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潘家园、沈阳道练过摊
也在大阪、京都、奈良捡过漏
他喜爱收藏遗失在外的中国老物件
从折扇、茶则、瓷器到竹木牙角漆
不出门淘货的日子里
他极少外出社交,不混各类圈子
他是少数将“时间私有化”的人
常常呆在自己的世界里
听听摇滚,盘盘串,喝喝茶
过着“闭门即是深山”的生活
缘起·不一样的童年
从玩物到藏物
他叫许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85后斜杠青年藏家。
他的收藏门类很难定义,他收藏过100多把明清折扇,也藏过不少精品宋瓷,他还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收藏老茶则的玩家。
初次走进他的工作室,屋内正大声放着海龟先生(乐队)的主打歌。躁动的音乐下,只见一个头戴鸭舌帽、眼镜链垂挂过耳、戒指手串齐备的潮流人士,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一位搞音乐的摇滚乐手。
见我们来,便邀请我们坐下喝一泡武夷岩茶。
许健是天津人,天津除了狗不理包子,还有一个比北京潘家园更有料的古玩市场——沈阳道。
清王朝覆灭时,许多王公贵胄逃往天津暂避风头。在颠沛流离的时候,命大于物,好东西自然就被留在天津了,最终汇聚到了沈阳道,因此,沈阳道的文玩氛围十分浓郁。
许健笑着说: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天津,有一个神奇的现象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看到小孩、老头儿手里拿着的不是手机,而是盘得莹润锃亮的核桃、手串。
投入收藏行业,纯属就是因为上班不开心。大学毕业之后许健从事过很多职业,他在丰田做过汽车维修、卖过豪宅,也创业做过教育培训工作,但这些行业他都没有深耕下去。
也许是性格使然,循规蹈矩的工作并不适合他。于是,他又开始捡起童年的爱好,做起了收藏老本行。
许健玩收藏是一个野路子,他的眼力和悟性是从练摊时学来的,经验都是真金白银换来的。
2013年,他开始在沈阳道上摆摊试水,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摆摊半天,就能挣万元左右。周末,他偶尔也会去潘家园练摊,当时“一年不开张,开张管三年”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
最初许健的收藏,是从核桃串串木雕开始的。后来,随着眼界见长,他开始在雅虎上竞拍日本老器物。
2015年之后,他开始频繁往返日本,在古都奈良、大阪、京都广泛收集中国老器具。
当时他主要是买折扇、茶则、根付、烟包之类的小东西。这些东西性价比极高、工艺精美,重要的是不占行李箱的空间。
他的器具空间,像是一个装满了各种奇珍异宝的“多宝阁”。很多东西收着收着,竟自成体系。
因为他收藏的老茶则,竟成为国内小有名气的代表藏家。
三个神奇的盲盒
不同寻常的小众收藏
许健说:茶则,最早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就有提到过,但居然找不到一件实物器。如今的博物馆里也很少陈列,它像是一个凭空出现的茶器。
最初,许健在日本收茶则的时候,并不知道那是茶则,还以为是形制较小的臂搁(文房用具)。
因为雕工精美,材质以竹制为主,在当时,大概几百上千元人民币就可以买到品相精美的茶则,而今,价格却成倍上涨至万元左右。
2018年,他的朋友施晓写了一本《茶则玖拾玖》的书,填补了国内外茶则专著的空白。当时,从不喝茶的他,才重新了解到自己收藏的“臂搁”叫做茶则。
这个小众的茶器具,在日本被叫做茶量、仙媒,是煎茶道里固定的茶道具。由于煎茶道比抹茶道更晚出现,所以最老的茶则也就一百多年历史。
聊到茶则时,许健从房间里抱出几个神秘的大盒子。打开之后,里面整齐地排列了大大小小一百多件茶则,不同的材质、纹饰和状态,让人眼前一亮。
他最喜欢的是一件有百年历史的双面图茶则——刻有一位老翁图案,正看是笑脸相迎,反看则怒气冲冲,上刻铭文:开口如咲立上看冷暖,闭口似恶人面逐高低。
当我们问起他最近可否收到满意的茶则时,他感叹道:好的茶则越来越少了。最近几年,他只淘过一件不错的清中期博古清供纹茶则。
