙曾是海上强国,在美洲、非洲和亚洲都留下了探险和开拓的足迹。历史上,她经历过从诞生到强大的辉煌时期,也饱尝过内战、独裁的专制苦难,在这个古老王国的北方,有一座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城市,这就是大西洋畔的毕尔巴鄂,它以深邃的历史、优雅的环境、古朴的民风吸引着世界各国的人,是窥视西班牙民族的久远历史和绚丽文化的一个窗口。
前言
毕尔巴鄂
从工业中心到创意城市
与欧洲众多工业城市一样,毕尔巴鄂在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举步维艰。作为西班牙仅次于巴塞罗那的第二大工业中心,原本赖以生存的钢铁、造船等重工业濒临毁灭。随之而来的城市破败、河流污染、人口减少等问题深深地困扰着这座城市。尤其是滨水区众多的废弃码头和造船厂,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社会安全。
一场能够扭转经济态势和城市面貌的城市更新迫在眉睫。花大力气升级原有产业,还是重新寻找新旧动能转换?毕尔巴鄂面临着城市更新的路径选择。最终在吸引全球产业资本越发困难的背景下,毕尔巴鄂提出以文化为承载,要打造一个以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为经济增长点的后工业城市。并且在意识到城市形象也是竞争力的一部分之后,毕尔巴鄂考虑通过大型文化设施和项目来展现现代化、多元化的城市形象。
最终在政府有目的、有计划的推动下,1997年落成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成为了毕尔巴鄂城市复兴的触发器。博物馆所在的滨水片区成为了主推商业艺术消费的城市文化中心,以古根海姆博物馆为龙头的博物馆、艺术馆、创意中心、古董文创店数量大幅增加,打通并完善了毕尔巴鄂的整个艺术产业链,并以文化艺术为资源推动包括老城区在内的整体城市更新。
古根海姆博物馆
“古根海姆效应”之下,毕尔巴鄂已经变为一座创意城市。
“1
引流:
依靠旗舰项目的影响力塑造创意城市的形象
(1)古根海姆博物馆(城市文化地标):
古根海姆博物馆最终选址于毕尔巴鄂,其实是城市复兴主导方向下颇具偶然性的结果。毕尔巴鄂重振城市的阶段,也正是古根海姆博物馆有意拓展欧洲版图的时期。就在毕尔巴鄂市正期待以一项旗舰性城市艺术品作为其城市更新进程启动的标志时,古根海姆家族也刚刚在巴塞罗那受挫,被拒绝在当地新建博物馆。于是,1991年处于低谷的他们不谋而合,一些私人关系网络则在两者之间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让博物馆成为一件视觉作品是毕尔巴鄂与古根海姆基金会共同做出的一项影响深远的决定。美国解构主义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操刀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外形突出的是扭曲形状和弯曲线条,被33000片钛片覆盖的建筑既像一朵怒放的花朵,又像一团燃烧的火焰,被公认为20世纪末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博物馆启用后,年参观人数三年内从26万增加到100万人,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超过4.5亿美元,直接门票收入占毕尔巴鄂税收的4%,带动的相关收入则占到 20%以上。除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博物馆还使毕尔巴鄂一夜间成为世界家喻户晓的文艺城市。
(2)阿班多尔巴拉区(城市文化中心):
古根海姆博物馆所在的阿班多尔巴拉区曾是港口、火车站和造船厂的所在地,占据了毕尔巴鄂最好的滨水界面。作为古根海姆博物馆及其转化力量的“连带效应”,1998年阿班多尔巴拉区的总体规划开始编制,规划范围内三分之二的空间用于建造公园和开发公共空间。
随后多个大师设计基调的地标性建筑在此落成,包括伊贝德罗拉塔、毕尔巴鄂海洋博物馆、德乌斯托大学图书馆、尤斯卡尔杜那会议中心、朱比亚特商业中心、西班牙王子桥、回忆大道雕塑公园等,这些改善城市形象的工程有时被称作“景观建筑”或“广告建筑”,从而使该区域成为了毕尔巴鄂的文化中心。
德乌斯托大学图书馆
西班牙王子桥
该片区的规划建设获得了业界的认可,获得2004年第五届欧洲城市和区域规划奖及2005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水之城」特别奖。
(3)网红化基础设施:
在通过文化旅游复兴城市的氛围下,一些原计划在毕尔巴鄂开展的城市工程项目,也很快与古根海姆博物馆及其产生的复兴效应关联起来,尤其是雄心勃勃地提升了城市交通体系。令人惊叹的是,即使是基础设施提升,毕尔巴鄂也没有放弃借此提升城市知名度的机会。哪怕是一个地铁站的设计,也邀请到世界著名设计师诺曼·福斯特爵士来完成。风格简约的地铁站,就像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艺术品。
