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人XINQI:观念“嘻哈”下的当代艺术表演、宣言与虚拟媒介 | OF小酒馆

亚人XINQI:观念“嘻哈”下的当代艺术表演、宣言与虚拟媒介 | OF小酒馆







陶心琪  Xinqi Tao


陶心琪(b.1990)目前生活、工作于杭州、上海,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管理硕士,本科取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管理学学士。以表演为主要创作媒介,延伸装置、图像、文本及合作型跨媒介作品。以街舞舞者为创作身份原点,探索当代表演艺术(Performance)的可能性。她在“亚人”系列作品中构建出的奇观场面具备强烈的混合(Remix)、无法被定义的特质,并使用街舞hiphop的技术观念与身体语言在当代艺术表演中进行创作和解构。在脚本与反脚本、肢体与反肢体、角色与去角色、即兴与反即兴、隐喻及反叙事的手段下,深度探讨有关世界真实性的矛盾。“亚人”作为拟象与社会观察的发生器,透过意识模糊地带的角色肢体,解构并重组一切看似离散却暗含关联的时代事件。它既是表演,也是宣言。表演作品及策展项目在曾芝加哥、北京、上海、杭州多个城市画廊及美术馆展出,如芝加哥文化艺术中心、芝加哥C33画廊、昊美术馆(上海)、上海春美术馆、沪申画廊、明当代美术馆、杭州西戏、杭州大屋顶美术馆、北京Chao回声剧场等。






点击观看采访正片!











欢迎来到OF小酒馆,请先和我们的观众打个招呼吧!



大家好,我是陶心琪,独立艺术创作者。





您的创作涉及到很多元素,比如舞蹈、装置艺术、综合材料、影像等,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多学科的创作方向?



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件很自由的事,不论用什么媒介、手段,只要真诚地表达创作者的观念,我觉得不存在“什么是必须怎样”的。反而有时候一些“错位”,一些“混合”才能进一步推动创造力。


我本身也是一个“野路子”出来的创作者,我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的艺术管理专业(Arts Administration&Policy),本科学的是商科,而对当代艺术产生兴趣的原因是因为我以前是一个街舞舞者。这种混搭的特质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我后来的创作也比较跨界。






您的亚人系列项目有着长达三年的时间跨度,您为什么会用“亚人”这一词汇来命名?三年的时间跨度有改变您的创作风格吗?



从14-16年在芝加哥期间,我就开始接触当代表演艺术,回国后就观察艺术行业的现实景象,后来又经历了毫不相干的2年多的商业创业,最终回归到全职艺术这个职业。


从19年开始构建我自己的“亚人”创作系统,这个命名一方面映射了我对于自身存在的内部体验和外在社会的冲突,后来逐渐变成我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真实性的一种质疑,包括事件和他人。


亚人——顾名思义,似人非人,处于居间状态的人,它可以投射、拟仿、反射任何人和事。这么说比较抽象,我最想表达的可能是当下集体的无意识精神异化,一种“反真我”的状态,但它们往往表现得非常真切。


这个系列比较代表的作品从表演影像《亚人1:之上》开始,到现场表演《亚人2:降临》、《亚人3:白/孢子》、《亚人5:切割》、《亚人6:睡眠与梦境的运动介入》。



《亚人系列1: 之上》


《亚人2:降临》


《亚人3:白/孢子》


《亚人5:切割》


《亚人6:睡眠与梦境的运动介入》


再到媒介跨界以及合作者更多、表演篇幅更长的《亚人菌皿I:盈月之后》和《亚人菌皿II:悬浮着陆》。



《亚人菌皿I:盈月之后》



《亚人菌皿II:悬浮着陆》


以及随着社会和疫情大环境变动和艺术技术手段翻新而诞生的视频系列《抖音亚人》项目、表演收藏实物作品《亚人BJD系列》再到《亚人XINQI》NFT数字作品。



《抖音亚人》


《亚人BJD系列》


我认为我的创作风格是保持在一个系统下的,并且不同媒介的作品依然以表演为核心概念,但是创作手段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我对社会异动和革新的思考——作为一个表演型艺术家,如何通过新的媒介、技术和呈现方式回应这些外部的变化。






在一些早期作品中,您探讨了当代艺术领域内跨文化的嘻哈表现,对于国内和国外的嘻哈文化以及街头文化,您觉得有多少差别?中国可以发展出独立于本土文化的街头或者Hip-Hop文化吗?



我从初高中时期,大概在05年左右开始关注、喜欢、学习街舞这种新事物,在当时还是非常标新立异的一件事儿。到了大学本科时期,大概是09-14年开始有目的、或者说深入地学习街舞的某个舞种。以至于其实我在芝加哥学习当代艺术策展时候的毕业论文,也研究的是有关嘻哈艺术形式在当代艺术的发展和呈现。


国内和国外的嘻哈或者街头文化,最大的不同是诞生根源和语境上的——国外,特指美国是本土文化,中国呢则是一种舶来文化。包括比我们发展更早的韩国、日本、欧洲,这都是通过大众媒体、电视传播漂洋过海过去的。有的地方有类似的文化底子,有地方没有,但这不妨碍这种文化传播和落地,产生自己在本土的风格,同时又融入整个世界嘻哈大文化中。


中国早就发展出自己的Hip-Hop文化了,而且中国还很特殊地发展出了一种所谓的官方街舞文化。现在各种电视节目,甚至有街舞考级的,都是这种地下文化走到地上,被大众接纳,被新一代人作为一种主流文化审美的反映。当然这已经是前面几代老OG舞者一直在坚持、在耕耘。所以到了现在,通过历史的必然,思想文化的开放,媒体传播的促进,达到这样一个繁荣的状态。


我觉得整个街舞的文化,这种艺术形式能这样传播,最本质的根源在于它适应了每一代年轻人需要个性释放的内在需求,它的呈现形式——编舞也好,battle也好,娱乐好竞技也好,能让个体的自我得到表达,就像最开始的那帮人所说的,“take out your own shits”。但它作为一种舞蹈艺术,又有本身非常独特和高辨识度的风格和基础动作原理,就是我们说的groove,或者每个舞种最基本的那些底层动作和感觉。当它散播到不同的文化中,后人在这些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加入的个人创作、风格延伸或者是主题观念的发挥,最终造就成地域性的嘻哈文化。






您最近推出了首个全新数字藏品“亚人Xinqi”,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吗?



