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丨从大木尺度现象看柳林香严寺毗卢殿建造年代之复杂性

学术丨从大木尺度现象看柳林香严寺毗卢殿建造年代之复杂性


毗卢殿是山西柳林香严寺中的重要建筑,构架简明,却又在细节设计上存在独特和矛盾之处。本文基于三维激光扫描和手工补测,对毗卢殿的建筑平面、架道、材分°设计等大木尺度设计进行了解读和还原,发现毗卢殿的设计中采用了310 毫米和318~319毫米两种不同长度的营造尺。两把营造尺反映出其建造年代的复杂性,毗卢殿始建于元代,明清时期经历修缮,但其斗栱仍然保留了元构的尺度和造型特征。


从大木尺度现象看柳林香严寺

毗卢殿建造年代之复杂性

赵萨日娜 赵寿堂 李大卫

图1  柳林香严寺主院落总平面图示意图


香严寺,位于吕梁市柳林县城中,建于山坡之上,俯瞰三川河,是县境内的著名寺院。寺院现存格局完整,中轴线上建有天王殿(山门)、大雄宝殿、毗卢殿,其两侧建有伽蓝殿、地藏十王殿等配殿,围合出两进院落(图1);主院落西侧有跨院,建藏经殿、崇宁殿、七佛殿。

毗卢殿概况及研究现状

毗卢殿作为香严寺中轴线最北端的建筑,坐落于高台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架椽,单檐歇山顶,殿内中后部供奉佛像三尊。建筑前檐五间的开间尺寸接近,其中中部三间辟为前廊;而在殿内,中部三间的面阔尺寸均向外拓宽,柱网相对于前檐有所偏移,殿内仅设后金柱两根,空间开阔。这一移柱、减柱做法或许是基于对设像的考虑,但以往所见移柱造建筑大多仅移内柱,毗卢殿则同时移动了檐柱与内柱,建筑前后部分形成两套完全不同的柱网轴线。毗卢殿的梁架采用了简明的四椽栿前后劄牵的形式,各缝梁架均与建筑后半部的轴线对位,与前檐的结构构件存在错位关系(图2)。


图2  毗卢殿室内

毗卢殿用五铺作外檐斗栱共30朵,四铺作内檐斗栱共8朵。除后檐稍间外,外檐每间均设补间铺作一朵,且在山面上,梁栿构件均由补间铺作承托,柱头铺作反而不起结构作用。部分外檐斗栱用真昂,昂尾上彻下平槫,此处有两点细节颇值得注意:一是毗卢殿的下平槫处采用两槫并置的形式,即内檐斗栱的泥道分位和外跳分位上各有一根槫,昂尾所彻为外跳下平槫,且昂尾在到达泥道下平槫分位前即被截断;二是昂尾上目前虽安置蜀柱,但其保留的凹槽痕迹的侧边呈弧线形,原应与斗䫜相咬合,蜀柱也许并非最初营建时的设计,同时昂尾末端多有被砍断的痕迹(图3)。


图3  毗卢殿前檐斗栱里跳(昂尾有凹槽痕迹)

针对柳林香严寺的研究以《柳林香严寺:研究与修缮报告》和《山西柳林香严寺保护与修缮初探》最为全面深入。前者提供了香严寺多座单体建筑的现状描述、详细实测记录及修缮设计和施工方案,但对毗卢殿只从建筑形制角度进行了简要描述;后者以个别建筑为例提出保护建议,并未对毗卢殿进行单独介绍。目前针对毗卢殿建筑单体的研究仍是空白,公开资料中更未见任何毗卢殿的建筑实测数据。

鉴于毗卢殿在大木结构上存在独特和反常之处,笔者对其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和手工补测,试图以此为基础,讨论香严寺毗卢殿大木尺寸的设计特点及其营缮历史。

