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市场规律,设计企业的发展之道(之二):区域市场探秘

寻找市场规律,设计企业的发展之道(之二):区域市场探秘

我国是一个大国,大国不仅在于区域大,更在于区域的差异大,所以,我们试图从区域和城市群的角度来探秘中国建设市场。

 1 
七大区域市场

按传统区域划分,市场可以划分为七大区域市场: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七大区域的经济、人口、人均GDP、投资量和设计行业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华东地区是我国省、区、市最多,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不仅拥有我国最大、最发达的城市上海,还有全国GDP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的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2019年,华东地区GDP总量38万亿,约占全国40%,人口数4亿,约占全国的30%,人均GDP高达9万元,比排名第二高的华南地区高1.3万元。无论是GDP总量、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总量还是增长态势,华东地区都独占鳌头,不可撼动。我国有1/3的设计企业集中在华东地区,企业数量的增长数量也是最快的,从2010年的4800多家增至2019年的8000家,从业人员228万人,占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0%。2019年华东地区设计行业营业收入2.5万亿,新签合同额也达到2.2万亿。

华北地区是我国北部最有活力的经济体,有首都北京市、四大直辖市之一的天津市。2019年,该地区1.8亿的常住人口创造了12万亿的GDP。近十年来,华北地区的人口增速一直疲软,在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也出现断崖式下跌,由于缺少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如今已从全国规模第二经济体的位置滑落至第四,被华南和华中地区后来居上。目前,区域内设计企业数量在3400家左右,从业人员60万。2019年设计行业规模跨入万亿门槛,营业收入和新签合同额均达到1.3万亿。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占据了全国设计行业市场的半壁江山。

华中地区有武汉、郑州两个国家中心城市,历史底蕴深厚,矿产资源丰富,水路交通便利,是中国工农业的心脏与交通枢纽。2019年,共有常住人口2.2亿,实现GDP14万亿,是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第二大的地区,尤其是其固定资产投资额,十年里增长了近4倍,是增长幅度最大的地区。区域内设计企业数量在3000家左右,从业人员44万。2019年华中地区设计行业营业收入和新签合同额分别为8500亿元、6000亿元,这一规模跟华南地区规模相当,但是华中地区的后劲更足,早期落后于华南地区,2017年起开始超过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拥有毗邻港澳和东南亚的地理优势,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成功实践者。过去十年里,华南地区的GDP一直与华中地区齐头并进,虽然固定资产投资数额不及华中地区那样强健,但人均产值明显高于华中。更引人注目的是其人口增速,自2013年以来一路稳步攀升,而其他地区多处于波动状态。区域内设计企业数量在2300家左右,从业人员63万。2019年,华南地区设计行业营业收入8300亿左右、新签合同额5800亿左右,总体与华中地区相当。

西南地区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区域,也是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腹地。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二十年里,它的发展高歌猛进。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GDP高速增长,地区GDP总量在全国占比也从2010年的8.5%增长到2019年的11.3%;虽然GDP不及华北、华南和华中地区,但固定资产投资量已超过华北地区,位列全国第三;加上每年0.5%稳定人口增速,可以预见,西南经济的发展有足够的动力持续下去。区域内设计企业数量在2800家左右,从业人员34万。2019年,西南地区设计行业营业收入和新签合同额分别为4000亿元、4200亿元。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海拔较高,气候干旱,覆盖着广袤的沙漠与戈壁滩,并不是人类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但却带来了丰富的特色农业、特色矿产与旅游资源。西北地区的地理面积最大,占全国的45%,但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这里的人口数量和经济体量很小。2019年,该地区1亿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6%的GDP产值(5.5万亿),过去十年,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落后水平,虽然没有明显的人口流出。区域内设计企业数量仅1800多家;从业人员21万,仅占全国的4.5%。2019年西北地区设计行业营业收入和新签合同额均未突破3000亿元。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最北部,依靠资源丰富的苏联边境和日本遗留下的先进工业模式,曾有庞大的经济优势。建国初期,拥有全国15%、约1.2亿的人口,但人口持续流失,自2014年以来,已经连续五年出现负增长,如今1亿左右的人口数仅占全国的7%。东北地区的经济也随之进入寒冬,近五年,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还是GDP总量连续跌入“滑铁卢”,2019年,东北三省实现GDP5万亿,甚至低于2015年的5.8万亿。设计企业数量仅1700余家,从业人员12万,是七大区域中最少的,仅占全国的3%。2019年东北地区设计行业营业收入和新签合同额均未突破1000亿元。

