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享|基于SEM的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体验设计研究

研究分享|基于SEM的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体验设计研究

原创 信息交互设计研究 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所





正文字数:5308字

图片总数:13张

导语introduction

湖北工业大学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所专注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传播前沿设计理念,分享优质交互设计资讯。

今天与大家分享《基于SEM的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体验设计研究》,该研究隶属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编号:15CG147(已发表)。


问题研究problem research

现有的公共导识系统的设计存在有缺陷,许多公共导识系统都存在导识信息可视性差和指示性弱,无法为用户提供准确寻路方案的问题。



该标识牌数量众多、形式各异;缺乏统一规划,文化性与艺术性欠缺以及指示信息区分度低,识别性和易读性差。



摘要abstract

为改善用户对交互式导识系统的满意度并帮助设计人员精准获取用户需求,引入结构方程模型(SEM)于交互式导识系统中,将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的用户体验(UX)要素分成 4个潜变量,然后通过专家访谈的形式分析每个潜变量影响UX满意度的可观测变量并设立SEM调查问卷,最终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建立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用户满意度的 SEM 并得出 4 个潜变量及其可观测变量的影响权重大小。以校园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为例,通过用户满意度 SEM 对其功能、造型和用户界面进行改良设计来提升 UX,并结合 PSSUQ 与现有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进行比较,以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为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体验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keyword

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结构方程模型;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用户需求

正文text

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是在相对独立的公共空间中,为用户提供寻路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使用时更注重与用户进行双向信息传输活动,并辅以合理的反馈机制和新的互动方式来为用户提供多元化体验。但现有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对用户因素的考虑并不到位,设计人员缺乏理论依据和科学分析。此外,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因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复杂性,导致其影响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UX)的因素亦趋于复杂,在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设计师由于用户需求过多而使其无法精准获取某一设计重点。本文引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以UX 五要素为理论依据,分析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的体验设计要素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帮助设计师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以及为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体验设计提供更为优化的解决方案。

一、UX-SEM 模型的建立

UX 对产品的设计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曹建中和辛向阳从体验设计的角度提出银行推进远程视频柜员机体验设计的基本路径;张立祥等通过 UCD-Kano 模型进行用户需求研究,以洗衣机为例进行设计,以提升 UX;胡飞等提出基于可拓学拓展分析法和优度评价法,结合用户研究中的非参与式观察法及访谈法等,构建 UX 的优度评价模型。SEM 属于多变量统计模型。其可直接观察测量的变量以及能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并允许变量包含测量误差,填补了传统统计分析方法的不足,因此成为各领域重要的数据分析工具。郭伏等通过 SEM 建立用户偏好模型以及造型因素与意境词对之间的关系模型,为产品造型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黄务兰和张涛通过SEM 分析了移动图书馆影响 UX 的主要因素,以提升 UX;李玲玲和张翠娜通过建立 SEM 分析休闲空间中的六大设计要素对休闲活动的影响并得到设计启示。SEM 包括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 2 个基本模型。测量模型反映了隐变量和显变量之间的联系,由潜在变量和观察变量组成。结构模型是说明潜在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模型,仅含有潜在变量。

 (1) 测量模型。指标和潜变量之间的关系为 


其中,X 为外源指标;Y 为内生指标;Λx 为体现外源指标 X 与外源潜变量 ξ 之间的关系;Λy 为内生指标 Y 与内生潜变量 η 之间的联系;δ,ε 分别为 X,Y 的测量误差。 

(2) 结构方程。其为潜变量之间的联系,即


其中,η 为内生潜变量;ξ 为外源潜变量;B 为内生潜变量间的关系;Г 为外源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影响;ζ 为结构方程的残差项,反映了方程中未能被解释的部分。

 轮换求解式(1)~(3),并附加一些条件,就可以求出 SEM 中的各个参数。当以 UX 理念构建用户模型并分析用户群体的需求时,在设计过程中会由于用户需求过多而导致设计人员无法抓住设计重点及切入点,通过结合 SEM 挖掘设计重点,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UX-SEM 可帮助设计师找到合适的设计切入点,为提高 UX 和产品创新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图 1 为 UX-SEM 产品创新设计模型。