实测情况说明及数据汇总

本文分析所采用的实测数据主要来源于2019年10月三维激光扫描所得的点云文件,本次扫描共设16站(图4),采集数据包括开间尺寸、斗栱出跳、构件截面、下昂斜度等内容。另外在现场对个别栱、昂等构件的材厚进行了手工测量,可作为点云数据的辅证或补充。


图4  香严寺毗卢殿三维激光扫描测站分布示意


根据测量对象本身特点,笔者将实测数据分为间架尺寸、斗栱构件、大木比例三类,下面就实测过程及统计结果进行说明。

2.1

间架尺寸

从三维激光扫描点云中提取的平面尺寸,主要包括柱头开间尺寸、斗栱间距及架道平长。

2.1.1 开间尺寸


理想状态下,开间值的测定对象为各柱头之间的轴线距离,但因柱头间距难以直接准确测定,故以柱头铺作一跳华栱的边到边距离代替(实测值表)。


图5  毗卢殿平面尺寸分布规律示意

实测数据反映出毗卢殿柱网设计的基本规律:建筑沿南北向轴线对称布局,同时两山面沿东西向轴线对称;前檐的檐柱和金柱二列在面阔方向上各间尺寸相同;后檐两次间与山面当心间尺寸相同,后檐两稍间面阔与前廊进深尺寸相同(图5)。将设计尺寸相同的各间的数据合并计算统计,得到前檐各间开间间广为3827.9毫米,后檐当心间面阔为5742.4毫米,后檐两次间及山面当心间间广为4148.7毫米,山面两次间间广为4454.5毫米,后檐两稍间面阔及前廊进深为2559毫米。

2.1.2 斗栱间距


毗卢殿所用外檐斗栱共30朵,均为五铺作计心造,其中转角铺作4朵,柱头铺作12朵,补间铺作14朵,除后檐两稍间不设补间铺作外,其余各间均设一朵补间铺作。经测量,前后檐补间铺作均对其所在开间取中,山面当心间补间铺作亦取中,仅次间补间铺作未居中布置实测表略)。经算术平均统计后,得到山面次间补间铺作到转角铺作的间距为2537.2毫米,到柱头铺作的间距为1917.8毫米。

2.1.3 架道平长

毗卢殿为歇山顶的六架椽屋,各缝架道均为四椽栿前后劄牵的形式。理想状态下,架道水平长度应测量槫条轴线的间距,但由于槫条形状不规则,且建筑结构变形明显,多处槫条有外翻现象,故采用内外檐斗栱及襻间斗栱的泥道栱外皮间距代替。自南向北分别以架道1至架道6代指前檐柱心至前金柱心、前金柱心至上平槫、上平槫至脊槫、脊槫至上平槫、上平槫至后金柱心、后金柱心至后檐柱心几段距离(图6,实测表略)。


图6  毗卢殿梁架剖面示意图

根据前后檐对称关系合并计算后,得到金柱心至上平槫距离为1947.5毫米,上平槫至脊槫距离为2062.8毫米。值得注意的是,檐柱心至金柱心、金柱心至上平槫两距离相加,所得结果接近山面两次间的开间尺寸,而前后两处上平槫之间的距离与山面当心间开间尺寸基本相同,说明架道设计与平面柱网设计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2.1.4 斗栱出跳值

从三维激光扫描点云中分别提取斗栱内外两侧的出跳值,因无法确定构件中线的准确位置,以泥道栱至瓜子栱、瓜子栱至令栱的外皮的距离代替实测表略

外檐斗栱内外均出两跳,头跳出跳值明显大于第二跳。其内外两侧的头跳平均值极为接近,对二者取平均可得外檐斗栱头跳出跳值为380.4毫米;内外侧的第二跳出跳值相差较大,将所有测值合并整理,计算所得均值为318.2毫米;直接量取的总出跳值为698.2毫米,与计算所得两出跳值之和仅有微小偏差。