基于我的表演系统,我创造了一个我理想范本中的“亚人”形象——亚人xinqi,是我又不是我,带有着我的某种个人历史、秘密和部分表演作品的视觉,又脱离了我,成为了一个我想象中的理想范本。它也可以成为任何人的自我投射,可能会从这个外观形象上找到某种共鸣,或者说符合不同人的审美趣味。



《亚人36号白丝》/ 《亚人31号尤克》

 摄影及图像,2020


《BE MY SAMURAI》发售了500版不一样的“亚人”,上链这个事情确实会带来对作品的占有感。我自己有500个所有的“亚人”,但是我也买了我自己上链的数字图片,说真的那个感觉确实不一样。



《BE MY SAMURAI》






您对于目前“虚拟化”进程有什么样的看法?这会改变今后艺术圈的发展方向吗?



“虚拟化”是一个必然的进程,它不是从艺术界开始发生的,而是技术对社会推动,在这种大潮流下艺术圈不得不做出的改变。


这就是一种媒介和创作方法,就好比最开始只有绘画艺术,后来相机和摄影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产生了摄影艺术,拓展了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创作媒介,那么现在这个元宇宙也好,web3.0也好,NFT也好,这种革新必然会对艺术圈带来影响,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是说,今后艺术家们如何发挥,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去做出更观念、更能震撼人心的作品,我想对于艺术家来说这就是多了一个媒介。


当然它也会改变艺术的收藏、销售、观看、和整个价值定义系统。虽然现在技术还不成熟,受众也没有被教育到位,但有一天你发现我们的世界彻底进入和虚拟结合的时候,就像今天我们不用现金都用支付宝,技术完全渗透到物质生活和日常,艺术当然无一幸免。






作为跨界的“过来人”,对于许多想要从事艺术行业的美院学生和艺术爱好者们,您有什么经验或者建议可以分享一下吗?



我也不是什么技术大牛,也不算过来人,和许多艺术家一起都在探索和学习吧,毕竟世界发展太快,艺术创作要反映社会和个人的变化必然要时刻保持好奇和学习力。没啥经验之谈,热爱就要坚持,坚持就要接受挑战,接受来自他人、社会、同行、以及自我的质疑,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路径。





















《BE MY SAMURAI》

















《亚人:大提琴之心》系列,装置及NFT








《亚人系列1: 之上》


艺术家本人的多重身份体验让她在世界中的真实性和人类异化生存的精神矛盾不断升级。基于艺术与社会商业的冲突产生的分裂状态,这种矛盾和两面性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痛苦且真实”的素材,从内在驱动着陶心琪的作品。


所以在角色表现中,她常常游走在激进与保守之间,得体考究的着装与怪诞而又似是而非的“舞蹈”在视觉上制造出某种戏剧性的暧昧和莫名的冲突性;街舞舞者的往日的肢体训练和日常动作以一种共生而相斥的状态同时出现在她的表演中。


即兴作为街舞独特的表演形式之一,深远地影响了陶心琪的表演创作结构,在艺术家的“亚人”观念下,即兴被艺术家本人的创造权力所掌控,又促使角色不断萌生脱离的断点并激励表演者的自发性。因此矛盾是必然的,在矛盾中又达到总体的平衡,在重复中不断延伸即兴的可能性。陶心琪常常以场面制造解构并重建表演者的肢体身份意识,又迅速化为乌有。



2019年作品《亚人系列1:之上》(Above)是艺术家一件非常重要的作品,这是她完整“亚人”系统的第一个系列作品,也是唯一一个“亚人”系列还未蒙上眼罩的作品。延续陶心琪一贯的肢体动作风格和疏离情感的表演,通过与非专业表演者共同呈现出另一种诡异的又不失协调的画景。男表演者在似懂非懂的复制中,呈现出一种自然发生的机械投射与试图自我表达的矛盾状态,使得整个表演不断出现沟通断点进而又创造出新的沟通方式。整个作品从构思到编排、拍摄、后期、音乐创作历时将近一年,是目前为止陶心琪最重要的非现场表演作品。

















《亚人菌皿 I: 盈月之后》


“我老说世界是假的,但世界是联通的,艺术家是不是也可以是一体的。我厌倦了以往在展览里像是额外’买一送一’的表演呈现方式,我想为我的肢体单独制造一个舞台。展览期间(2021.4.17)我们安排了一场表演,这是一场为这个空间里所有的作品而生表演,也是所有作品为表演而生的现场。通过’鸟人巢’、’狐嫁’、’鲸眠’、’船桅上’四个章节构成的’亚人表演’——因为我也不知道如何定义我的表演,既不是纯行为,也不是纯舞蹈的一种演出方式,甚至偶尔有那么点嘻哈——企图将时间、空间搅和在一起又切碎,把整个展览转换成表演的舞台,把所有人变成’亚人’。就像老赵写的台词那样:’没有什么礼物,只有风,只有空气在流动,没他们,也没有我,没有你。’”



















《亚人菌皿 II: 悬浮落地》




OF社群



编辑:Akiko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图片来源:陶心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OF COURSE想当然”(ID:ofcourse_c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