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东京湾区 | 制造业 | 城市群 | 都市圈
明治维新 | 军工产业 | 町工厂 | 光学产业
填海造陆 | 临港工业 | 知识经济 | 大科学
Tokyo Bay Area | 東京ベイエリア
自从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来,关于湾区发展的讨论持续热烈,最近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更是将这种热烈推向高潮。
▼ 粤港澳大湾区示意
所谓「湾区」,抛开学术层面的地理形态解释,其实更加倾向于表达一种城市群的布局形态,尤其是成规模、影响力大、实力强的沿海城市群。「湾区经济」则更是对广义上基于湾区形态的综合自然体而存在的城市经济集群的概括。
▼ 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产业升级、城市群一体化的关键阶段
我们一边探求全球类似的发展经验以找到未来的出路,一边又必须加快发展转型,以使地方不会被产业转型的时代巨轮甩下。
▼ 旧金山湾区示意
制造业,是东京湾区最突出的名片。
▼ 东京湾区示意
以京滨工业带为代表的制造业集群,集中了众多世界级制造业巨头,奥林巴斯、尼康、索尼、三菱、佳能、富士通、川崎重工等近40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都安家于此。再加上巨头身后的大量隐形冠军企业,共同构成了庞大的工业体系。
▼ 京滨工业带核心区域示意
2020年东京湾区「一都七县」的工业增加值约合2,400亿美元,若按照国家来排名的话,与世界第九的英国相当。
▼ 东京湾区的城市群发展规律,很多都将是未来我国城市群将面临的问题
01
什么是东京湾区?
所谓东京湾区,即是以环绕东京湾沿岸为核心的城市群,也是一个以东京为中心的城市群。
▼ 一都三县,是东京都市圈最常用的范围
而首都圈则是《首都圈整备计划》首次提出的概念,是东京都与周边邻近的7个县所构成的「一都七县」范围。出于山梨县经济较弱,且与东京联系度低,因此很多相关研究仅聚焦于「一都六县」。
▼ 一都七县示意
但无论范围如何界定,东京湾区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围绕东京这个超级经济核心所运转与联系而形成的超级城市群。
02
东京湾区制造业布局的
形成历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东京湾区的本质,是在强势政府主导经济作用下,受到首都地位加持的超级城市群。
▼ 现在的东京湾,是日本的绝对产业核心
在强势政府主导作用下,东京作为事实功能上的首都,加上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得资源要素「一极化集中」。
▼ 东京一极化集中,已经成为了日本城市发展「既甜又涩,且越来越涩」的课题
下面我们就深入东京湾区的历史,从产业的角度来梳理一下,其近代以来至今的制造业格局的变迁。
1. 工业萌芽时期
(17世纪-19世纪中叶)
过剩劳动力驱动本时期工业发展,武士阶层推动近代工业萌芽成型。
▼ 江户东京博物馆中,江户时代的江户城街景模型(来源:Wikipedia)
随着商业的发展,拥有土地资源,但俸禄微薄的中下层武士兴起了「武士创业潮」,成为本地近代制造业的萌芽。
▼ 以野田市为核心的沿利根川食品产业带
2. 全盘引进与扩展时期
(1867年-20世纪初)
国家意志驱动,财阀大力布局。
▼ 1860年代英国曼彻斯特的城市绘画,当时的英国依然是世界最强的工业国家(来源:flickr)
此后,随着明治维新「三板斧」——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的施行,日本走上了工业化的快车道,东京湾区则成为最大受益者:
①. 官营模范工厂主要布局东京湾区
在殖产兴业政策下,日本引进西方产业设备、技术与人才,推动官营模范工厂在全国的建设。而以东京为中心的关东地区集中了全国官营模范工厂约1/3。
▼ 明治时期官营模范工厂在全国的分布示意,以东京为中心的东京湾区是分布最密集的地区
