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席·艺术文献】NO.6 阿仙 / 庄严而理性的沉思

【西席·艺术文献】NO.6 阿仙 / 庄严而理性的沉思


关注我们,加入聚落





  导言  




藝術家對語言的經驗,大都來源於對母語的感知,母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民族精神的象征。阿仙在早年移居澳洲後,内心却时常被本體母語精神强烈地所感召,进而以此为文化根源来探寻著自己特有的言說。他未去觸碰激進的民粹主義,也沒有簡單地演繹狹隘的民族主義,在西方後現代觀念藝術的进程中,那些藝術語言構建的雙重“暴力”,往往被冠以某種指向的代言。阿仙恰恰置身其外,一以貫之地在自身母語文化體系中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傳達著一個遊子對中華文化精神的關照和思考。 
那一尊尊沈思冥想的具有東方形神特征的陶瓷塑像,在青花、粉彩龍紋的纏繞中,在中國古典紋飾的裝典下,我們恍若跟隨其凝思的指引,潛入遊歷進一個古老文明的國度,聽聞著千年母語的吟唱。略帶莊嚴感的典型東方形貌的塑像,暗合着佛家思想在中國本土文化中转换成禪意的镜像。也正是這看似當代,卻烙著深深的文化基因的本真表達,巧妙地因應、包容和吸收強勢西方文化的沖擊和拓展效應,使得我們被阿仙智慧而溫和且极具力度的言语所感染。


 


——王长平

 





当代,与中国哲思”



Q1:阿仙老师,您好,据了解您在九十年代末就已开始创作了系列当代陶瓷作品《China,China》并成为您整个艺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品,请问当时是在什么样的文化语境和思想背景下创作了这些作品?


AX:用瓷作為當代藝術創作媒介的想灋源自我九十年代初期的一段對寫實人體雕塑的癡迷關注繼而自己著手嘗試創作寫實人體的相對短暫時期。那時剛到澳洲不久,一邊做工養家糊口一邊嘗試着力所能及地堅持自己的藝術創作。初到澳洲,在藝術館、博物館看到了很多與在中國的美術館博物館十分不同的西方現當代藝術品,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最使我魂牽夢繞的是一些超級寫實的雕塑作品給人留下的鏡像幻覺和令人嘆服的精準人體結構以及毫髮入微的肌膚細節呈現......這些都不可遏止地點燃了我也要做自己的寫實人體雕塑作品的強烈願望。


最初的短暫試驗期是以石膏作為過程(模具)也作為結菓(作品)的。寫實人體雕塑在當時對我而言還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和技術空白,自己了解掌握的關於製作照相寫實人體的知識非常匱乏。所以學習、試驗和創作的過程交替遞進了一年多直到我忽然意識到石膏作為最終結菓的不恰當——鬆脆易碎不耐久和尋常廉價感。那時候我也對自己的創作進行了概念方向的梳理:在世界藝術領域的演進發展中,西方藝術同行們都努力從個性化的角度以藝術史為座標係,以每個藝術家的個性探索為原點而衍生出了現當代藝術領域豐富多樣性的繁盛……,而作為來自中國文化背景的自己如何才能在當下以西方藝術觀念為導向的創作領域找到和把握一個獨特的視角、明確的位置和更具說服力的語言方式……,基於一段時間對石膏寫實人體的試驗和思考,閃念間想到瓷媒與石膏的同異。




China,China-Bust11. 1999

porcelain(瓷)


Q2:《China,China》系列陶瓷半身像,将中国传统的山水、纹饰图样与现代雕塑语言结合,作品呈现出一种非常庄严、神秘的冥思状态,这系列作品与您个人的精神内核有着怎样的对应性,在转化为具体作品语言的构建中,是如何思考并实践的?


AX:恐怕仍不外乎如常言道“文如其人畫如其人”吧。我自認是個敏感寡言內斂也內省併頗有些‘精神潔癖’的人,重度完美主義也因此重度悲觀主義附帶重度拖延症(據說此三者高度互為因菓)。人類的所謂精神即是內心靈魂所在以及生命的終極意義和歸屬,藝術具有創造和靈魂治癒的雙關屬性,藝術的表達也是人類對此雙關性外化的不懈探索和努力。


創作過程中無論激情揮灑還是深思熟慮都是直抒胸臆的表達,無從也很難有不真實的掩飾。就個人經驗而言我對創作觀念的選擇和把握更多使用的是減灋,每組作品的最初構思通常會海闊天空來者不拒地先排出N種可能的元素,然後逐步移除任何不妥帖不完美的因素直到優選出想像中使作品恰到好處完美呈現的意象和元素組合……

 


China,China-Bust66(左)+Bust65(右)局部. 2002

porcelain(瓷)




从80s 到旅居澳洲三十年”



Q3:您八十年代即已开启了您的职业艺术生涯,早年您画过油画,也做过一些木刻作品,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之下让您运用陶瓷媒介进行创作,陶瓷材料在您看来有着怎样独特的媒介意义?

 


AX:如菓從陶瓷媒介的材質特性角度審視其在藝術領域的表現力就必須先說到陶瓷作為塑形介質所據有的綜合特性:良好穩定的可塑性,豐富多樣的完成表面釉色裝飾以及其背後所承載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這些耳熟能詳的品質既將瓷定位在了一個藝術審美層面,同時又因為瓷在日常生活中平凡到了幾乎常常被忽視而很不幸地被藝術史劃定在了純視覺藝術討論之外的工藝美術範疇。


如我們所孰知:瓷的製作過程需要使用到全部五行中金木水火土的每一種元素,可謂天人合一的典型造物之大成。瓷媒的品質特性包括既耐久也易碎;既實用也審美;既柔軟(瓷泥)也堅礪(成瓷);既古老且歷久彌新……,這些都相較於一般造形材料如黏土、石材、金屬、石膏、水泥、樹脂、塑料等更具審美品質和中國文化認同感。


Evolutionaura-Taihu Stone-1. 2011~2013
Bronze,gold,Taihu Stone

Q4:1990年您移居澳大利亚,2001年您凭借一件景泰蓝整身站立人像作品斩获澳大利亚首届国家雕塑奖,当时这样一个重要奖项的给予,您认为在澳大利亚的国家艺术生态环境下,他们是如何去看待和评价您的创作的?

