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爷爷是机枪

爷爷的爷爷是机枪

“存在不是让你自己从远处去想它,它必须突然入侵你,控制你,沉重地压在你的心上,像一只一动不动的巨兽——要不然什么都没有。”

——保罗·萨特

我们忍受着能忍受的,我们还能忍受更恶劣的



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来,我观察自己的心态持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每当朋友圈里进行有关社会热点事件的爆发式转发,我就感觉到人们自以为正义诉求的推动与其转发行为相关联的想法是一种幻觉,在经年累月的重复之后,我开始对互联网“幻觉”如何产生的产生了兴趣
作为一个绘画艺术类公众号编辑,我希望自己能够始终对于“绘画之所以还能被称为艺术的理由”保持清醒的认知,近八年的工作让我从关注绘画作为结果的呈现,慢慢转向对绘画工作过程的深入体会
同步到互联网生活体会,从之前管控的直接删除,进入到利用大量二元信息对冲让矛盾自行消解,亦是一种从结果到过程的思维转变
今天在我看来,用“折叠”与“覆盖”来概括这个过程很准确
我们能够超速、便捷、广泛地使用移动互联网,究其原因正是得益于“折叠”与“覆盖”这组有魔力的词,因为折叠与覆盖是针对网络用户的一种无痛感技术升级,于是乎数不清的10万+个体才卷入式地滑向这个移动互联网络的旋涡中心


美剧《西部世界》里,不远的未来地球上两个头部托拉斯公司分别垄断了两种资源,一种是能控制每个人类个体一生的终端导向技术——制造幻觉,另一种是全部人类的DNA库
跳出剧情回到现实,互联网已经制造出某种最终幻觉——一种因果关系下的期待——让用户以为通过转发等正义的行为会诞生出更好的结果,殊不知结果早就预设好了,从来没有改变过,一切都在“控制”之下。被利用的只有我的DNA,它正在以最合理的方式被随意拿走
前段时间我去看了策展人冯博一策划的最新展览,名叫《堆叠》,听他聊策展过程时我就想如果我做一个线下展览,也想围绕着类似的形式来实验,就比如折叠与覆盖,因为这组词对于一个从事互联网推广工作的人来说,感受尤其切身
互联网的快速演化导致人们习惯了廉价的屏幕读图模式,于是绘画整体同质化的结果在今天也就成了必然,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去研究艺术家工作的理由和脉络,在此刻对人们来说重要的只是作为结果的展览
在这样的逻辑下,为一个线下展览去行动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作为结果,而是作为线上的对照,该如何在线下呈现作品?这些基本问题,此刻无比吸引我
通常展览的流程基本是布展、开幕、结束,在这个无痛感的折叠与覆盖的互联网时代,我在想能不能试试在一个空间里每天重复布展、开幕、结束的过程?

北京今年越过了春天直接进入炎热的夏季,时间似乎也被疫情折叠与覆盖了,在这个夏天,我对照互联网把几百件作品用“折叠”与“覆盖”的方式在线下呈现出来

为了配合时代,我给展览起名叫《折叠·覆盖》,一个看似没有意义的名字,就像我每天醒来发现自己又要重复毫无意义的一天,但为了活下去还是得下楼再做个核酸
Web3.0好似是个解决方案,但当你在百度搜索栏里输入“Web3.0”,立马蹦出一裤兜子的“Web3.0概念股龙头股”等信息,这时候你还会觉得好吗?


海报图片来自©姜培源作品
折叠·覆盖
 
艺术家:邓英、李喷泉、李文杰、徐悰、刘銧銧、刘佳玲、张巍 、李驰、杨涛、李然、王一韦、范又榕、叶庆、唐金凤、李关帅、黄海岩、梁姝妮、蒋小余、Jakub Jochym (斯洛伐克)、王海杰、James Lang(伦敦)、刘健、余果、黄周妥 、徐若涛、萧搏、刘吉、崔明明、王鹏杰、李随唐、 郑维、张原凤、蒋建军、张雷、蒋斌、李泽韬、刘唯一 、刘岩、余香越、张扬、曹应斌、能尖日、姜培源、 陈澈、韩勇、王梵僧、吴啸海、徐一晖(乔乔)、李芃澎、 王海涛、王宝珠、刘耀华、刘川、赵志旺、吕岩 、张博夫、郑连杰、苍鑫、何利平、段英梅、陈光、李永庚、代化、刘成瑞、宋兮、胡佳艺、李翔伟、邵也、松郎
时间:2022.7.1-8.14
开幕:7.1  15:00
地点:鸿坤美术馆·北京市朝阳区西大望路42号院


鸿坤美术馆由鸿坤集团投资建立,是鸿坤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战略延伸项目,主要从事现当代艺术展览呈现、收藏研究、学术交流。
北京市朝阳区西大望路42号院

West Dawang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www.hkfineart.com.c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绘画艺术坏蛋店II”(ID:dixiaowei32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