内檐斗栱出跳值样本量较少,均值为312毫米,与外檐斗栱第二跳的出跳值有可能采用同一设计尺寸。

2.2

斗栱构件

毗卢殿外檐斗栱因所在位置不同,在形制上有所差别(图7):单杪单下昂用真昂的斗栱共有12朵,均为补间铺作,分别位于前檐各间、后檐当心间及次间、山面当心间及南次间。单杪单下昂用假昂的斗栱共有6朵,为前檐转角铺作及柱头铺作。其余12朵为双杪五铺作,分别为后檐转角铺作、山面及后檐柱头铺作、山面北次间补间铺作。此外,部分斗栱采用了抹斜的栱只:前檐柱头及补间铺作、东山面当心间补间铺作、西山面当心间及南次间补间铺作的外跳均使用了抹斜的瓜栱和慢栱,其中前檐各斗栱还使用了抹斜的令栱。



图7   毗卢殿外檐斗栱
(上:前檐柱头与补间铺作;下:东山面斗栱)


殿中另有内檐斗栱8朵,四角的四朵斗栱坐落于角梁后尾上,中心的四朵斗栱坐落于金柱上方的普拍枋上,后檐两斗栱位于后金柱柱头上方,前檐两斗栱则与后檐斗栱对位,并未落于前金柱柱头上,从而保证了各缝梁架结构自身的稳定。

2.2.1 材截面设计

斗栱设计中普遍运用材分°制,通过模数设计来精准、简洁地控制下昂斜度、斗栱出跳等尺寸及比例。对斗栱材分°值和昂制的研究,是解读斗栱几何设计规律的关键,也有助于揭示建筑设计意图。对毗卢殿斗栱点云逐一进行测量,并以手工测量数据为补充,得到材厚、单材广、足材广的实测数据表略

外檐斗栱中,平行建筑方向构件的材厚值略大于出跳方向的构件,但并未反映出明显的设计值差异,可视为采用同一设计尺寸,材厚总均值为119.9毫米。内檐斗栱样本量较少,经过简单的算术平均计算后得出材厚为121毫米。内外檐斗栱材厚设计应相同。

经测量计算,外檐斗栱单材广平均值为185.7毫米,足材广为263.2毫米。内檐斗栱华栱处单材广平均值为185.8毫米,足材广为263.2毫米,与外檐数据基本一致。

由计算结果可知,斗栱材截面设计中包含明确的比例关系,足材广与单材广的比例略大于7∶5,单材广与材厚的比例接近于3∶2,说明斗栱设计中很有可能运用了材分°制。

2.2.2 栌斗与栱长

采用材分°制进行设计的斗栱,其构件可能同样以分°值为基本模数,故量取构件尺寸以便与分°值进行校核。本次测量对象包括外檐斗栱栌斗看面宽度及各栱只的长度。

栌斗看面宽度的测量仅针对栌斗平行于殿身方向的顶面宽度,对转角处栌斗仅测量面阔方向的宽度,因其进深方向为木材截纹方向,干缩变化大,故不作参考。实测结果除1个特异值外,分布集中,其均值为372.8毫米

由于测量条件及三维激光扫描范围的限制,无法直接测得一跳华栱的完整栱长,故对内外跳长度分别测量。泥道栱和泥道慢栱则直接从点云中测量完整栱长。内外两侧的栱只长度未反映出明显的设计差异,将里跳、外跳测值合并计算后,得到一跳华栱自泥道至外缘的平均长度为408.8毫米, 则可折算出一跳华栱的栱长为2×408.8+119.9=937.5(毫米);泥道栱与泥道慢栱的栱长均值分别为794.4毫米和1201.7毫米

瓜栱、慢栱、令栱中都有部分栱只两侧做抹斜处理,对两类栱只的长度分别统计。未抹斜的栱只在里外跳上未体现出明显的设计差异,将所有测值合并计算后,得到栱只长度均值为瓜栱789.7毫米、慢栱1199.7毫米、令栱888.9毫米。瓜栱长度与泥道栱接近,慢栱长度与泥道慢栱基本一致,应采用了相同的设计尺寸。