群马县,虽然处于东京湾区最北部边缘,但其养蚕的历史为其带来了富冈制丝厂(1872年创立)。这个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机器最先进的纺织厂,堪称日本、乃至世界近代纺织业的巅峰,为日本培养了大量的成熟技术工人与专家。
▼ 已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富冈制丝厂旧址(来源:panoramio)
1880年西南战争后,政府将大量官营模范工厂出售给民间资本,从而完成了国家工业资本向民间资本的转移,直接促成了三井、三菱等大财阀的成型,这些财阀凭借着发战争财攫取第一桶金。
▼ 三井财团的三井物产本部大楼。三井财团作为日本最大的财团之一,在二战期间大发战争财,在侵华战争中大量攫取长江中下游铁矿与东北的煤矿,从而在1931-1936年间利润率暴涨两倍(来源:Wikipedia)
沙俄「卡脖子」,也是刺激日本军事工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日俄战争期间,沙俄利用地理区位以及海军的优势,尽可能对日本购自欧洲的军需品采取「禁运」,尤其对日本获取德、英等国的光学器件造成了较大阻碍。
②. 军工业国产化热潮下
财阀大力布局东京湾区
三菱财团,作为与日本海军关系最紧密的大财团,是日本、也是东京湾区光学产业国产化的重要推动者。
▼ 如今位于东京品川的尼康总部
请注意大田区这个地名,这个因军工巨头和临港工业而崛起的地方,将逐渐成为东京湾区最强的制造业聚集地,在后面它的名字还将多次出现。
③. 政府也加大布局东京湾区
其实日本从明治时代直至1930年代,都在持续对军事工业大举投入。不论海军还是陆军,都不约而同地将主要资源布局在了东京湾地区,这些工业资源成为了此后日本工业快速崛起的重要引擎:
▼ 现位于东京都北区的东京第一陆军造兵厂遗址(来源:Wikipedia)
海军主导的军工业——海军兵器厂。以在横须贺设置的造船部为主,以及在吴、佐世保、舞鹤设置的兵器部的统称。其中位于东京湾区的横须贺造船厂,逐渐成为以生产先进战舰为主的军工设施。
▼ 现在的横须贺造船厂(来源:Wikipedia)
3. 一战期间及之后
(20世纪10-20年代)
海外需求驱动,东京湾区城市化加速。
▼ 横滨港作为东京湾区的主要外贸港,在一战时期出口额快速拉升
在大正时期工业繁荣的大背景下,作为国家主要工业聚集地的东京湾区,工业化、城市化更被按下了加速键:
①. 东京工业规模大举扩张:
在1919年时,东京虽然在工厂与工人的绝对数量上还不及「东方曼彻斯特」大阪,但是在工业企业数量、尤其是注册资金上,却高达大阪的2.4倍,展现了极强的扩张趋势。
▼ 1920年前后的东京市中心已呈现出工业化城市的繁荣景象(来源:picryl)
②. 东京人口膨胀,消费力快速提升
东京人口从1912年的270多万,增至1923年关东大地震前夕的约400万,其中工业的贡献最大。1914-1919的短短5年间,东京工人数量几乎翻倍,第三产业人口也显著增加。
▼ 1920年代的东京银座(来源:Wikipedia)
大正时期空前繁荣的城市,虽然掩盖了农村的极度凋敝与城市贫民的大量产生。但浪漫、开放,锐意创新的城市社会氛围,弥漫在当时以东京为首的大城市中,上演着近代日本的资本主义「乌托邦时代」。
③. 教育水平空前提高
刺激了大众文化产业的爆发
大正时期是日本城市教育大发展的时代,尤其是1918年教育制度的改革,普及义务教育,新增大量学校,废除男女教育差异,使得城市人口平均教育水平快速提升。1920年东京的入学率已经超过99%。
▼ 大正时期的东京大学(来源:Wikipedia)
在高速发展、创新的城市氛围下,东京湾区孕育了一股「大正创业潮」。
▼ 大正时代的上野站。当时的上野地区是东京最重要的工业展览举办地(来源:picryl)
这种制造业创业潮体现出三大特点:
①. 财阀出力多——形成本地企业家网络
由于明治商法所传承下来的各项细则规定,包括对成立新公司时合伙创业企业资金的要求、至少7个发起者的法律门槛、以及信息网络与内部留存资金的走向要求等。导致大财阀通过参与扶持中小企业完善自身供应链,同时借此寻求建立牢固的企业网络的做法成为主流,形成财阀与供应链小企业抱团发展的特殊产业文化,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 三菱重工总部大楼。三菱重工就是与众多中小制造业伙伴协作成长的典型,并在此过程中带动了很多隐形冠军企业(来源:Wikipedia)
