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东门街道位于黄浦区东部,东临黄浦江,南接复兴东路,西邻豫园城隍庙,北靠新开河外滩。因老城厢环城10扇门之一的“小东门”而得名。清乾隆、嘉庆年间,十六铺沿江桅樯林立,店铺栉比,万商云集,洋行街、咸瓜街成为上海南北货集中之地和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小东门附近戏院、娱乐场所较多,有上海最早的营业性戏院三雅园以及丹桂园、福安公司等。
小东门街道--图片来源于网络
宝带门
官至太常卿的词人、书法家陆深(陆文裕)的夫人梅氏,深明大义,不仅捐田五百亩,捐银两千两,还拆屋数千间,助筑小东门,故小东门又名“夫人门”。
宝带,寓意“带必有佩玉”(《礼记·王藻》)
宝带门--图片来源于网络
《迎神入庙》
上海虹口新建成天后宫。
5月24日,由小东门行宫迎法像到那里。
途径英法租界,观者如潮,万人空巷。
巡捕房的负责人率领中西捕快积极维持秩序。
迎送的队伍浩浩荡荡。
仪仗队中,除了清道、鸣锣、衔牌、执事外,
一顶大万民伞,迎风飘扬。
《迎神入庙》--图片来源于网络
方浜
明万历《上海县志》载:“方浜在肇嘉浜北,由小东门(当时名宝带门)水关(专为方浜入城而设)通黄浦江因城隍庙、广福寺以西筑城而断塞。清嘉庆《上海县志》称,方浜在肇嘉浜北,浦水由学士桥闸下入宝带门水关,城内经益庆桥、长生桥等。方浜历史上曾是县治漕运抵郡航道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地处繁华闹市,有碍交通,且旋疏旋淤,浚治困难,遂于民国3年填浜筑马路,今为方浜东路和方浜中路。路成诸桥俱废。
排队打疫苗--拍摄来自斋卤味
人去楼空--拍摄来自斋卤味
大德酱园--拍摄来自斋卤味
方浜中路(东段)的故事,
请阅读黄之庆老师的博客: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707/18/11742065_985560184.shtml
中华路
围绕旧城厢的环形马路的南半部,北与人民路相连,全长3008公尺,路基原是城濠,城濠初宽旧制六丈,筑路时仅为旧制三丈左右。城濠原为护城河,起着防卫城厢的作用,同时沟通城内外河浜,有利于当时的交通。辛亥革命前后为了发展商业,便利交通,拆城填河,兴筑环城马路,1914年冬工程完毕,定名为中华路。
中华路--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华路5号
裘天宝银楼,钢筋混凝土结构,折中主义风格,山墙颇有特色,顶层和底层均有拉通的线脚,汇集到山墙后面,由平缓的弧拱收头,山墙中部的开窗同样使用弧拱装饰。
中华路5号--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华路15号
原浙江兴业银行南市支行,民国36年翻建成四层钢砼结构,建筑面积781平方米,内部按银行标准设计,现是中国工商银行南市支行小东门分理处。
中华路15号--拍摄来自斋卤味
中华路55号
由糖业南北货业领袖裘养志、凌励成发起建造。1924年建,古典主义风格,砖混结构。主立面构图严整,纵横三段式划分明确,顶部中央塔楼具有巴洛克特征,局部为加建。1932年改为上海市糖业南北货同业联合市场。
上海市糖业南北货同业联合市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抗战时期,联市联谊会是上海地下党的重要活动场所。1942年在此创办了“联市补习夜校”、“联市流通图书馆”等。
中华路55号--拍摄来自斋卤味
康家弄
我们通过[沪南地籍册]找到康家弄2-20、23,2-21分别住着康庆春和康庆琦。
康庆琦--图片来源于网络
背后应该就是康氏兄弟的住宅--拍摄来自斋卤味 2021.4
康家弄--拍摄来自周飞华
康家弄口修皮鞋的爷叔--拍摄来自斋卤味 2020.7
结束--拍摄来自斋卤味 2021.4
东街
北起康家弄,南至复兴东路,长417米。
9号,曾经有老虎灶--图片来源于网络
脚踏车停好,没地方喝茶--拍摄来自斋卤味
上海工部局火政处(Shanghai Fire Brigade)--拍摄来自斋卤味
东街29号界碑--拍摄来自王安宇