抹斜的栱只仅见于前檐及山面, 前檐斗栱外跳瓜栱、慢栱、令栱均抹斜,山面则仅在瓜栱、慢栱处用抹斜做法。通过对实测值进行均值计算,得到各类栱只内外缘的长度及抹斜处理的水平长度。三种斗栱的抹斜长度数值接近,将测值合并计算后得到均值为171.8毫米

2.2.3 下昂相关测值

对于使用了真昂的斗栱,下昂设计解读是大木尺度分析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下昂作为斜向构件,与其余正交构件有着复杂的交接关系,同时其斜度设计往往对建筑屋面的坡度设计具有直接影响。


图8  毗卢殿前檐补间铺作示意图 

一般来讲,下昂斜度设计可以直接体现于华头子形状上,在斗栱侧立面上,泥道、下昂和华头子形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下昂抬高高度与华头子平长分别为两条直角边,二者的比例关系直接控制了下昂斜度。在实际测量中,将华头子与泥道的交点定为A,下昂下皮与泥道的交点定为B,华头子底边延长线与下昂交点定为C,AB/AC 的比值即为下昂斜度。同时,下昂斜度也会在耍头处有所体现,用下昂上皮与泥道的交点(X)、下昂上皮与耍头下皮的交点(Y)、两点引出正交线的交点(Z)所构成的耍头三角形的斜度测量值辅助校验(图8)。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华头子三角形和耍头三角形是为了计算下昂斜度而人为选定的,匠人在实际建造中是否将其作为设计约束尚待商榷(表18)。


表18  下昂尺寸统计及校验 (单位:毫米)

下昂设计相关测值共计12组,数据有限,仅剔除明显偏差数值后进行简单的算术平均运算,计算结果为昂真高约185.7毫米,与前文算得的单材高近似,昂斜高204.5毫米,约为真高的1.1倍。华头子三角形与耍头三角形的斜度接近,下昂斜度约为四五举。

2.3

大木比例

除平面布局、斗栱设计之外,毗卢殿整体的立面比例似乎也曾精心设计,但因采集到的数据样本量过少,本文仅对大木比例相关测值进行简单的算术平均运算(19)。室内部分,因三维激光扫描点云中的山面构架遮挡严重,仅测量前后檐的部分立面数据。整理后的数据中,前檐檐柱普拍枋标高略高于后檐,同时北侧架道总举高较南侧偏高,南北两侧的偏差应为结构变形所导致。


表19  立面控制尺寸整理 (单位:毫米)

统计结果中有一个数据值得注意,前檐檐柱普拍枋上皮标高的平均值为3819毫米,此前平面数据整理中已知前檐五间的开间均为3827.9毫米,二者极为接近,应是采用了相同的设计尺寸,前檐五间在立面上均呈现为正方形。

营造尺及主要设计值复原

3.1

由间架尺寸出发的营造尺推算

将前文统计所得的间架尺寸进一步整理,以300~320毫米长的营造尺校验。由校验结果可见,当每尺取306毫米、310毫米或318~319毫米时,柱头平面可以取得较规整的设计值。

表20  毗卢殿开间尺寸校验

表21  毗卢殿架道平长尺寸校验

表22  毗卢殿山面斗栱间距实测值及尺寸校验

毗卢殿大木构架的设计中,金柱分位上置内檐斗栱,斗栱承托下平槫,同时,山面南次间补间铺作承托的丁栿后尾插入金柱柱身中。因此,存在前廊进深(表20中d值)、檐部架道平长(表21中架道1/6/山面)、山面次间补间铺作到转角铺作的距离(表22),三项数据设计值相同的设计规律。对斗栱间距和架道平长进行校核时发现,当每尺取306毫米或310毫米时,三项数据取相同设计值时的吻合度不甚理想:每尺取306毫米时架道设计中出现了如6.1尺的奇零设计值,且后檐当心间18.7尺已不符合常规设计,故排除采用该尺长的可能性;每尺取310毫米时虽出现大量0.25尺长的尾数,但考虑到现存案例中这一现象存在较为广泛,暂且保留这一尺长的可能性。而当每尺取318~319毫米时,三项数据均可取同,架道平长的设计值也可与斗栱间距对应,其吻合度明显更优。也就是说,仅就平面和架道尺寸而言,毗卢殿更有可能采用了每尺长度318~319毫米的营造尺。