②. 学者创业多——技术流占据主导
这一时期开始大量出现由学者、顶尖技术人员作为创始人的制造业企业,如作为顶尖技师的奥林巴斯联合创始人寺田新太郎,以及创建日立的电气工程师小平浪平等。体现了制造业开始更加注重技术含量本身的趋势。
▼ 现位于东京新宿的奥林巴斯总部(来源:Wikipedia)
③. 市内布局多
——东京市区出现制造业聚集地
当时众多制造业创业选择在东京市区内起步,这与当时正值日本工业全面由蒸汽动力向电力转换,并且水力发电量大增的背景有关,在市区起步则能够有效解决电力不足的问题。涩谷、池袋、大田等今天的市中心的商业区,当时是制造业最聚集的地带。
▼ 现在繁华的池袋商圈,曾经也是工厂密集的地方
批量制造「百年名企」,则是大正时代对东京湾区工业的最显著的贡献。
4. 军工主导期
(20世纪30年代-1945年)
军工需求驱动,近代工业体系成型。
▼ 关东大地震后蜂拥外逃的东京市民(来源:picryl)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鉴于庞大的战争物资需求,日本政府密集颁布了「战时3法」,向重化工业倾斜资金,要求国内投资必须用于军工产业,并通过专门的金融机构,将企业生产强制转变为军事性生产,让整个国家的工业为军事服务。
▼ 东京23区既是东京湾区的心脏,也是曾经的制造业中心,军需带动了不同的地域产业特长
①. 内陆及偏远地区,巨型军工厂带动发展
在距离东京湾海岸线最远的群马、枥木和茨城三县,由于巨型军工企业的带动,本是最偏远的地方,却集中了飞机制造、坦克制造等军重工业,使这里留下了极为深厚的工业基础。
②. 沿海地带,变身为军需服务的临海工业带
东京至横滨一线的沿海地带,在二战当中,基于临海运输的便利性,再利用原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成为输送汽车、食品、机械等战争物资的枢纽。
▼ 已经在功能上整合起来的东京-横滨港区
③. 城北地区,以陆军工厂为基础
成为光学产业中心
城北地区,借助陆军造兵厂在光学产业上的投入,奠定了当地雄厚的光学产业基础。其中的核心区域——板桥区,成为东京湾区,乃至全日本光学产业的中心,从而得到了至今仍被使用的称呼——光学的板桥*。
「*光学的板桥:1932年,在军方委托下,服部钟表精工店(现Seiko)出面收购了胜间光学机器制作所的镜片工厂设施,成立了东京光学机械株式会社,并在1933年将总部及工厂迁至板桥区莲沼地区,最顶峰时达到7,000人规模,这就是今天世界光学测量仪器巨头拓普康(Topcon)。
④. 城南地区,以海军军工为基础
形成第二个光学产业中心
以大田区的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为核心,再加上横滨造船厂和石川岛造船厂等海军基地的庞大需求,使得城南地区,成为了光学产业的另一个中心地带。
▼ 港区、品川区、大田区等南部三区,曾经是东京湾区的制造业核心,现在则大多仅剩沿岸地带的仓储与物流功能
随着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为了向前线提供足够的军用光学器件,臭名昭著的「陆军八光会」应运而生。这是一个于1939年开始由8家主要光学企业结合而成的企业联盟,后来增加到13家,主要分布在东京湾区。
▼ 东京湾区光学产业在战前呈现出的南北双中心格局
同时,在二战当中,日本光学、东京光学等为代表的光学产业大厂,为了尽可能保证军需品的生产效率,与周边民间小企业大量合作,形成了相关产业人才的密集移动和交流。
「*町工厂:日本对于位于城市街道中的中小型工厂企业的总称,之后逐渐演变为对散落在城市街道中,含有高技术力的中小型工厂的统称。」
5. 高速成长期
(1945年-20世纪60年代)
民用需求驱动,制造业快速恢复。
▼ 1945年的东京,工业设施已经被基本炸毁(来源:Wikipedia)
但到了1950年代,由于朝鲜战场的军需需求,美国将日本作为最重要的后勤基地,不仅允许其生产军事装备,还投入了148亿美元的巨额军重工业投资,三倍于中国得到的苏联工业投资,这也成为了日本重工业复苏、乃至日后经济快速腾飞的决定因素。