1.UX-SEM 产品创新设计模型

二、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体验设计评价维度及指标的建立

建立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体验设计满意度的SEM 第一步是基于“UX 五要素”建立其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体验设计评价体系及相应指标。JESSE在《用户体验要素》一书中将 UX 划分为5 个层次,即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和战略层,而每个层次中均有许多影响因素。五要素在指导设计工作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由于城市环境的复杂性逐渐加大,导致其设计也更加趋向复杂。其次,用户在实际体验过程中,许多影响因素不容易体现,因此需要对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的 UX 各要素进行重新的分析和划分,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针对性地选取 10 位符合条件的用户进行定性研究,包括 4 名导识系统使用人员和 6 名导识系统设计专家。利用用户访谈和情景观察,对用户的寻路目标、在使用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时的寻路情境以及寻路体验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且细致地了解,并整理、分析了访谈的原始记录,将影响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 UX 的因素初步归纳为表现层、框架层、功能层、用户层 4 个评价维度,并明确了相应评价指标。同时为提升选择指标的公正性,在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前,需要通过公信度评价对泛选的指标进行多次筛选,以增加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将初选的 4 类指标发送给交互设计师、产品设计师和设计管理人员等专家进行公信度测评。本文选取了150 位设计专家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其自身经验选择对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有重要影响的评价指标。专家判断是偏向个人主观经验的,但也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可通过对专家意见的对比分析,较客观地反映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经过公信度评价,最终确立 4 个评价维度和 30 个评价指标,见表 1。 

三、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的 SEM 建立

对上述的 4 个评价维度和 30 个评价指标设定对应的符号(表 1),定义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体验设计满意度为 Y,以此建立 SEM 调查量表并使用“李克特七级量表” (Likert Scale)进行评定。调查量表共发放 420 份,调研对象为:来访学生(非本校学员,且来访校区次数不超过 3 次)、在校学生(本科或硕士在读,校园生活时间短于 3 年)和教职工(工龄大于 5 年的行政工作人员)作为调研人群,最终得到有效问卷 340 份。运用 SPSS 软件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进行信效度分析。结果显示 α=0.807,KMO 为 0.957,表明问卷可信度和有效度很高。将数据导入 AMOS 软件,运用极大似然法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图 2 为标准化路径系数图,即为因子结构效度分析表。在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模型适配度进行评价时,最好能同时考虑绝对适配度、增值适配度和简约适配度等指标。一般而言,卡方自由度比(x2/df)介于 1~3 表示模型有简约适配程度,较严格的适配度准则是介于 1~2 之间。平均近似平方误根系数(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RMSEA)<0.05 表示模型适配最佳。增值适配度包括3 个指标,Tucker-Lewis 指数(Tucker-Lewis index,TLI)、修正拟合指数(incremental fit index,IFI)、比较拟合指数(comparative fit index,CFI)均>0.8 表示模型适配最佳。简约适配度的 2 个指标为,简约拟合优度指数(parsimony goodness of fit index,PGFI)、简约赋范拟合指数(parsimony normed fit index,PNFI)均>0.5 表示模型可接受。

表 1 模型变量解释



图 2  标准化路径系数图

由表 2 可知,所有假设模型适配度指标值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理论模型能契合实证数据的结构且适配度较好。


表 2  因子结构效度分析表


通过 Amos 软件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分析指标间的路径系数。由表 3 可知,显示的 4 条回归系数全部显著。同时 4 条回归系数对满意度的 P值均小于 0.050,达到显著性水平,且系数为正,说明 4 个维度对用户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回归系数可知各因素对满意度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功能层、框架层、表现层和用户层。由表 4 可知,各因素的负荷量值均大于 0.500,说明模型的基本适配度良好,有较高的结构效度。根据表 4 细分功能层、框架层、表现层和用户层的可观测变量影响大小,可知在功能层中,应先着重关注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的隐私安全性、个性化需求和功能准确性等;框架层应关注信息更新的及时性、系统传播的实时性和多感官通道的体验;表现层中应先关注信息内容的内涵、产品造型和色彩搭配;用户层中应先关注认知风格、情绪和性别。

表 3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



表 4  模型中各指标的标准载荷系数



四、UX-SEM 基于 SEM 的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设计案例——校园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体验设计

