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从南到北四十米的进深被模糊的分为门厅、前庭、中庭和后庭四个区域。功能从相对公共过渡到相对私密,空间感从疏旷渐变为紧凑。
入口的设计并没有采取最直接的西向开门的方式,而是遵循喜洲当地传统,在西南角退让出一块空地,设户门朝东,面向自家的院墙,以为照壁。这种处理使来者需要先转180度推开户门,才算是进了门厅;再转180度折向东面,才能步入前庭,进而登堂入室。
这种一退两拐的处理是一个减速的过程,能够消解人们进入这个住宅的预判断。在不经意之间,脚步被放慢,知觉被唤醒,园子里的精彩才徐徐展开。
前庭以青砖铺就,为饮茶、下棋、打拳、伺弄花草等室外活动提供平坦开阔的空间。客房位于前庭东侧,东看稻田,西览前庭。
餐厅置于前庭和中庭之间的屋顶下,可通览前中庭景色,考虑到风季的实用性又不失其通透,餐厅被三面透明的玻璃墙隔出来。餐厅向东连接厨房,可透过厨房的水平长窗瞥见田野。
中庭景色颇具意境。中庭设一水池,水池中围一方形岛,岛上植清香木。水面在功能上取消了步行穿越的可能,岛上树木和池对岸的后庭变得可观而不可达,产生了一定心理距离,含蓄幽远的意境在这方寸间展现。
中庭西墙漏空向东探出个矩形茶室,透漏出西侧花园,框景出画面,画面里,精心挑选的景观石衬着野茶树,仿佛是幅元人笔下的木石图。
绕过水池移步起居室,起居室北侧设茶桌,席间西望便可见水池和清香木,茶室框出的木石图,和墙后邻院“借”出的具有优美曲线的黛瓦,形成一幅层次丰富的完整画面。
循着水池便可步入后庭。后庭门洞低矮,暗示里面属于主人的私人空间。这个区域集中了男女主人各自的书房、画室、主卧室、衣帽间和卫生间。这部分功能空间比较密集,强调了空间效率,平面布局相对紧凑。主要的房间都根据其大小朝向,设置天井,以调节光线并辅助通风。
在整体的结构体系上,空间节奏不均匀的起伏导致结构体系注定也是不规则的,建筑选择用短肢剪力墙来支撑这个以墙体为主的建筑,使其不必受到柱网、结构对称的限制,能够按照需求自由安排房间与天井。
外墙处理选用大理本地石灰混合草筋抹墙的“草筋白”,为墙壁增添纯白涂料所不具有柔和与质地。大面积的水泥地面和清水混凝土的顶板平衡了墙面的白色,简单,纯净,为生活内容的呈现铺设一个温和而朴素的背景,让庭院中的植物、墙壁地面的光影成为主角,让人们可以体会自然与时间鼻息间的变化。
庭院景观的构想与结果 蒙中绘
喜洲竹庵在营造空间序列时列入时间要素,无论是入口一退两拐的设置还是前中后庭景色移步换景的安排,家具的摆放还是墙面虚实开窗引起的视线调动,都是将园中人的生活细节和具体游览感受作为首要依据。在造园的过程当中,建筑师也与蒙中夫妇合作,对园中各部分植物的品种与位置,家居的摆放等进行了细致的推敲。
建筑师赵扬有言:“园子的体验必然是和“观看”直接相关的,可居、可游、可观。在空间中的大多数位置,我不喜欢限定人眼观看的方向和对象。这大概也是日本京都那些面对枯山水的椽侧空间很难让我有共鸣的原因。静态的画面再完美也是封闭和有边界的。窃以为中国式的观看是在目光和身体的游移间不断地建立并消解静态构图的。仿佛山水画中的长卷徐徐的展开收卷,步移景换,建立和消解的频率如此之高,以至于视野中的边界还来不及建立就已经脱焦了。”
因此,与其说中式与传统,不如说是回应了我们内心深处千年来未曾改变的对诗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正是建筑中对生活细节的和诗意审美的关注,让竹庵具有生活的温度和传统的气韵。也正是体会到诗意生活后的餍足,让我们在竹庵中感受到宁静与清幽。
▼平面图
资料引述
Archdaily 《竹庵 / 赵扬建筑工作室》
赵扬建筑工作室《喜洲竹庵记》
园林笔记本《乡土与现代——品读“喜洲竹庵”》
微信公众号: 匠山行记
新浪微博 Weibo: 匠山行记
哔哩哔哩: 匠山行记
投稿咨询 / 媒体事务
微信:blunt521
邮箱:1540957767@qq.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