按此营造尺折算,毗卢殿前檐各间开间尺寸为12尺,后半部当心间18尺、次间13尺、稍间8尺;山面当心间13尺、次间14尺,廊深8尺。架道平长若按柱心计,自檐步至脊步依次为8尺、6尺、6.5尺,山面架道8尺;若将檐步、金步架道平长的分界位置调整至外跳下平槫处,则檐步与金步的架道平长均为7尺。

3.2

由斗栱尺寸出发的营造尺推算

1.材分°设定

斗栱设计中不仅可能受到营造尺的影响,更有可能受到材分°制的约束。前文已述及斗栱材截面中,足材广∶单材广略大于7∶5、单材广∶材厚约为3∶2,即基本满足材厚为10分°、单材广为15分°的设计规律,足材广则略大于21 分°。

用平面尺寸校验中筛选出的两种营造尺长分别校验斗栱材截面尺寸。当每尺取310毫米时,材厚约3.9寸,单材广为6寸,足材广约8.5寸,每分°约合0.4寸;当每尺取318~319毫米时,材厚约3.8寸,单材广约5.8寸,足材广约8.3寸,每分°约合0.38寸。从分°值和材截面尺度的简洁性来看,以310毫米作为营造尺长更为合理。

此外,通过手工测量可知,前檐普拍枋厚度约为185毫米,栌斗平+欹高度约为135毫米,橑风槫下替木高度约为130毫米,则铺作总高约为1239毫米。以前述两种营造尺长分别校核,当每尺取310毫米时,铺作总高约为4尺;当每尺取318~319毫米时,铺作总高约为3.9尺。从整体立面设计简洁性的角度考虑,亦是将斗栱处所用营造尺定为310毫米更为合适。

由此将分°值校正为尺长为310毫米时的0.4寸,即12.4毫米。则材厚10分°为124毫米,单材广15分°为186毫米;足材广若取21分°为260.4毫米,与实测值存在3 毫米左右的偏差,可能是由于点云测量的误差及构件自身变形所导致,也有可能是为了实现铺作总高而对足材广进行了细微调整。

2.出跳与构件尺寸

表23 斗栱出跳值校验

按每分°12.4毫米进行折算,内檐斗栱出跳为25分°,恰为1尺。外檐斗栱第一跳出31 分°,第二跳出25分°,总出跳为56分°,约合2.25尺(表23)。以此反观前文架道丈尺,当以310毫米为营造尺折算时,檐柱心至金柱心的距离为8.25尺,略显奇零,加入斗栱出跳后得到橑风槫至下平槫的距离为10.5尺,则是较为规整的尺寸,而这种化零为整的步架设计在山西地区亦属常见做法。

此外,虽然318~319毫米长度的营造尺在分°值设定上不甚合理,但若用其直接校验出跳值,仍能得到比较规整的数值。

用此分°值校验构件尺寸。外檐栌斗广约为30分°;昂真高为15分°,其截面恰好为一单材;华栱长76分°,泥道栱和瓜栱长64分°,泥道慢栱和慢栱长96分°,令栱长72分°(表24);抹斜栱只的总长较相应栱只长出18分°,每侧各抹斜7分°(表25)。


表24  毗卢殿外檐斗栱构件分°值校验

表25  抹斜栱只长度统计及尺寸校验 (单位:毫米)

若折算为丈尺,每尺取310毫米时斗栱各构件更易取得整尺寸。例如,栌斗看面宽为1.2尺,华栱全长可取整为3尺,抹斜瓜栱、慢栱、令栱的外缘长度依次可取整为2.7尺、4尺、3尺等。