随着上世纪 90 年代末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国教育事业得到巨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如高校校园服务设施问题。导识系统作为校园服务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助用户与校园环境的良好信息传递,从而充分满足用户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需求。此外,现今的高校已发展成为集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生活娱乐等一身的综合型教育部门,这就要求高校具有良好的社会服务形象。导识系统作为一种直观表现高校形象的载体,其设计是否合理与人性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和地位。高校校园内有教职工、学生和来访人员,其在校园内的寻路目的不一。在设计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时,要考虑其作为普适类系统,需满足大众共性需求,但也要提供用户寻路行为的精准化和个性化服务。复杂系统呈现多层次多维度的特征,结合表 3,在进行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开发设计中,需要着重考虑其功能层、框架层和表现层。

4.1 功能层和框架层设计

功能层和框架层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功能方面。本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适用路面步行和骑行的人群,应用人脸识别技术,避免多位用户同时使用产生泄露隐私的可能。特设方向完全相反的两块触摸显示屏,配备可全方位旋转的指向牌,摄像头配置在指向牌旋转中轴处,且正反各配备一块电子显示屏。用户在终端界面输入欲前往的目的地后,系统后台生成导识路线,导向牌根据系统指令进行方向旋转,由显示屏进行信息输出,随后用户可直接根据导向牌指示方向行进,以至到达下一个系统终端,系统终端即可直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获知并确定用户信息并作出方向指引,同时通过语音进行信息反馈,双通道交互方式确保系统安全高效地指引用户到达目的地。图 3 为使用场景图。

4.2 表现层和用户层设计

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不仅需具备引导用户寻路工具的功能,更应与环境和谐共生。系统表现层主要针对产品的外观造型和界面设计。其整体采用简约造型,既现代又不失亲和力,颜色采用蓝白搭配更易融入环境。界面设计在保证科学的信息架构及清晰的交互流程前提下,简化信息层级,提高用户寻路效率。采用扁平化设计风格,呈现简洁的视觉画面同时具备设计感,保证功能及内容清晰明了,使信息准确传递。图 4 为产品效果图,图 5 为界面效果图。


图 3  使用场景图



图 4  产品效果图



图 5  显示屏界面


用户层的体验设计主要针对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生理和心理差异,例如在陌生环境中男性往往比女性更善于寻路。为改善这种差异性,可在用户寻路过程中当系统感知到用户出现 3 次寻路错误时,便将相关的指引信息发送至用户手机中,并通过二维或三维的形式展现出来。当用户到达指定地点时便对目的楼层和教室的平面信息加以展现,进而帮助用户更精准的认识和熟悉环境,另外也可平复用户在寻路过程中形成的不稳定情绪,提升用户安全感。图 6 为界面功能图。


图 6  显示屏界面


4.3 设计评估

将上述设计方案制作成功能样机,利用整体评估可用性问卷 (post-study system usability questionnaire,PSSUQ)与校园已有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进行比较。PSSUQ 用于评估用户对计算机系统或应用程序所感知的满意度,与评估用户对公共导识系统用户满意度的目标相一致。问卷采用“李克特 7 级量表”进行评分,非常不同意为 1 分,非常同意为 7 分。整体评估可用性问卷有整体、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界面质量 4 个指标。每个指标取其对应题项集合的平均值,分数高表示更高的满意度,反之则代表更低的满意度。每位用户结合这 2 种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的使用体验各填写一份整体评估可用性问卷。2 套问卷各发放 40 份,通过筛选分析,每套最终得到有效数据 36 份。导入 SPSS 23.0 计算 2 套问卷的 α 系数为 0.940 和 0.789,表明问卷可信度水平符合要求。将其整体、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界面质量 4 个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图 7 显示基于 SEM 而设计的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的得分高于校园内现有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表明其用户满意度有一定的提升。


图 7  2 种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得分数据



五、结束语

本文基于 SEM 改善用户对交互式导识系统的满意度和帮助设计人员精准获取用户需求。以 UX五要素为理论依据,构建 SEM 将影响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 UX 的要素划分为功能层、框架层、表现层和用户层 4 个潜变量并确立对应可观测变量,通过问卷调查和 Amos 分析定量反映四要素对 UX满意度的影响。以交互式校园导识系统设计为例,将分析结果应用其中,为针对交互式公共导识系统体验设计的研究学者和设计人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版权说明:本论文为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所成果,引用请标明出处



          
编辑EDITOR张东
审核REVIEWER贾俊杰


          
电话PHONE13871056452
邮箱E-MAIL2028621@qq.com



Join us|扫描二维码关注



In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 Desig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所”(ID:gh_c1cd7847b23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