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空间:长城下的桥,一山间慢院

叙事空间:长城下的桥,一山间慢院


项目名称

 
一山间慢院: 长城下的桥    
建筑设计  

叙事空间(nsaaa)    



建成时间  

2022.05    


项目地点北京市怀柔区鹞子峪
建筑面积  
 

248㎡






01

项目介绍




叙事空间(nsaaa)坚信,空间的故事性和戏剧性是使建筑具有生命的唯一手段,人置身于空间中,所发生的行为则是构成建筑形式的源泉。
团队努力打破建筑与室内,与景观的界限,尝试以最真实、自然的方式,用光线、材料去营造空间,使空间成为表达情感的场所。
团队试图不去讨论形式,而是将形式作为结果来呈现,正如团队相信的,“有趣的空间与看上去有趣的形式并无关联。”



本项目位于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鹞子峪古堡内,三公里外就是著名的水长城景区。古堡本身也因为具有600年的历史而闻名,现如今这里仍居住着十几户居民。
从一开始,建筑师就希望能够设计出一个真正理解意义上的民宿:它应该能够体现出地方所独有的气质,告别所有无关的网红形式,与整个村落相和谐又完全是这个时代应有的语言,具有真实性和时间性。


业主将这座院子命名为“慢”院,虽然它只有不到300平米,但对于项目各方来说都是耐心与毅力的挑战。
因为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它以一种“不合情理”的坚持完成自我成长,这种成长让它有所不同。正如所期待的那样,成长之后的它具有无穷的力量。




我们希望用具有当代性的思考体系来设计慢院。绕过影壁、穿越曲折通道和敞开的内庭到达主厅或去往各自“厢房”,灵活的空间结构,被提炼出来的北京当地传统民居的动线所串联。
但这又和传统建筑不同,受限于南向场地的面积,南北独立建筑通过“桥”的具象构建了有效的连接,住客往返于此,形成动态的、即时的、别有韵味的内庭风景。


桥体与朝外的桥护栏由L型的悬臂式结构所构建,而朝内的护栏则以间距格栅的形式体现,虚与实、厚重与纤细的相呼应,创造了一种漂浮于空中的轻盈姿态。
桥被故意设计成完全裸露于室外,看上去似乎造成了某种不便,但这正是我们希望的,希望能够让人清晰感受季节的更替和变化,感受长城下居住的那份气概。


作为室内外主要的饰面用材,水刷石从鹞子峪古堡的建筑遗迹里浮现出来,过去常见的外墙材料而今被渐渐遗忘。
这种久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新的材料,是重构场地历史和记忆的不二之选,同时水刷石的运用能够令建筑融入于自然环境中去。


关于门窗系统,建筑师摒弃了更加工业化的断桥铝系统,而是采用了现场工人制作的方钢龙骨加竹木板作为围护结构的系统。
同时将可开启的功能看作是“门”的延伸,而非窗的功能,避免常规玻璃上开启窗的繁琐做法,使钢化双层玻璃则简化为单一的采光功能,表现建筑立面实与透对仗的纯粹性,从而使具体的构造行之有效的指向功能和美观的结合。手工感的建筑物毋庸置疑的成为了人们营造有形实体的见证。





慢院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个过程恰恰让人们感受到了慢的价值和意义。


从穿过大门,进入幽暗的通道开始,光与影就在交替和变化着。我们把整个建筑作为一个光的容器在设计,悬浮的桥,矗立的墙都是刻画出阴影的最佳道具,整个庭院随着太阳的移动形成丰富的光影变化,展现着北方建筑的力量。
但我们并不单单追求光如手术刀般切割空间,我们利用更深的挑檐和北侧的长条窗去营造如丝绸般柔和的光线和阴影。



在这样一个网红建筑遍地,追求本末倒置的时代。去复制一个为摄影而存在的建筑变得极为简单,但创造一个愿意为心而存在的建筑则更加的难能可贵。
苏珊桑塔格在她的著作《论摄影》里说过:“今天,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张照片中终结。”而今天,希望慢院能够为打破这个寓言做出一点点努力。







02
图纸赏析

















编 辑:高艺娟 
责 编:柯思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