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国锋本名苏铸,
1938年参加革命时改名华国锋,
取意于“中华抗日救国先锋队”。
1921年2月16日出生于山西交城,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经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等。
当年,
华国锋的题词、题字
被人们视为巨大的荣耀,
很多地方的党报、党刊,
都争着请华国锋题写报头、刊名。
华国锋的书法一时间
也成了人们从各个角度品评、赞赏的对象。
1981年,
华国锋淡出政坛。
他的字也随着他的淡出
而迅速离开了人们的视野,
只留下“毛主席纪念堂”几个字。
不过,
这位老人并未与时代脱节。
每天上午,
他都会花大量时间阅读报纸,
除了党报,也有都市类报纸,
而且每晚还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
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
不过在华国锋的日常生活中,
更为受关注的
似乎是书法和他亲手种满小院的葡萄。
1983年华国锋来到北京郊区,
找了几个葡萄园的师傅学习种植葡萄的技艺,
最多的时候这里种着五六十个葡萄品种。
从这时起,
这位曾经的大国领袖,
这位主管过农业的副总理
把心思放到管理葡萄架上面来,悠然自得。
除此之外,
他每日在书房挥毫泼墨、以书法结交朋友,
使原本清静的退休生活因书法而生色不少。
可以说,
书法,是华国锋晚年最独特的一抹色彩。
华国锋曾说,
自己年少时的那个时代,兵荒马乱,
没有整块的时间学习、练字,
他就以手指、小木棍当笔,
以腿、地当纸,
忙里偷闲、零打碎敲,
久而久之,随手练字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而这种习惯,在他退休后,被发挥到了极致。
他以较高颜体水平被赞誉为“华氏颜体”,
近些年来其作品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让我们对华主席
也有了更为饱满和深厚的认识。
“华氏颜体”之所以被群众甚至专业界认可,
原因有两点:
一方面,
华国锋对颜体书法不止于临摹,
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
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与创造,
他强化了颜书的方圆用笔、粗细、节奏对比,
增强了笔性筋韧,
难得以“行楷”貌呈现出颜体风范,
灵气十足,且浑然大气;
再一方面,
华国锋同志作风正派,光明磊落,谦虚谨慎,
忠坚爱国,维护团结,关爱人民,顾全大局,
这种人格魅力,
赋予颜体书法独特书品。
因而,观华国锋书法,
华丽正气,不失为一种家国胸怀的笔墨表现。
相对古代书法家而言,
华主席的颜体有一些不足,
比如对收笔的处理有些草率,不够凝练。
但是在近现代书坛尤其在领导人当中,
属于佼佼者,作品值得品味。
华国锋更多作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美术观察”(ID:pyyjb12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