据他介绍,这只茶则是标准清中期留青雕刻刀法制成,也是臂搁的制式,可能为日本定制或流入日本后做成的茶则,供箱为大正时期一个藏家自配。
除茶则之外,许健的折扇收藏也是不得不说的门类。
2020年他还参加过一次扇子集合展览。当时,他带了100支左右的折扇参展,折扇年份从晚清到民国不等,有中式的,也有日式的。
说话之间,他拿出了另外一个盒子,为我们展示了当时参展的折扇。
许健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了每一把扇子的形制。从扇子的头部可做判断,有琴式、古方、直方、水滴、马牙、和尚头等不同式样。
从扇骨去看,又有芝麻竹、棕竹、湘妃竹、蝴蝶花等不同材质,不同的排口和尺寸大小...都有门道。
小小的一支折扇,堪比一本教科书的信息量。
除去折扇特有的款式,扇骨装饰也是大有可观的。
通常做工精良的折扇,扇骨之上会刻有文人诗画,有的扇骨上微雕数以百字的蝇头小楷,有的绘刻精准传神的亭台楼阁、山水人物图案等。
众多折扇之中,最有意思的是一把蝴蝶花钟馗嫁妹纹饰的折扇。
工匠极富巧思,将钟馗嫁妹的过程详细刻画在扇骨之上,从小鬼地窖取酒再到小鬼奏乐送亲,场面极其生动,首尾相连,有身临其境之感。
作为器具空间主理人,许健不仅是一位藏家,也是一位策展人。
他曾在自己的空间里举办过一个瓷器的小型展览。茶则、折扇只不过是他藏品中的冰山一角。
这个展览的主题是与古对话。许健希望能让古物融入生活中,而不再束之高阁,成为无法触及的“神物”。
当时,展出了非常难得一见的唐代越窑青瓷,还有宋代龙泉、耀州窑、湖田窑等青瓷,均是单色釉素器。
从展品规格和选品,就可以看出策展人的审美不俗。
深度宅男的日常
听听摇滚 做做手工
除去外出淘货的时间,许健就喜欢宅在工作室里,把音响放到最大声,听听摇滚乐,喝喝茶,做做手工。
不与人来往的日子里,有时候他甚至一周都不曾说一句话,多数时间里,他只和他的藏品打交道。
他喜欢收藏,更喜欢研究老器物的工艺和材料。
年轻的时候,因为喜欢研究竹器,他跑遍中国百分之八十的竹器产区,但凡工艺出色的老工匠,他都要去拜访一遍,甚至他还会跟学徒聊天,向他们交流技术。
通过交流,他发现在中国流传的竹器,除了民俗类别以外,很难遇到真正老的东西。
比如他在日本看到的老茶则,年份是真的老,而且保存的状态非常好,但是在中国,除了在博物馆或大藏家那里,想要买到老的竹根雕或是圆雕竹器是很难的。
他收到的唯一一件清中期的笔筒,也只过是一件残器。除此之外,就是一些牙签盒、针线盒、竹编框或是折扇。
作为一个非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他喜欢琢磨亲手做点东西。他身边做器具的朋友很多,每次去朋友那儿玩,他就一边看一遍偷师,朋友也毫不避讳他,他什么都玩什么都研究,博众长而用之。
他研究大漆、锔钉、金缮等修复技术,也研究收来的老器物标本。渐渐地,他开始尝试将不同的工艺结合创作新玩法。
比如,他做竹雕的时候会将木雕的方法安排进去,做竹器的时候会加入大漆的做法。
早期他做的东西比较喜欢炫技,但由于不实用,也就放弃炫技了。
在他的茶室,有一个自己创作的茶则。上面有立体的莲蓬纹饰,中间的莲子心设计是活动的,增加了茶则的趣味。
他还用一个老酒葫芦做的茶则,保留了葫芦背面皮壳的状态,在葫芦内部,涂了一层大漆,然后贴上金箔。
我问他,对他来说收藏的意义是什么?
他思考了一下,回应道:作为一个普通人,目前为止,我没有认为自己在收藏。我玩的门类很杂,什么东西都有,不为增值而藏,无论中西或是新老,我喜欢一切美与有趣的事物。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爱好,比如有人喜欢去泡吧、潮玩、或是极限运动。通常将这些爱好深入下去,升级装备也是需要不小的开销的,只是各有各的玩法罢了。
正所谓“爱物者,物恒爱之”。生活中,我们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会让我们充盈而可爱。
你印象深刻的收藏是什么?
欢迎你的留言分享
《他活了86岁,前半生是小说家,后半生变文博侦探。》
《汉代最ins的灯具 曾照亮过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家APP”(ID:idongji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