图1  2015-2019年七大区域设计行业营业收入占比变化情况

总体而言,华东地区设计行业的发展水平最高,在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等多方面都处于领先位置,华北地区紧随其后。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发展相对平稳,而西北和东北地区比较落后。行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人口和固定投资的情况都密不可分。无论是GDP、固定资产投资额还是人口基数,华东地区都占据明显的优势,不仅设计行业,其他行业的发展也水涨船高,而西北和东北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各行各业尤其是设计这类重知识、重技术行业的发展。

 2 
十九大城市群市场

按“十三五”规划,国内十九大城市群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相比七大区域,19大城市群之间的差异与特色更为鲜明。19个城市群覆盖了全国257座城市、7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88%的GDP产值,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19个城市群的常住人口、总人口占比、GDP、GDP贡献率、人均GDP、城镇化率等关键数据对比,按区域成熟度、区域发展潜力两个指标,评估19个城市群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现状,可以大致分为明星、成熟、潜力、低迷四类市场(图2)。

图2  19个城市群发展评估

设计企业的分布、业务的拓展都是紧密围绕城市群的,行业市场的集中度很高,80%的市场集中在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和珠三角城市群,尤其是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2019年两个区域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8万亿、1.3万亿,聚集了全国超过30%的企业和40%的从业人员,大型设计企业更是集中分布在大型城市群,目前全国81家综甲企业中,有55%左右分布在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

 3 

粤港澳大湾区新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占地5.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65万,2019年实现GDP约11.6万亿,与我国两大先锋城市群长三角和京津翼城市群相比,粤港澳的面积仅有它们的1/4,但人均GDP与地均GDP产值却名列前茅。粤港澳大湾区的崛起绝非偶然,实属必然,因为九个成员城市,各具特色、产业分工明确、城市功能多样而互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口持续增加、区域一体化发展和产业一体化升级,粤港澳大湾区将给设计企业带来无限可能。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工程建设市场将保持长期增长。从人口预测来看,2019年该地区常住人口约7300万,预计到2030年,常住人口将达9300万,净增近三分之一。庞大的人口增长预示着将会产生庞大的工程建设市场需求。

人口的快速增长将带来大量的建筑设计市场的需求,城市群建设阶段对建筑设计的需求有两大特点:第一是需求多样性,包括新建房屋建筑(如商品房、保障房、长租房),存量市场更新(如城市更新、现有建筑改造),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一体化发展平台、企业总部建设等。第二是技术创新将为建筑设计市场带来新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高新科技的摇篮,该地区的设计企业也将成为BIM技术、装配式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绿色节能建筑、智慧城市建造等的探索开拓者。

城市群发展过程中,也会带来大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需求,这一方面来自人口的增量,另一方面来自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将会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内容。大湾区近年来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给土木类设计企业带来发展机遇。

制造工业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大湾区的工业制造业种类丰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化工石化、冶金建材产业和汽车制造尤为强劲,更有佛山、东莞等典型的以电子制造为主导的“工业城市”,这些都是我们设计行业专业工程设计领域的业务来源。大湾区未来工业工程将会有两个新的特点:产业重新布局带来的建设需求、工业升级带来的高端工业工程建设需求。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走在国内城市群的前列,从行业前沿来看,会呈现出三大领先性的特点,即:新领域建设、新技术应用、新模式尝试。新领域方面,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和城市发展的成熟,新型城镇化的新需求也会集中出现,如生态治理投入加大,城市更新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大数据、通讯、物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领域建设,片区开发、TOD投资等产城融合建设,等等。此外,由于城市定位和经济、产业布局的调整,对房屋建筑、工业工程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都有新增需求。新技术应用方面,BIM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绿色环保技术等,会在各个工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新模式方面,符合市场化方向、符合工程建设特点、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新模式都会被尝试,包括新的融资模式、建设模式、运营管理模式、特许经营模式等。这三大领先性特点,既是市场机遇,也是设计企业获取未来竞争优势的契机。

审核付寒梅、蔡敏

排版编辑丨郑思琪

本文作者李福和 等,来自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文章所列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攀成德立场。

本文首发于勘察设计前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点击关注我们,随时了解行业动态。





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勘察设计前沿”(ID:psd-02)。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