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从艺术史中除去卡通,会不会丢失了很多的乐趣呢?
当传统绘画走下中世纪的神坛,艺术日益接近平民的审美需求,以“玩味之心”为诉求的流行文化为卡通的诞生铺上了深厚的土壤。纵然自诞生以来,其存在的时间尚短,但那抹欢乐的色彩所爆发出的激情却始终凝聚着令人愉悦的力量。欣赏本期的“艺术北京”全览,希望大家可以摆脱严肃的框架,在无拘无束的幻想空间中共同延续我们天马行空的童趣吧。
中居铃
当故事结束,那种脱离童话后的厌世感,就是我要表达的真实体验。
——中居铃
日本画家中居铃从未在专业的艺术院校学习过,直到2009年才开接触绘画。她喜欢色彩混合在一起的样子,并借助独树一帜的画风刻画了一个可爱与愤怒并存、戴着粉色边框眼镜的小姑娘。中居铃认为自己的创作并不是普通且直接的卡通肖像,而是一段段采取挪用的方式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
Smile Thailand,2021
Smile Thailand(局部)
Smile Thailand(局部)
Smile Thailand(局部)
追随二次元时,会获得一种“快刀斩乱麻”般的舒爽体验。但是每当故事结束,那种难以言表的厌世感便会从可爱的元素中脱离出来。在中居铃的设想中,鲜艳的色彩会暂时掩盖悲伤和愤怒的情绪。而当观者注视画作时,首先会看到纷繁多变的色彩堆叠,其次才会发现女孩藏在眼镜之后的愤怒表情。中居铃用卡通式的绘画语言描绘了与她如影随形的桎梏,那就是“总是无法自由地表达真实的感觉与思想”。
In The Bath On Monday Night,2021
In The Bath On Monday Night(局部)
In The Bath On Monday Night(局部)
忻洛汀
每个人的内心不一定会随着身体的老去而成熟,但却总要扮演一个看似沉稳的自己。
——忻洛汀
忻洛汀,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北京,曾在上海、北京、青岛等地举办个展。
自2006年以后,忻洛汀画作的标识就是一个拥有单眼皮、锅盖头的小女孩。她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那即是隐藏在成年人外表之下真正的自我。
灼灼其华,布面丙烯,2021
灼灼其华(局部)
在忻洛汀的世界中,小女孩没有朋友和小动物的陪伴,自始至终都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她将自己的内心构筑在小女孩的身上,并以此与这个纷繁的世界保持着距离。她在画布上记录下自己的童真,为的不是抵抗这个难以适应的世界,而是要拥抱曾经拥有过的回忆与幻想。
良人,布面丙烯,2021
良人(局部)
松本弘二郎(Matsumoto Kojiro)
日本当代画家松本弘二郎是在母亲的严苛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童年的他并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只能通过画画打发无聊的时间。渐渐地,松本弘二郎爱上了画画,并展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
Turning01,2021
松本弘二郎的老师曾鼓励他报考日本知名的多摩美术大学,之后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心仪的学校,主修纯粹艺术。
作为职业画家,松本弘二郎要求自己要像从事一份普通工作一样认真严谨,哪怕仅仅绘制一幅简单的人物肖像,也要找到可以令其与众不同的创作方向。此次参展的《Turning》系列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日本传统的浮世绘,绚美的色彩表现力融合了油彩以及日本画中的矿物颜料,极具观赏性与装饰性。
Turning02,2021
Turning02(局部)
李继开
创作是安身立命之所在,也是价值体现之所在。
——李继开
李继开,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画家,李继开的画风平稳而统一,并在日积月累的创作中构筑出一座自洽且独立的童话王国。
在他构建的世界中,孩童是理解其作品的一把钥匙。在《有蘑菇的肖像2》中,男孩将衣服紧裹,似乎在害怕着什么,本应古灵精怪的年纪却显得深沉而忧郁,略显粗狂的笔触描绘着耐人寻味的拘谨表情。画家将他所感受到的时代变迁,以魔幻荒诞的手法掰开揉碎,然后再重构起来,一点点地展现在观者的面前。
有蘑菇的肖像2,布面丙烯,2021
李继开曾说,画中的男孩是历史的体验者,也是自己的化身。他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一片废墟乱瓦中成长起来的。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他对现实产生了彷徨与焦虑,只有画作能抚平其内心的惶恐,获得精神上的安宁。
阅读,布面丙烯,2020
阅读(局部)
阅读(局部)
找寻、积累、绘制、抒怀、传达、接收——从某个角度来说,艺术是一种“自私”的自我满足,在这样的往复循环中,创作者与观者都会有各自的收获。卡通是一种表现的哲学,远离现实的外表并不代表着不深刻,平易近人的容貌也未必不能让人刻骨铭心。于卡通世界中再次生长,如今的你,是不是也有了更多的前所未有的心绪呢?
我们下期再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眼缘艺志”(ID:yanyuanyizhi)。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