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达 | 书法,中国人一生的修行!

言恭达 | 书法,中国人一生的修行!

言恭达


书法是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书法是守护文化灵魂、回归艺术心灵的最佳途径,所以,书法是每个中国人一生的修行。


在当下艺术家圈内,不少人守得住热闹,守得住喧嚣,却守不住孤独;守得住浪名,守得住虚利,却守不住操守。

艺术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在上演。境界有多高,艺术就能走多远。 生活的真正智慧是重生活质量。我们不是不懂世故,而是不以世故敷衍清醒的自我——独孤求败。书家要有大智慧来统摄艺术精神生活。

因此,求真、向善、寻美始终是书家追求的方向。“护生本原是护心”,在官场不染官气,在名利场不逐名利,对艺术始终保持一分敬畏与真诚,属难能可贵。



——言恭达《抱云堂艺思录》



文化名家——言恭达

言恭达:书写中国形象 唤醒国民文化



什么是书法?

其定义可以多种多样,但它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指汉字的书写艺术。

《南齐书·周颙传》:“少从外氏车骑将军臧质家得卫恒散隶书法,学之甚工。

     钱愐《钱氏私志》:“元章书法之妙,今日可谓第一。

   《儒林外史》:“作诗的从古也没有这好的。又且书法绝妙,天下没有第三个。”

曾沐春风始报恩,桃园饮誉梦犹存。

人生阅尽风霜后,但教诗魂振国魂。

——隶书  自作诗《答友人》


这里所言的“书法”可谓皆指汉字的书写艺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发展,书法从诞生之日到现在,一直与汉字相依相偎,始终没有改变。二者之关系诚如言先生所言,“汉字因书法而有无限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无比丰富的内涵之美。汉字与书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造就了中华文化无比的辉煌灿烂”。


书法无论怎么传承、发展和创新,都不能脱离汉字的书写。但汉字的书写和书法艺术又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沈尹默先生说:“人人所写的字,不能说都是艺术品,这正同文章一样,人人都会应用文字作文章,而文学家却有他另外一套功夫去利用这些同样文字,写成艺术作品。


黛点花城薄雾开,潮声到枕月中来。

问君此夕洋洲梦,一寸春心万里回。

——大草 自作诗《澳洲行之一》


“写字”简而言之就是汉字的书写,作为人类语言记录的一种形式,只要可识可读可记就行,它侧重于实用。而“书法”则是在写字的基础上形成的艺术,它要讲究传承——“与古为徒”,遵循古人的法度;又要借鉴自然之美—— “与天为徒”,当随时代,以艺术创造和探索来表达书者的心性和才情,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自古艺文鄙钓名,人言宠辱也无惊。

诚心不入时流转,立志承传典业精。

——大草 自作诗《答友人》


中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是为了表现“美”,比如视觉上的形态美和感觉上的精神美

张怀瓘《文字论》:“题于竹帛,侧目之曰书。即“书”是指文字的实用书写。又说:“其后之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即是说文字的书写具有了“玄妙”的性质,就有了书法艺术。而这“玄妙”就是“美”。可这“玄妙”究竟“玄”在哪里呢? 就是书法艺术的用笔之妙——笔法,这也是书法艺术与一般写字上的本质区别。

赵孟《兰亭十三跋》,“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里的“用笔”就是专指笔法,作为书法本体语言中尤为核心的成分而“千古不易”;而“结字”之法则是书法艺术和一般写字共同的基本要素,它可“因时相传”,可改变。

雪卷千堆送客仙,九皋凤落散云烟。

何须墨舞载时雨,好得诗文去补天。

——大篆 自作诗《追忆前游之一》



作为中国人,不只是要写好中国字,更重要的是对它的特点和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把书法当作每一个人一生的修行。其原因诚如言先生的卓见:“书法是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书法是守护文化灵魂、回归艺术心灵的最佳途径。” 

言恭达《抱云堂艺思录》


编者按:言恭达先生以五十余载笔墨生涯的所思、所为、所识,数十年的功夫成就《抱云堂艺思录》。该书出版发行后,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


青年学者 彭庆阳 追随先生左右数年,翻看于举手之间,濡染于耳目之际,渐有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自己点点滴滴的感受。倏忽间,有150 多篇在各种媒体上发表,颇受书坛师友同道的好评。而今,在言恭达先生的指导和帮助下,从中选出100 篇读书札记结集出版。在此陆续刊发,以飨读者。




言恭达,1948年生,江苏常熟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蒃刻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友协国际艺术交流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育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主席、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顾问。

大草 自作诗《答友人》 180cm×66cm  2013年 

释文:曾沐春风始报恩,桃园饮誉梦犹存。

人生阅尽风霜后,但教诗魂振国魂。




江苏书坛

编辑部整理发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美术观察”(ID:pyyjb12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