3.3

小结

综上,毗卢殿的现状尺寸中反映出了两种不同长度的营造尺,即310毫米和318~319毫米。前者主要应用于斗栱构件中,后者则可以使平面、架道等处尺寸更为简明;而在斗栱出跳、檐部架道平长等同时关系到斗栱和架道设计的数据上,两种营造尺均可给出合理解释。同时,310毫米左右长度的营造尺在山西地区的金、元建筑中较为常见,318~319毫米的尺长则与明清官尺的长度接近。

结合斗栱昂尾处明显的修缮痕迹,是否可以推断这两种营造尺分别对应了不同年代的营缮活动呢?

毗卢殿营建年代讨论

4.1

史料所见香严寺毗卢殿的营建年代

目前关于香严寺营建历史的记载,主要见于方志和寺中碑刻。

据《香严寺重修石陵记》,“香严寺在州治青龙里,世传唐贞观中,尉迟敬德奉命督造。”“ 贞元年间唐德宗赐‘香严’,改旧名‘阁则寺’。” 金正隆、大定年间(1156—1170)曾重修。

而据明成化十一年(1475)《山西通志》刻本卷五记载,香严寺“在石州西六十里青龙村,元建。”说明元代应有大规模的修缮活动。元大德七年(1303)太原路、平阳路发生大规模地震,石州亦受到波及。大雄宝殿西墙中曾发现记有“大德九年七月十一日表墙修造”的方砖,此次营建恰好发生在地震之后,很有可能是因地震造成殿宇坍圮,故在原址上进行重建。毗卢殿位于寺院北端,背靠山体,更易遭到破坏,或许与大雄宝殿一同被毁并重建。

明宣德九年(1434),“本境青龙镇善人高增、郭才等遇见原称寺名:香严院阁则寺。为因年深,时逢天雨淋漏,檩木朽坏,琉璃宝瓦,少缺无存。墙壁损塌,佛像光稀……投烦良工巧匠,倩辏人力,日昼不悉,一载之间,寺貌重修鲜完,辇玉从新,尽可美矣。” 大雄宝殿明间脊檩底部仍留有“大明国宣德九年七月十三日吉时”题记。正统四年至六年间(1439—1441),重妆正殿佛像;景泰三年(1452)重建寺后宝塔;据天顺元年(1457)刊立的香严寺经幢记载,寺院“自唐宋迄今,世革兴废代有建。正殿巍巍,廊堂齐整。东有伽蓝殿,时深木朽,墙壁崩颓,无人修葺。至今景泰初,西雪山寺僧悟贤……于正殿西橛地下基,方五七丈许,于基中起建五檩四椽三间殿一座。”弘治十八年(1505)“鸠工造柜四龛,琅函六百,内而盛经,外而朱漆”,用以藏储大藏经,藏经阁的建造或在此前后。嘉靖四十二年(1563)修复七佛殿,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藏经殿;崇祯二年(1629)重修石陵。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光绪五年(1879)重修地藏十王殿,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藏经殿,宣统三年(1911)重修天王殿。


图9  毗卢殿脊檩下串底面墨书题记(局部)


关于毗卢殿建造年代的直接记载仅见于殿内题记。其脊檩下串的底面有墨书题记:“时大明正统拾一年岁次丙寅叁月建壬辰初一日戊辰朔越十七日甲申辛未吉时起建大毗卢殿修造沙门正永本院书梁僧祖整谨志”(图9),东四椽栿底面有“石州奉直大夫知州胡”字样,证明其梁架为明正统年间(1436—1439)遗迹。另有学者研究认为,正统十一年至十四年(1446—1449)曾修缮毗卢殿,换绿琉璃瓦。其他史料中尚未发现关于毗卢殿营缮的直接记载,仅有两条史料可以作为其建成年代的佐证。其一,明景泰三年(1452)《重建千佛宝塔缘记》中有“盖闻本州古刹香严禅院,东有毗卢殿下龙泉之水,南觑广济明山之寺,……上有祖师之□□,下有千佛宝塔”,说明景泰时毗卢殿早已建成。其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修地藏十王碑记》中有“毗卢阁、大雄殿亦稍陵夷矣,今兹不葺,行将大坏”,结合建筑现状判断,毗卢殿在清康熙之后必定有过修缮活动,具体信息不详。