毕尔巴鄂的城市地铁站
各类工程开展国际招标竞赛或邀请全球知名建筑设计师的方式,不仅使这些建设项目具有实用功能,更有着审美功能,成为城市日常景观的一部分,通过“设计网红化”城市基础设施,彰显出整个城市的文化魅力,帮助毕尔巴鄂持续在全球出圈。
“2
转化:
利用公私合作的驱动力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毫无疑问,古根海姆博物馆和其他地标性项目的出圈塑造了新的城市形象进而提升了城市的信心。但是仅有旗舰建筑并不是毕尔巴鄂获得成功的全部原因,只能说这是毕尔巴鄂后续二十年间城市更新进程的一个触发点。真正提供源源不断活力的则是公私合作驱动下蓬勃发展的创意经济和创意活动。
上世纪90年代,毕尔巴鄂政府以公私合作的形式成立了毕尔巴鄂大都市区-30协会(Bilbao Metropoli-30,以下简称B30)和毕尔巴鄂河口-2000合作开发公司(Bilbao Ria 2000,以下简称B2000)两大城市更新主体机构。
前者作为城市更新长远战略制定机构,由区、省、市三级政府协同19家科研机构和私人企业共同建立,在城市发展战略上保证了毕尔巴鄂对城市文化活力的持续关注以及二十年来城市更新策略的延续性;后者作为城市更新开发主体,在城市空间布局和实施上遵循市场化原则,同时反映城市公共部门的政策导向,逐步引导城市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两大机构经由不同的复杂途径促进文化创意的产业发展,效果初步显现,主要支持要素有:
(1)鼓励多元融合和纵深延展的创意性产业链条
初期毕尔巴鄂依托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影响力,着重激活本地艺术产业。特别是依托古根海姆博物馆近16000名会员,激活私人艺术赞助行为,特别是对本地艺术家的支持。同时,在博物馆周边引导艺术品交易和室内艺术设计产业发展,包括多个商业画廊和艺术品拍卖行。
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作品《妈妈》
博物馆外的巨大雕塑——郁金香
之后,毕尔巴鄂将视野转向文化创意产业的纵深发展,在当代艺术之外通过政策扶持扩展至泛设计产业的成长,B30不断吸纳设计创意领域的成员。其成员目标一致:通过培养设计和创造力来引领新经济的发展,推动以设计为导向的城市政策。并且举办毕尔巴鄂国际设计节,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与其他成员合作组织和参与国际活动、打造示范项目。
到2008年时毕尔巴鄂拥有2038家文化和创意企业,约占其企业总数的5%。其中建筑和广告类产业所占比例大约为60%,其他相关产业为艺术、音乐、手工艺、平面媒体、影视、设计、时尚、动漫、出版和信息与通信技术服务等。大多数企业经营时间不足5年,其中2008年当年新成立的就有60家创意型企业。
(2)引导艺术家和创意创业者的集聚性活跃社区
毕尔巴鄂的文创产业集聚性引导在不同阶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两个区域:
阿班多尔巴拉地区在经历以面向未来的城市文化中心和发展门户为目标的统一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后,吸引了大量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服务业企业入驻,主要包括现代化设计类、文化创意类企业。另外一些市场性的文化商业项目(包括作为分销商的美术馆及画廊)也落户或迁移至此,文化艺术品消费空间逐渐距离古根海姆博物馆仅四个街区的Ajuriaguerra街聚集。阿班多尔巴拉区成为了现代服务与文化艺术消费为主导的混合城市片区。
毕尔巴鄂老城区(被内维翁河分为Casco Viejo和La Vieja两部分)的更新改造起步较晚,直到2001年才被提上日程。作为毕尔巴鄂城市文化的发源地,有较为浓厚的艺术氛围和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存。但是对开发商来说吸引力较弱,因此其更新更强调通过综合性的文化发展政策和措施重塑社区形象,恢复老城区的城市商业功能。临近老城观光带的区位优势、便捷的可达性以及面向艺术家的价格低廉的工作空间,吸引了大量个体创意群体和艺术家,因此在老城区聚集了手工艺品工坊及零售企业。
这两个地区面向不同受众呈现出专业化分工:阿班多尔巴拉地区侧重于城市的商业性文化艺术发展并主要聚焦于艺术品消费;而老城成为毕尔巴鄂先锋派艺术领域的集中地,更多地侧重于艺术品生产。特别是后者远离古根海姆博物馆及大型文化地标,是人们对本土和独立的艺术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的重新思考,从而使其走出全球艺术品特许经营的阴影。
(3)提供产业设施和发展机会的支持性公共投资
