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福寺,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位于金华市武义县桃溪镇境内,历经多朝“广其故基,新其遗制”的修缮扩建后,现存的延福寺大殿是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建造年代最久远、结构最完整的文化珍品。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福寺内大量的壁绘山水和行草书作品,多为明代佳作,殿内有元泰定元年(1324年)刘演书写的《重修延福寺记》石碑、明天顺七年(1463年)陶孟端书写的《延福寺重修记》石碑等重要文化遗产,是武义当地佛教文化与文脉传承的集聚之地,也是武义文旅产业聚合发展的核心文化支点。
资料照片:林徽因现场考察延福寺独特的梁柱结构
在建筑学领域,延福寺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据传,延福寺的发现与传播得益于中国建筑学史上的两位传奇人物——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人在研学中发现了这座保存完整的元代木结构古建筑群,这是中国发现的第二座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在其后的研究中,两人对寺庙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并在著文中多次记述了延福寺的结构特色,这使延福寺建筑群的艺术价值首次被世人所知。多年来,延福寺作为研学目的地持续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慕名而来,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老先生曾先后三次来此考察,日本横滨大学古建筑专家关口欣也博士也曾专程前往考察,并对延福寺的建筑特点进行了专著介绍……
延福寺特有的弓形梁结构,开创了江南弓形梁之先声
千年“延福文化”的佛教文化、元代至今的文脉传承、珍贵的学术价值,让延福寺成为了极具价值的文旅、研学、疗愈、康养目的地。作为全国知名的佛教古刹,灵隐寺在保护和运营延福寺的同时,也始终致力于更好地传承延福寺佛教文化,发扬延福寺古建筑群的学术价值,延福书院的建设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为此,安道将携手灵隐寺,共同打造延福寺书院综合体,期望能通过毗邻古寺的延福书院综合体,承担起这座千年古刹的讲经、参观、研学、度假、文化体验、康养疗愈、冥想修行等功能,在降低延福寺文旅负荷、保护古建筑生态的同时,也将延伸延福寺的文旅、研学等功能,撬动起周边的文旅经济,发挥出更大的产业价值。规划中,延福书院是一个有着六层地上空间和一层地下空间的复合式综合文化空间,空间总面积10790.72㎡,将承担起延福寺周边文旅、研学、文化传承、产业化发展与整合等诸多核心功能。
我们充分利用书院空间的布局,将光与影融入空间的氛围营造中,在平衡空间内部光影、色彩、材质与纹理的同时,也将安宁与祥和的气息外显于空间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对综合体内讲经堂、会展空间、图书馆、禅居、餐厅、花园等诸多功能空间的统合与禅意表达,将佛学理念潜移默化地传递至观者的内心,使之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形成一个以佛学“心”文化研修为核心的家庭、研学、康养、疗愈、修行目的地。
空间由人所创,禅境由心而生。延福书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钟一石,都讲述着千年延福记忆与“延福文化”。我们希望到访者能在这一方土地上见山、见寺、见心,通过这里的禅意氛围获得感悟,在这里实现渡人、渡心、渡己,我们也希望能通过书院带动千年“延福文化”的扩散与传播,以文促旅,形成武义文旅产业新的增长点,带动周边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诗画江南,活力浙江”,浙江的文旅产业恰如“十四五”省委省政府的规划那样,处处成诗、步步入画,在这十里荷花、云雾茶山、千年古村的环绕中,延福书院也正如一幅长卷,以时光为笔,悄然融入周边的环境,与古刹和古村落一起,共同记录着不同时期人类文明的印记,并最终在禅意的统合中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用最自然、最真挚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反哺周边百姓实现共同富裕。
项目名称:武义延福书院项目室内精装修设计
项目地址:金华市武义县桃溪镇延福寺区域
项目规模:10790.72㎡
设计部门:安道·室内空间事业部
开发单位:浙江云林书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ntao安道”(ID:antao_group)。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