红衣服的地方曾是茶馆公所--拍摄来自斋卤味
东街,2004--拍摄来自周飞华
四牌楼路,留耕堂--拍摄来自王安宇
大陆家宅
陆家宅路,东起康家桥,西至四牌楼路。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上海有位读书人叫陆深,字渊,自幼聪明过人,以应天府乡试第一名的资格考中举人,后又以会试二甲第一名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又经会试,成为“改庶吉士”并授翰林院编修。
大陆家宅--图片来源于网络
陆深成为当时上海人在朝中任职最高的人物之一。他在南京任职期间,在上海城外东门处建了一座住宅,名为“邻黉阁”,在长生桥南,陆深宅,今其地称陆家宅。上海人称其为陆家宅,陆家宅路即由陆深住宅而得名。浦东陆家嘴也因有陆深所建的住宅——“后乐园”而得其地名。陆宅后来也作为冰鲜鱼行业,代表人杜月笙、方椒伯、方国梁。陆家宅路64号曾为瓷业,代表人张伟民、徐汉章。
陆宅--拍摄来自斋卤味
陆家宅路106号界碑--拍摄来自斋卤味
在陆家宅路叫你过来--拍摄来自斋卤味
聚奎街 魁星阁
聚奎街因清代魁星阁而得名,魁星阁即文星阁,即上海文庙。“奎”乃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奎星也称为魁星,就是民间传统的文曲星。文庙是读书人祭祀孔子之庙,所以大多数文庙里都建有“魁星阁”或“聚奎阁”。
聚奎街--拍摄来自斋卤味
1853年9月7日清晨,上海小刀会利用祭孔日举行起义,一举占据上海城。他们利用文庙魁星阁观察围城清军动静。待小刀会撤出上海城时,清军入城烧杀,将文庙毁损。
魁星阁--图片来源于网络
战后决定重建文庙时两次祝融光顾,当地士绅以太平军曾居此,天火不详,无可收拾为由,请巡道赵德撤军核准,将文庙迁移于西门处重建,即今日文庙路215号的文庙。
西门处文庙--图片来源于网络
敬业书院
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学校,初名申江书院,在明代潘恩世春堂旧址,原为外国人寓所,后为天主堂。1748年,王侹在其任上海知县时,与苏松太巡道翁藻将充公的天主教教产建立“申江书院”,1770年杨魁等重修,并改称为“敬业书院”。1861年老天主堂地产归还法国天主教会,在旧文庙原址,拆除了部分建筑,建敬业书院新校舍,故书院迁至聚奎街旧学堂,今该处的聚奎街小学即为昔日敬业书院(后改成敬业中学)旧址一部分。由于敬业书院是当时上海县的最高学府,同治十年(1871年)还在这里设立考棚,每年春秋各举行考试一次,以后上海县出的秀才都在这里通过考试。1997年迁至蓬莱路345号新校舍(文庙路200号北大门)。
取典《礼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昔日敬业书院旧址--拍摄来自斋卤味
吉勇烈祠
吉尔杭阿,清满洲镶黄旗人,“丁祭”日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他率兵20000赶赴上海,但租界对此保持武装中立的态度,他的部队只能驻扎在租界外的西面,就是今天西藏中路以西的地方,指挥部设在大王庙。后率军赶赴镇江镇压太平军,兵败自尽。于是特准在上海建一个吉公祠,地点就在新闸大王庙,后毁于太平军东进,1869年上海道又在老学宫敬业书院移建。
吉公祠--图片来自[图画日报]
总节孝坊
烈女,就是未婚的女子遭强暴受辱而为表示贞节而自杀。如未被强奸而为表示守节而自杀者称之“贞女”,被旌表后可以入节孝祠,同时,政府给银三十两,准许自建烈女坊、贞女坊。烈妇,凡丈夫死后殉节,或因遭强暴受辱而以死殉节者,名单可以进入节孝祠,政府也奖励三十两,准许自建牌坊,这种坊就称之烈妇坊。
总节孝坊--图片来自[图画日报]
小东门景点--图片来源于网络
东刘家弄
刘钝有个儿子叫刘屿,字钟美,是天顺三年(1459年)举人,后来做了福建建宁知府,任期内颇有政绩。后来他认为在外做官不如回家陪伴家人,就辞官回上海了。“昼锦坊”和“应奎坊”均是刘屿建造的。
东刘家弄,2012--拍摄来自周飞华
西姚家街
根据1933年的[沪南地籍册]显示,在今西姚家弄东街的转角处有一座天主堂。更多信息未知,有知道的网友可文末留言补充!在对面有一座叫圣莲的大楼,会不会和曾经的天主堂有关呢?