综上,毗卢殿的始建年代存疑,首次营建或许在元代;殿内现存上架大木结构为明代遗迹则确凿无疑。

4.2

基于相似案例比较的斗栱年代推测

a)香严寺毗卢殿外檐斗栱

b)善庆寺大殿外檐斗栱

c)崇胜寺正殿外檐斗栱

图10  香严寺毗卢殿外檐斗栱与相似案例对比


毗卢殿斗栱做法独具特色,为五铺作重栱计心造(图10a),部分斗栱用真昂,昂尾上彻下平槫且下平槫处为两槫并置的形式,昂尾上目前安置蜀柱,但根据加工痕迹判断,原本应使用了襻间斗栱。

在距香严寺不足50公里的临县善庆寺大殿中采用了形制近似的斗栱(图10b)。善庆寺大殿为五开间悬山顶建筑,有前廊。据殿内题记记载,善庆寺大殿的建造年代为“大朝至元六年己巳岁甲戌月……”,即公元1269年。就现存状况判断,应较完好地保留了建筑原貌。其外檐斗栱为五铺作重栱计心造,每间各设补间铺作一朵,用真昂,昂尾处设襻间斗栱上彻下平槫,昂尾随后收束,并未延伸至泥道处;同时金柱上方设内檐斗栱,为五铺作偷心造,下平槫即位于外跳第二跳之上。外檐斗栱外跳多用抹斜的横栱,内跳横栱则不抹斜。以上种种特征均与香严寺毗卢殿斗栱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此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调查记录中也存在着形制类似的斗栱。原位于汾阳市大相村的崇胜寺,与柳林香严寺的直线距离不足90公里。其正殿又名毗卢殿,为五开间硬山顶建筑,有前廊,前檐用五铺作重栱计心造斗栱,横栱抹斜。补间铺作在每间各设一朵,用真昂,昂尾上彻下平槫,且其所彻下平槫位于内柱柱心分位之外,昂尾也在到达内柱分位前被截断。根据留存的照片(图10c),暂无法判断崇胜寺是否使用了两根并置的下平槫,也不知其是否使用了内檐斗栱,但在内柱上露出的梁头上则确实看到了隐刻的华栱及出跳的瓜栱和替木,说明照片中可见的下平槫是按位于内柱柱心外侧一跳的距离进行设计的,以上特点均与香严寺毗卢殿斗栱的特征相吻合。在学社的调查记录中,崇胜寺的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六座建筑:山门、天王门、天王殿、前殿、正殿(毗卢殿)和后殿(七佛殿)。根据当时寺中所存的弘治元年(1488)碑记载,元延祐四年(1317)建“后殿”,明宣德庚戌(即宣德五年,1430 年)建“中殿”,成化乙未(即成化十一年,1475 年)建天王殿。寺中另有《增修崇胜寺记》记载了“创建七佛殿七间……以万历十二年动工,至二十年落成”,可知现存的后殿建造于弘治元年刻碑之后,则碑中记载的“后殿”仅指当时的最后一座殿宇,七佛殿建成后其被改称为“正殿”,即毗卢殿,其创建年代为元延祐四年(1317)。

既已发现在空间上与香严寺毗卢殿如此接近、且斗栱形制高度相似的两座大殿均建于元代,那么香严寺斗栱的建造年代应与之相去不远,至少仍然保留了元构的特征。

结  语

香严寺毗卢殿在建筑形制、构造细节、大木尺度上均存在复杂性与矛盾性,这背后反映的是殿宇建造年代的复杂性。据文献史料记载,香严寺毗卢殿的梁架结构为明正统年间遗迹,殿身整体结构很可能在同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但通过与相似案例的比较,判断其斗栱带有明显的元代构造特征。同时,在斗栱后尾与梁架交接处发现了明显的修缮痕迹,说明斗栱与梁架并非同一次设计及建造活动的产物,二者间存在割裂感。

