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一件传统家具,把日子过成诗…

寻一件传统家具,把日子过成诗…

当中国大大小小城市都被模式化的高楼大厦占据后,城市的性格已经统一化,个人居住的住宅个性也已经扁平化,家留给人们的印记越来越少。生活早已全盘西化,老祖宗的空间艺术和审美情趣也渐行渐远。


终于,人们在越来越陌生的城市里,回忆起儿时的记忆,想念起了古旧的木格子窗和散发着悠悠古韵的明式家具。这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怀念,逐渐复苏起了中国生活美学的枝芽。




如今家居生活里的中国风,传统家具搭配室内空间已成为一种时尚。若是家里有件中式家具,生活该是多么的安逸清雅呀?


无需“大而全”,只要一两件传统家具的搭配,就能为生活染上诗意。玄关处点缀性地放张圆角柜,摆上一瓶花或是一尊木雕像,形制简约、体态优美、气质空灵的家具这么一衬托,空间里的人文气息就显现出来了。



而如何选择与购买传统家具对于刚刚喜欢收藏传统家具的爱好者来说,是个不小的问题。今天我们就简要地聊一聊买家具的时候到底应该注意什么?

买家具说白了就是一个交易行为,一方提供货品,一方提供货款。消费者付出货款的的时候,即说明了对货品的肯定。


然而在传统家具的交易中并不完全是这样,我见过很多购买者在付款的前一刻还不停地向销售人员再三确认——确定是印度小叶紫檀么?确定是油性足的老料么?确定是无拼无补么?


像这种带着疑虑的时候,是最不宜买东西的。


所以,我总结出了买家具的一个要领——“三不后悔”:付钱的时候不后悔、家具打包装车的时候不后悔、到家摆起来的时候不后悔。



很多新手买家在看一件家具的时候,往往只会被细节,局部吸引,从而心潮澎湃,掏钱购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后悔,越看越不顺眼。


如果商家发现了你的这种心理活动,反而会故意引导你去看细节,看局部,比如”看这雕花多漂亮“、”这东西年份好“,”这背板多宽“,”这罗锅枨多舒服“,”料子油性多足“,”这东西起线多漂亮“......等等,不一而足。


如果你的眼光顺着他的话去看,就会发现这东西越看越好,这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心理强化,你肯定要下手。


但是请谨记,你买的是一件完整的家具,一件家具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不是一片花板,不是一根木料。



家具艺术实际上就是造型的艺术,要把家具当成一件雕塑艺术来看。一般来说,明式家具是世界公认的“百看不厌”的器型,耐不耐看,是家具选择第一位的。


比如有没有体量感?家具整体是否合适?局部的比例合不合适?韵味正不正?然后再看家具的细节处理,以至于表面漆层蜡层做的怎么样,手工到不到位......




化解这种尴尬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多观察,第一次看到有感觉了,放一放,先让自己的心态平静下来,再去看,多观察几次。


看的时候不要每次总是强化自己第一次觉得好的地方,不妨多换换角度,换换光线,或许同一件家具,你会有不同的结论。



毋庸置疑,看家具的审美感觉是需要培养的,而且是要长期培养的。


在家具面前,感觉并不是一件相当靠谱的事情。我曾经见过对自己审美极度自信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对家具的审美,我只能说,对错各一半。


虽然说审美是一个需要艺术天分的事情,有这种天分的人只能说相对容易入门、看懂。但是你如果总是跟着感觉走的话,嗯……想想你兜里的钱吧。



所以我这里要郑重提出第二点——培养自己的艺术审美。


怎么培养呢?——书山有路勤为径!多看看王老的两本书,多看看家具图录,多逛逛博物馆,再不济,来这儿多听我喷一喷。


家具审美其实一种基础素养,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把“螭龙”读成“离龙”,把“壸门”念成“胡门”,对这样的人,我一般不看好他的家具审美水准,因为基础素养不够。


我们现在需要培养的家具审美,我觉得应该是贯通古今的,首先你得了解古人的审美,还要融通今人的审美,家具上为什么要做侧脚收分?为什么榫要做透榫?为什么赶脚枨高低不一?


买家具,也得稍懂点家具不是?



今天的最后,顺带聊点家具的收藏与投资的问题。


刚刚还说审美聊艺术呢,突然把话题拉回带投资赚钱,感觉画风一转,但是这个问题始终就家具收藏中回避不了的。


之前碰到过很多老先生,对家具是真喜欢,他们的买买买没有任何功利的想法,确实是单纯的以审美因素驱动的。


但是当谈到20年前20万买的黄花梨现在值100多万了,他们脸上的孩童般的笑容你是能感受到的。


老先生从来没有出手的想法,并不是通过收藏来让自己的财富增值,而是通过这种简单直接的价值体系的判断,我能感受到收藏者那种成就感,那是一种自己的审美水平、审美眼光被认可的幸福的笑容。


你的审美水平有多高,你的生活就有多美好。如果对着一把经典的明式椅子,你的眼里也只是一堆木头的话,你的其他生活也应该是无趣的。


茶,一饭,一段光阴。每一件传统家具都是有生命的,放在任何角落都可以决定这个地方的气韵。沉淀千年的东方生活美学,没有在时代的洪流中渐渐消退,却以简约空灵却不失内涵的设计,站稳历史的脚跟,时至今日,仍散发出永不落伍的魅力。

图片: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清家具之家”(ID:tieliw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