地籍册上的信息--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姚家弄东街转角公房,曾经天主堂的位置--拍摄来自斋卤味
圣莲大楼--拍摄来自斋卤味
在南市找到卢湾--拍摄来自斋卤味
朱家祠堂
朱家祠堂由绅士、朱氏族长朱之淇(生于1693年)及族人集资“多购隙地建祠堂”创建于1771年。1916年由朱节香先生在朱家祠堂里创办的私立思敬小学。1952年由邑庙区教育局批准,学校由私立改公办,并改名“西姚家弄小学”。2010年9月董家渡路第二小学迁入。
原朱家祠堂,现董家渡路二小--拍摄来自斋卤味
英国领事馆曾在老城厢
英国领事馆现在租定西姚家弄(Se Yaou Kea Street)。该房南北四栋,上下共52个房间,屋后有可用的水井,位置非常合适,每年租金400元。
具体在西姚家弄哪,待考--图片来源于网络
曲尺湾
清道光元年(1821年)时,有开设在曲尺湾(今四牌楼路南端)的徐照源茶食店,也有开设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王大隆刀剪店(今四牌楼路处),后在城隍庙开设分店,延续至今。裘皮店批发零售粗细皮货,定制裘皮服装,夏季兼营草席。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曲尺湾建裘业公所(可爱堂),代表人蒋志刚、毛逢知,猜测附近的可爱里可能会和此有关。
王大隆刀剪店--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大隆刀剪--拍摄来自群友
东姚家街
1910年(宣统2年)辟。以中书舍人姚秩之族居于此,故名。2号曾是旱烟业公会,代表人王颂芳。也有于民国3年组建的简薄业公所。
东姚家弄,2012--拍摄来自周飞华
沈公祠
姚家弄,沈公祠--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方伯坊为沈恩立
孙家弄
在中华路孙家弄口,有个由活猪批发业主组建于光绪年间的鲜猪业敦仁堂,代表人是忻文尧、顾葆相。和居民核实,确有此事,这里的商铺在后来也一直是卖猪肉的。孙家弄12号为鲜货行,代表人为张季堂。也有茶馆业主组建于同治年间的先春公所。
鲜猪业敦仁堂--拍摄来自斋卤味
在鲜猪业敦仁堂西面发现“伦序堂”的界碑,属于孙家街8-17。但根据地籍册显示,李伦序堂在东姚家街和孙家街区域内的7-6地块。7-5为陈慎余堂,此地曾有慎余里。
伦序堂--拍摄来自斋卤味
陈慎余堂,李伦序堂--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经的慎余里--拍摄来自斋卤味
省园
省园是老城厢的私人园林之一,位于大东门内北城根。据传,明何良俊曾于嘉靖、万历年间在此地建清森阁,何是著名的文学家、美术家和藏书家,与其弟良傅并有才名。清森阁是何氏兄弟的藏书楼。明末清初阁归王某,其后人改阁为家祠。清道光年间,王氏后人文瑞、文原兄弟于祠西侧建省园,但里人仍习称为王氏祠堂。
王氏家祠--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培孙祖上在乾嘉年间靠沙船业起家,成为上海沙船业四大巨商之一。到了光绪年间,其叔父王柳生到北京,看见清政府政纲紊乱,官场腐败,遂决心办学救国,与族人商议开办一所“中西学堂”。1895年,他在塾师王引才的帮助下,在松江县城秀野桥畔的民居内创设一所书塾,聘请教员,招收学生,教授英文、算学、历史、地理等现代课程。但当时的松江风气未开,前来入学的不足20人。于是,王柳生于翌年将书塾从松江迁至上海大东门内王氏祠堂省园(今中华路257弄3号),正式取名“育材书塾”。