这一矛盾性和割裂感在毗卢殿大木尺度设计中有明确的体现。经分析,毗卢殿的大木尺度设计运用了两套营造尺,分别是310 毫米和318~319毫米。

310毫米长的营造尺主要应用于斗栱构件及其出跳尺寸的设计中。毗卢殿斗栱采用了“以材为祖”的材分°制设计,每分°为12.4毫米,合0.4寸;标准材厚10分°,单材广15分°,足材广21分°强;外檐斗栱共出两跳,头跳出31分°, 二跳25分°,二者合计56分°, 折2.25尺;铺作总高折4尺整。此外已有研究表明,香严寺大雄宝殿所用营造尺为310~311毫米,斗栱和平立面的用尺一致,结合对大雄宝殿营缮年代的梳理及建筑保存状况判定,这一尺长很可能是其在金元时期建造时所用的营造尺。毗卢殿斗栱在营造尺应用和形制设计中均体现出早期特征,说明其确实存在创建于元代的可能性,时至今日,其斗栱仍保留了始建时的原状。

318~319毫米长的营造尺则主要用于平面和架道设计中。按这一尺寸推算,毗卢殿前檐各开间的面阔均为12尺,建筑后半部分当心间面阔18尺,次间13尺,稍间8尺;进深方向上当心间深13尺,次间14尺,廊深8尺;檐部、金步、脊步架道平长依次为8尺、6尺、6.5尺。而当以310毫米的尺长校验平面和架道尺寸时,无一处使用整尺,不符合简化设计的常理,因此基本可以确信毗卢殿的梁架在后期经历了重新设计,且在这次设计营建中,换用了一把新的营造尺。318~319毫米的尺长与明清官尺尺寸极为接近,应是对应正统年间的营建活动。至于毗卢殿的平面是在此次修缮中调整为现状布局,还是在其建造初期便已基于像设考虑进行了灵活布局,仍有待进一步讨论。

这次结构调整的具体范围虽然尚不明确,但毫无疑问的是,毗卢殿早期建造时的斗栱被保留了下来,虽然昂尾的部分构件遭到替换,仍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原貌,成为暗示毗卢殿建造年代之复杂性的重要线索。

囿于测绘条件及技术手段的局限,本文对香严寺毗卢殿大木尺度和营缮历史的解读仍存在许多未竟之处。如果日后有机会引入碳十四测年等手段对毗卢殿进行勘测分析,或许将为其建造年代和营造用尺的判定打开新的局面。

(向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蔡孟璇、中国矿业大学姜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侯欣江以及2021 年参与香严寺测绘的同学们致以感谢。)



作者简介


赵萨日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建筑研究与保护。
赵寿堂,清华大学- 故宫博物院文化遗产联合研究中心科研助理,博士,主要从事古建筑研究与保护。
李大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建筑研究与保护。



公众号图文有删节,完整阅读请参见《建筑史学刊》2021年第3期。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标准引文格式如下,欢迎参考引用:

赵萨日娜,赵寿堂,李大卫.从大木尺度现象看柳林香严寺毗卢殿建造年代之复杂性[J]. 建筑史学刊,2021,2(3):68-91.


相关阅读

《建筑史学刊》2021年第3期目录及刊首语

《建筑史学刊》前三期总目录

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天花、藻井研究

应县木塔平面丈尺假说:从1933年的旧照谈起

山西高平开化寺营建历史考略




2021年第3期现已全面发行

点击图片 直达购刊






建筑史学刊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建筑史领域专业学术期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史学刊”(ID:archhistory-journal)。大作社经授权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