毕尔巴鄂在本世纪初开始制定了数个支持创意产业发展的私营和公共部门的行动方案,其范围涵盖了艺术制作中心、公共支持的展览空间以及创意专业培训中心等。其中一项行动是创立“艺术孵化器”——毕尔巴鄂艺术馆。作为市议会文化部支持的一处艺术制作中心。它向年轻的创作者提供实现其艺术理想所需的工具和基本设施,例如工作室、工作车间、画材补助、电影布景、图书馆等,并帮助他们宣传和出版作品,打通市场渠道,提供经费外出游学求艺等。
毕尔巴鄂比斯开储蓄银行(BBK)成为了毕尔巴鄂艺术创意领域重要的金融支持平台,除了对由毕尔巴鄂艺术馆每年评选出的青年艺术家给予补助金和直接赞助本地三家艺术展览馆之外,还对包括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内的多家艺术场馆的教育计划和永久藏品提供资金支持。
另外创意高等教育也是创意经济支持政策的基石之一,毕尔巴鄂将其建立在巴斯克郡大学艺术学院、私立德乌斯比大学和蒙德拉贡大学三所专业教育机构。巴斯克郡大学艺术学院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开馆后,修改了招生计划,从1997年到2006年艺术类招生数量增加了50%以上;私立德乌斯比大学和蒙德拉贡大学已将其开设的课程拓展到包括休闲研究、沟通与活动组织等专业在内的硕士和博士课程。另外三所院校不仅在课程多元化方面,也在其教学方法和国际合作方面进行革新和拓展。
“3
升华:
聚焦人才创新的竞争力保持创意中心的活力
在以城市物理界面提升为重点的《城市复兴规划》(1992)、以城市创意体系构建为重点《毕尔巴鄂2010战略规划》(2001)之后,BM30相继在2011年和2016年,推出主题为“专业化时代”的《毕尔巴鄂2030年发展战略》和“面向未来”的《毕尔巴鄂2035年发展战略》,规划中一再强调毕尔巴鄂未来的挑战在于缺乏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和来自基层的创新精神。未来将把毕尔巴鄂打造成创新知识型城市,聚焦城市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专业型人才,构建促进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教育体系和社会环境,带领毕尔巴鄂在新的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
对未来,毕尔巴鄂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于2013年开始划出一整个佐罗扎里半岛交由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进行总体规划,目标定位为“创新知识”岛。目前已经吸引了包括产业创新型大学、创新企业孵化、创新空间租赁、创客工厂在内的多元创新机构入驻。有着“游戏界哈佛”之称的产业创新型大学——美国迪吉彭理工学院也在此设立全球第三个校区。
美国迪吉彭理工学院位于佐罗扎里半岛的校区
结语
后古根海姆时代的三十年,毕尔巴鄂市政府以十年为期不断进行战略调整,但其长期保持对城市文化活力和创意产业的关注不变。一系列文化政策、产业培育、城市风貌及文化凝聚力培养等各方面的完善执行早已超出了古根海姆博物馆带来的创意外溢效益,成为毕尔巴鄂长久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资料:
https://art.icity.ly/museums/ijyd8vr
http://news.sohu.com/a/542543640_121001575
https://www.sohu.com/a/539837237_121124716
https://3g.163.com/dy/article/H1CD8KE505148Q26.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9135638
http://www.zjypxzx.com/c/2022-01-04/495837.shtml
http://www.artdesign.org.cn/article/view/id/42846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3456185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王欣
编辑/版 丨蓝多多
责任编辑 | 刘可乐
免责声明: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相关事宜可联系我们。
加入小镇乌托邦
联系电话:0571-85066824
业务咨询电话:18600022980
关联微信公众号: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镇乌托邦”(ID:gh_2a5dd2dd824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