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分享 | 跟着艺术家看卢浮宫(七)

艺术作品分享 | 跟着艺术家看卢浮宫(七)

二十世纪下半叶,艺术史学家皮耶尔·施耐德(Pierre Schneider,1925-2013)先后约了好几位生活在巴黎的艺术家一起逛卢浮宫,边逛边聊,并把这些艺术家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出版了《卢浮宫中的对话》一书(Les Dialogues du Louvre,Denoël出版社,1972年)。这些亲切的谈话让我们看到这些艺术家对过去艺术的思考,其中有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夏加尔(Marc Chagall)、米罗(Joan Miró)、苏拉热(Pierre Soulages)、让–保罗·利奥佩尔(Jean-Paul Riopelle)、萨姆·弗朗西斯(Sam Francis)、赵无极(Zao Wou-ki)等。今天,让我们重新跟着这些20世纪伟大的艺术家,来欣赏卢浮宫的一幅幅作品吧。


圣·塞巴斯提安
安德烈亚·曼特尼亚
布面蛋彩
255cm x 140cm
1475-1500
贾科梅蒂:比起印象派,我看一棵树的方式更贴近曼特尼亚或是凡·艾克。他们在深度上钻研,而印象派是以色点的方式观看的。我曾经痴迷于这幅画,因为色彩,这里没有什么颜色,很少,但它又完全不单调……这作品很真实,但是这不是我们通向真理的路。曼特尼亚看这个头的方式(下面那个弓箭手)跟我看头颅的方式一样。但我永远画不成这样。《圣·塞巴斯提安》就好像在一层帘子后面,我们永远都无法将帘子掀开。(一阵沉默)奇妙的就是,每一个发现总是立刻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
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1905-1970):(笔者提到贾科梅蒂很喜欢这幅画)贾科梅蒂跟圣·塞巴斯提安有点像,他可能把自己看成这殉道者了……说实话,我很震惊。这幅画是如此具有说明性。漫不经心地让所有的箭刺穿身体...就像马格里特(René Magritte)的做法。这些箭完全是象征性质的。它们刺穿的不是肉体,而是木头。对啊,我开始理解这幅画了。只要我成功忽略这哈姆雷特式的形象,领会到作品超现实的那一面,我就对它感兴趣了。当你开始解读一幅画,你就会接受它的风格,它被画的方式了。
苏拉热:下面是高大的弓箭手,远处是细致清晰的风景。两个对立空间之间的冲击,造成的混乱,这便是激动人心的地方:细节构成的现实主义和这巨大表现的不现实的对抗,两者被粗暴地放在了一起。然而,它没有《耶稣受难图》那么令人不安。这里的效果更多在于精神上而不是造型上。稍微有一点儿拘泥于形象了。

注:图片©2008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René-Gabriel Ojéda


编 | 张英子

排 | 徐安琪

转载请注明出处


艺术作品分享 | 跟着艺术家看卢浮宫(一)

艺术作品分享 | 跟着艺术家看卢浮宫(二)

艺术作品分享 | 跟着艺术家看卢浮宫(三)

艺术作品分享 | 跟着艺术家看卢浮宫(四)

艺术作品分享 | 跟着艺术家看卢浮宫(五)

艺术作品分享 | 跟着艺术家看卢浮宫(六)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光达美术馆!


光达美术馆地址:

杭州市上城区虎玉路18号

联系电话 1575772872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达美术馆”(ID:guangda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