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资讯 | AIGC:带你走进AI自主创作空间

研究资讯 | AIGC:带你走进AI自主创作空间


AIGC,即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指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大型预训练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已有数据寻找规律,并通过适当的泛化能力生成相关内容的技术;该技术被认为是继专业生产内容(PGC)、用户生产内容(UGC)之后的新型内容创作方式,目前主要用在文字、图像、视频、音频、游戏以及虚拟人上等领域应用。

2022年AIGC爆发出强大的商业化潜力
依据相关媒体信息,在资本投资热潮渐稳期间,2022年10月,国内首家生成式AI平台「TIAMAT」却已完成数百万美元天使轮融资,这是一家成立于2021年,由上海科技大学孵化的创新型企业,主要通过AIGC技术为个人或企业提供艺术内容创意,服务于广告、艺术、数字藏品等文化创意行业,这是一种利用AI技术自动生成内容的新型生产方式,大大节约了昂贵的人力创作成本,同时又可创造与众不同的内容,受到资本市场较高亲睐,它也标志着AI商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和阶段。
从正式受到关注时间看,AIGC主要源于2014年出现的生成对抗网络 (GANs)技术的发展,有效催生和推动了AIGC技术的突破与前进。而到了2017年,Transformer语言深度学习架构模型的推出,使得生成式AI又向前迈出关键一步,鉴于OpenAI的 DALL-E 早期版本就是使用Transformer从文本生成图像。到了2021年,OpenAI 又推出语言-图像预训练(CLIP) 技术,该技术成为文本到图像生成器的关键,并且将CLIP和diffusion(另一种从噪声中生成图像的深度学习技术)同时用于OpenAI的dalle -2,以生成具有惊人细节和质量的高分辨率图像。如今,AIGC已经超前应用于各类大型科技公司,市面上已有的案例,如Adobe已经在其工具套件中尝试生成式AI工具;Twitter 和 Reddit 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均使用到由 DALL-E 和 Stable Diffusion等生成式机器学习模型创建的图像。
据Gartner预计,到202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占所有生成数据的10%,而目前这一比例还不到1%。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主要应用于传媒、电商、影视、娱乐等领域。在传媒领域,AIGC可以采集信息、编辑文字、智能播报,实现人机协同生产,推动媒体融合转型;在电商领域,AIGC可以打造品牌电商主播,呈现商品的3D模型,构建虚拟商城等,逐步推进虚实交融,给消费者营造沉浸式体验感;在影视领域,AIGC能参与前期创作、中期拍摄、后期制作的全流程,整个过程中,AIGC可以创作剧本、合成虚拟背景、实现影视内容2D转3D等,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制作成本;在娱乐领域,AIGC可以推出虚拟偶像、虚拟网红,降低翻车风险,扩展辐射边界,提供发展动能。
AIGC代表企业例举:

企业名称

AIGC产品

视觉中国

高质量图像数据集,发售数轮 AI 生成数字藏品

完美世界

已在游戏研发过程中使用 AI 绘图

万兴科技

AI 绘图软件“万兴 AI 绘画”开启公测

中文在线

AI 绘画和 AI 文字辅助创作功能(向 17K 文学平台作者开放)

腾讯控股

开发“画说梦想”AI 绘画公益小程序,写稿机器人“梦幻写手”

果麦文化

果麦 AI 创作机器人通过采集互联网文章转化为自己的内容

壹网壹创

AI 设计智能化应用,AI 营销场景

天娱数科

推出了 SaaS 平台可用于元宇宙中的数字身份塑造等需求

蓝色光标

“创意画廊”平台支持用户生成抽象画作并用于虚拟人创作

三人行

AIGC 辅助营销素材设计和相关应用场景

昆仑万维

成立 Star X MusicXLab,目前已经正式销售 AI 作曲

新国都

AI 深度内容生成、视频处理技术、交互式虚拟人

百度

文心大模型+文心一格

商汤

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龙头,深耕 CV 领域

中科金财

数字人内容制作引擎、元宇宙场景开发工具

Meta

NLP 技术领先,AIGC 应用 Meta AI

谷歌

深度学习模型 Transformer,AIGC 应用应用 Imagen

浪潮信息

公司发布了业内首款元宇宙服务器 MetaEngine

英伟达

视觉单元 GPU 市占绝对领先,生成对抗网络技术领先

Open AI

GPT-3和Dall-E 2是开创性的语言和图片生成AI模型

Jasper

开发的生成式AI平台帮助用户自动生成促销博客文章和其他营销材料

Stability AI

免费的开源图像生成器Stable Diffusion,可以依据文本生成相应的图片

资料来源于网络


往期推荐

研究资讯 |  应用视角 智能健康管理智能健康管理


研究资讯 | 脑机接口研究系列之数据集建设


研究资讯 |  产业视角 智慧医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ID:saia202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