王柳生--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培孙,清同治十年八月二十六(1871年10月10日-1953年11月17日)出生于南翔。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秀才。光绪二十三年春,考入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师范院读书。光绪二十六年秋,接办叔父王维泰创设于大东门内王氏宗祠省园的育材书塾(后改称育材学堂,南洋中学堂、南洋中学),任堂长、校长,提倡新学。
王培孙--图片来源于网络
省园内建有亭台楼阁、池沼假山,布局小巧玲珑。王柳生添建了两层七楹的洋楼,作为教室。育材书塾设正馆与备馆(相当于小学),开设国文、英文、算学、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聘请马君武、薛仙舟、陈景韩等名师任教;学生有顾维钧、朱少屏、秦汾等50余人。
育才书塾--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当时能够学到“西学”的校馆不多,育材书塾校友、著名外交家顾维钧作为民间第一所私人办的“西学”学校,自然大受欢迎,四方来者不绝,讲舍为塞。我国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在《顾维钧回忆录》中写道:“这所学校是一位留日学生王先生按新法办的家馆,课程包括中文、历史、书法、作文、算术、地理、英文和体育。家馆的规模相当大,约有100多名学生,年纪大小都和我相仿。这所家馆和英华书院明显不同,它不设《圣经》这门必修课,不强制参加宗教仪式,而突出的是强调学中文。”
春季运动会--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刀会起义时,园内部分石刻受损。根据地籍册上显示,在1933年王家祠堂的主人为王奉思。日军侵占上海后,王氏后人将部分石刻出售,残存石刻保存于文庙。
王奉思堂--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王家祠堂”--拍摄来自斋卤味
彩衣街
清乾隆末年(1795年),成衣铺以苏广为名,取“苏州手艺巧,广州式样新”之意。销售服装的衣庄称新衣业,集中在东街、彩衣街(今复兴东路)一带。主要衣庄有立大、协泰、福泰、陈大亨等,经销服装主要为刺绣织品。彩衣街新巷4号为青兰布业公所。
彩衣街--图片来源于网络
彩衣街没有了,彩色的被子到还有--拍摄来自斋卤味
《意欲何为》
上海大东门内彩衣街上,日期来了一个秃子。
他手提一只装满青草的布袋,
走走停停来到厚生典当行门前。
坐在石上,拿出袋中草就狼吞虎咽起来,
不一会草吃光了。
围观的人非常多,有人就问他为什么吃草?
秃子贼亮的眼睛看了看,并不理会,
起身慢慢向东走去,不知意欲何为?
《意欲何为》--图片来源于网络
朝宗门(大东门)
在中华路复兴东路北面,方向正东。寓意“”(《书·禹贡》)江汉指长江和汉水;朝宗指诸侯朝见天子,借喻百川入海,指江河奔流入海。也比喻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昔日朝宗门--拍摄来自斋卤味
斋卤味、蔡老板、王老师、周老师、[图画日报]
书籍参考:
[老城厢-上海城市之根]、[沪南区地籍册]
[老上海地标建筑(薛理勇)]、[高参88博客]、[思敬园(周新民)]
文字整理:
斋卤味
-END-
往期老城厢文章回顾:
添加微信号和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左侧二维码添加我的微信号
右侧二维码关注三月的斋卤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月的斋卤味”作者:Cynthia Shen(ID:gh_83c525ddc63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