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高铁生态城概念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中规院(北京)公司

宜昌高铁生态城概念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中规院(北京)公司

宜昌高铁生态城概念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
公示
宜昌北站规划站房规模为8万平方米,站台为9台20线,通过宜昌北站的主要线路有沿江高铁、呼南高铁和郑万高铁联络线。站房采用南北广场双侧站房、高架候车的制式。计划2021年年底启动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的建设。

高铁生态城位于宜昌城区东北方向,将是提升宜昌城市品质、展现宜昌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落实科学发展观,展示宜昌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的样板区域,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完善区域服务职能的重要支撑。





《宜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0年)》对高铁生态城的分区定位是“城市新建综合组团、对外枢纽门户”。基于高铁生态城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宜昌北站的落位,综合确定高铁生态城发展目标:
(1)鄂西新门户,借助高铁站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城市新空间,打造鄂西的高铁门户,协同 “宜荆荆恩”区域发展。
(2)转型新高地,作为宜昌的高铁生态城,布局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探索“站、城、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提升宜昌城市能级。
(3)绿色示范区,借鉴雄安新区、公园城市等规划新理念,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样板区域。



规划分为两个层次,由大到小为高铁生态城和高铁生态城核心区

高铁生态城规划范围总面积约101平方公里,从“区域一体化”发展角度出发,分析宜昌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需求,寻找高铁生态城的多元化发展动力,确定高铁生态城的整体发展框架。
宜昌高铁生态城核心区总面积约23.7平方公里。高铁生态城核心区作为站城一体的主要区域,是高铁生态城近期的重要抓手。


“一城带两片、两河融三屏障”

“一城”即高铁生态城核心区,打造鄂西高铁门户,布局生产性服务业功能,承载区域职能短板的新城空间。
“两片”即龙泉和土门产城融合片区,依托现状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都市产业的产城融合片区。龙泉产城融合片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食品产业。
“两河”即现状柏临河、杨树河,是城市未来塑造特色滨水空间,营造公园城场景的重点区域。
“三屏”向外延展的三个生态屏障,北部玉泉山生态屏障,西部西陵绿心生态屏障,东部城市绿楔生态屏障。





核心区规划形成“双轴双廊、一核四谷”的空间结构

“双轴” :构建宜昌北站至城区和至龙泉镇的“人”字形综合服务轴;
“双廊” :沿中央绿道和垂直中央绿道的“T”字形生态景观廊;
“一核” :即高铁枢纽核,包括高铁站、南北广场和“站城融合”商业商务区。高铁枢纽将成为宜昌市高铁枢纽中心和对外形象展示窗口,高标准、一体化建设高铁站与综合交通换乘枢纽,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宜昌门户。
 “四谷” :包括落实区域医疗、康养职能的康养医谷,落实休闲娱乐、文化旅游职能的文旅乐谷,落实区域创新职能的科创智谷,依托现状生物产业发展的生物药谷。


高铁生态城功能研究紧密围绕宜昌市“六大建设、五大中心”的总目标,立足宜昌市十四五规划待部署区域职能需求,结合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和组团发展基础与潜力,综合确定高铁生态城发展功能为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医疗康养中心、文旅休闲中心、创新智造中心和产城融合示范区。结合高铁出行人群出行特征、活动范围及功能需求,综合判断高铁生态城的发展功能和空间匹配关系。


宜昌高铁生态城核心区城市设计

高铁生态城核心区,采用“站城融合”的建设模式,注重站、城、产的融合发展。结合地形特点,对“深丘、中丘、浅丘”予以保护和利用,塑造多层次的城市空间。




在城市设计方面,坚持“以绿为底、以园为纲”的设计原则,旨将高铁生态城核心区打造为“两河相拥,丘水融城”的公园城市样板。规划方案借鉴成都“公园城市”的设计理念,强调“城”“园”相融、园中建城布局模式,凸显生态空间的特色和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塑造“生态嵌合、形态藕合、业态混合”的公园城市场景空间。


↓↓“阅读原文”下载公示完整文件
现将宜昌高铁生态城概念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予以公示。公示时间自即日起截止至2022年1月27日,有关单位或个人对该论证报告如有意见或建议,请于公示截止前联系反馈。联系地址:宜昌市西陵区沿江大道49号联系电话:0717-6733525

PS:预计留言功能在本周五完成开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多维城市”(ID:MScity_U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