▼ 1952年的东京银座街头,已经恢复了战后的经济秩序(来源:flickr)
此阶段,东京湾区制造业表现出三大特征:
特征一:军转民大潮开启
战后大量服务于军工的制造业企业丧失订单,必须改变生产方式。鉴于社会面临重建,催生大量民生领域需求,制造业纷纷军转民,支撑了战后东京湾区民用制造业的快速成长。这里面包含3种类型:
类型1:转换赛道型,如飞机产业。在战后的民用需求中,小型摩托和巴士车需求瞬间暴涨,这对于拥有制造发动机和运输动力装置基础的飞机产业来说,是转型的好方向。
▼ 现位于群马县太田市的斯巴鲁汽车总部和制造总厂
此后中岛旗下企业转向民用,整合后于1953年成立富士重工,利用中岛领先全球的动力传动系统技术,于1958年正式生产出斯巴鲁360型车,开启国民廉价小型车的风潮。
类型2:「不限产,只限量」型,如造船业。战后日本的造船业虽然被限制发展,但依然可以在限定规模的情况下继续生产民用船只。
▼ 横滨造船厂的部分船坞遗址已经被改造为遗址公园
类型3:积极外贸型,如光学产业。东京湾区的光学产业,在战后丧失了原本的订单来源。但过往形成的强大的町工厂集群组织了行业协会,抓住战后消费升级的机会,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了战后日本外贸的亮点。
▼ 现在的光学巨头拓普康,也曾作为东京光学的身份加入望远镜出口的业务中(来源:flickr)
特征二: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成长
大型军工厂的关门,导致大量技术人才失业,其中很多人选择面向民用领域创业,从而在那些旧军工厂所在地附近,由于原企业熟人关系的原因,通常在小范围街道内形成了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町工厂集群。
技术精专。町工厂能活下来,通常都有某项独到且深入的技术,因此町工厂中包含大量隐形冠军企业。
合作生产。多家町工厂将自己专业特定的领域的工艺集合起来,在一个街区内高效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一个产品的不同环节。
快速完成。由于精良的技术和高效合作的模式,产品可以快速完成交付。
▼ 典型的町工厂广泛存在于城市街道中,往往与民宅、生活设施混杂在一起(来源:Wikipedia)
除了町工厂自身的努力外,本地龙头企业也是重要的制造业推手。
▼ 町工厂依靠大企业的层层外包机制生存,同时获取技术的分享与进步
大田区,则依靠町工厂成为日本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 目前大田区的町工厂有相当一部分被聚集到了京滨岛的工业区内
特征三:临港重工业崛起
重化工业的大发展,为了便于运输,需要贴近港口布局。而缺少土地的当地政府,通过大规模填海的方式获取可利用的公有土地,东京湾区迎来了造陆高潮。直到今天,东京湾填海造陆面积达250k㎡,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功能扩展用地。
▼ 东京至横滨沿岸是东京湾区最先填海造陆的地区
然而工业的高速成长,带来的却是城市环境的崩塌。
▼ 东京都江东区曾经的「刮胡刀堤」(来源:Wikipedia)
工业污染与大城市病叠加的东京湾区,在1950年代后期开始严峻起来,政府不得不出台强制性法规,定向安排重工业外迁。
▼ 1958年的首都圈整备法所划定的工业发展限定地区
然而到了1960年代,城市环境问题非但没有缓解,甚至加剧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于是东京都从1964年起陆续出台了影响深远的《工厂等限制法》《工业再配置促进法》以及《工厂选址法》,简称为「工厂三法」。
▼ 工厂三法的核心内容
工厂三法的限制范围包括东京全部,及三鹰市和武藏野市的大部分,再加上横滨市与川崎市的核心地区,这些都是都市核心地带。此后几十年,随着日本国内产业空心化的加剧,「工厂三法」在2002-2006年逐步取消。
▼ 1958年的东京街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工业迁出市区已是必然趋势。但当时的人们难以预料的是,今天的制造业不仅不需要限制,而且在加速迁往国外,且呈现不可逆的态势(来源:flickr)
6. 产业转型期
(20世纪70-80年代)
重工业向知识型升级,工业向内陆延伸。
①. 由重化工业,转向注重知识集约型产业
重化工业的显著特点是:生产率提高,生产规模扩大,追求的是产量规模的逻辑;但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以消耗大量能源为前提。为了适应石油危机后能源供应形势的剧变,日本政府通过重点发展知识集约型产业,促使产业结构向省能型转化。
▼ 京滨工业带直到现在也保留着不少重化工业
这个战略性转变,最早见于文件的,是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答复通产省咨询的一份报告「七十年代的通商产业政策」:「从重化学工业为中心的增长至上路线转向知识集约型产业为中心的灵活增长路线」。
②. 国家层面出台方针政策,支持大科学建设
日本政府从经济高速成长期开始,就开始谋划国家整体科技力量的成长。
▼ 1970-1980年代日本大科学发展主要的举措
东京湾区是日本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地区。
▼ 筑波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分布
③. 大科学装置的建设
促进了东京湾区制造业技术的进阶
由于大科学装置对采购设备和零部件的参数要求非常之高,在企业承担零部件制造的过程中,科研机构或高校,通常与制造企业共同商讨和调整产品质量,并将先进技术与科研成果传授与企业用于部件开发,最终对企业的制造能力形成提升。
▼ 大强度阳子加速器施设J-PARC
大科学装置甚至对全国的制造业都能带来质的提升。如目前日本最先进的「超级KEKB」加速器,在全国范围内有多达150家企业参与了设计和制造。
▼ 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
④. 地方政府也大力发展知识资源
以促进本地产业升级
作为东京湾区知识经济升级的典型,神奈川县从1973年的新综合规划开始就提出了从资源消费型向知识集约型转换的产业方向。
▼ 港未来21商务区。以横滨市为代表的整个神奈川县,是日本研发机构增长最快的地区
7. 科学技术主导期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科技驱动,注重科技对制造业的提升。
▼ 90年代至20世纪初日本对于科学技术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出台的主要举措
尤其是2001年后,日本用于大科学装置的年度预算整体维持在近2,000亿日元的水平,投入强度较大的领域包括原子能、宇宙、海洋、信息技术等。这些投入中,东京湾区收获了最大的份额。
8. 产业空心化时期
(2010年至今)
制造业规模衰退,人口危机影响技术继承。
▼ 东京都江东区的公寓楼群。随着市区大片现代住宅拔地而起,原本的街道邻里关系被打破,新的居民生活与城市环境已经容不下町工厂继续存在于原本的城市街道中,衰败与腾退在所难免
这其中最严峻的就是,众多隐形冠军小企业走向了倒闭。
▼ 大田区虽然还是东京都工业最集中的区域,但企业数也一直处于下降通道(来源:flickr)
代表性例子如位于东京都东部墨田区的隐形冠军冈野工业,这个创立于1963年的仅6名员工的小工厂,凭借着能赢得美国国防部订单的微米级无痛针头制作技术,能实现8亿日元的年营业额。
▼ 冈野工业的创始人冈野雅行(来源:president)
至此,东京湾区近代以来的制造业进阶历程已全景展现于此。我们可以发现,军重工业是东京湾区制造业爆发和高速成长的基础,事实上这也符合国家全面工业化的全球普适规律。
延展阅读:
科学城,既要「科学」,也要「城」
1/6图片工作室出品
推荐阅读
商务合作 | 转载开白
请添加微信:Moli198891
【版权声明】本平台及其中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丈量城市”(ID:Measure-the-Worl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