 


AX:坦率地說我對外界的評論通常不太過多在意。絕大多數評論都是積極鼓勵也多有在藝術理論和概念層面加以引伸和發揮,比如提到發始自古埃及後來傳入西方的傳統死亡面具;對西方寫實人體雕塑傳統和東方浪漫寫意傳統的比較;還有對西方半身胸像/肖像傳統的討論等等,更多被認同的是我的作品尤其是瓷像系列多角度融合了東西方雕塑藝術語言的諸多因素包括虛與實,寫實與抒情,平面(2D)和立體(3D),傳統與現代,人性與神性(神化和去神化)……,而我自己的總結卻非常言簡意賅“不是東西”【1999年在景德鎮製作《China,China》瓷系列作品時給澳洲的友人寫信中曾提到過“作為輔助的表達我會刻一方印章《不是東西》並將其印在瓷像底面作為底款之一”。盡管這念想一直被拖延了二十年之後的疫情封城中當我再次重拾當年(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做過的金石篆刻‘舊業’時纔得以實現。】




China,China-Bust67. 2002
porcelain(瓷)

Q5:在您作为一个艺术家旅居澳大利亚三十年的历程中,无疑您早已在澳大利亚被作为一位国际型的当代艺术家进行理论梳理的,在切实地置身于开放的东西方文化与艺术语境中,您是如何看待中国自身的文化的?并且这种与母体拉开一定距离的特殊文化身份,是否在您的创作中提供着一种别样的观看视角和思考维度?

 


AX:在很大程度上處於東西方之間的澳大利亞(澳地理位置在亞洲而文化背景卻主要是歐洲傳統尤其是大英文化和部分原始土著傳統)這恰巧與我個人因爲受到中國文化教育薰陶成長而又在國家開放門戶的時代背景下開始了藝術生涯並從事現當代藝術探索的雙重性具有高度重合。(如前面提到的我為此還刻了方印章‘不是東西’以自嘲)曾經有評論文章著意將我定義為中澳之間的橋樑,我自己以為不敢苟同。而更覺得自己不過是游離於中澳東西之間的渺小個體原子,吸收雙向度的營養經消化融合而創作出的藝術作品也自然就帶有著雙向度乃至多維度多層面的元素。 



Human,Human-Lotus-Cloisonne Figure1. 2000-2001
Hand-beaten copper. finely enameled cloisonne


我覺得好的藝術品應當具有“為觀眾提供多意閱讀可能性”的品質,關於“中國文化”其實只是一相對泛化的概念。即便更精確些說“中原文明”或“漢文化”其在有記載以來的3500年演化中無論主動還是被動都從未間斷過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學習、借鑑,東西南北莫非如此。而自己早年身居其中和後來的游離於其外無疑使對“中國文化”的遠觀並反躬自問有了幾乎是必須的更冷靜和更開闊清晰的視野。 


正如常言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中國文化”不是孤島更不是地心,如同生物界必須保持多樣性纔能更好生存發展的自然灋則,文化藝術也不例外。多元、跨界、吸收、融合是創造的動力和養份。具有特殊性的民族/種族文化背景和身分認同使我們得以對文化藝術的演進提出新的觀察並使具備某種特殊表達的能力成為可能,儋這絕不是讓我們產生任何優越感的理由。



Human,Human-Oxbone Inlay Figure 4
resin-fibreglass body cast with dragon-scale design


Q6:可以说《China,China》系列当代陶瓷作品让您斩获巨大的荣誉并迎来了自己的艺术盛期,您此后在澳大利亚至今的三十年间,又继续了怎样的艺术探索呢?在这过程中,中国文化是作为一种乡愁被怀念还是更多理性的审视?

 


AX瓷作為媒介出現在我的藝術創作中是因其獨有的特性品質也因為自己藝術觀念探索演進的結菓。同樣隨著創作進程的延展和概念的更迭變化,現在說來瓷於我久已是過去時了。因為空間距離和時間侷限,我對瓷媒的創作只斷斷續續進行了四個時間段: 


1998年在悉尼大學藝術學院作為期一年的駐留藝術家(artist in residency)期間對用瓷製作寫實人像作了多方面的嘗試包括前期翻制真人模特,加工製備可用的瓷模,翻製瓷像,裝飾繪畫,施釉,燒成等無論巨細的相關知識準備和技藝嘗試,全過程自己動手完成了相對尚顯粗糙儋也因此別具韻味的最初十件胸像作品 



Metaphysica: Cicada on leaf . 2007

Bronze.brass


1999年在景德鎮創作九個月,請當地手藝師傅協助完成了約四十件胸像 

2002年重返景德鎮創作三個月 

2004年再返景德鎮創作三個月

實際上1999年第一期在景德鎮工作到當年底完成了第一組瓷質人像後,翌年(2000)初當北方還被皚皚白雪覆蓋的二月我已經轉移中心場景開始在河北香河做新的景泰藍材質的整身人體創作了,同時也雙管齊下著手開始雕漆人像作品的製作了。從那往後的若幹年中我陸續製作完成了涉及不同概念、不同材料工藝和不同完成效菓的若幹組作品有寫實胸像也有寫實整身人體。而關於“中國文化”,與其說是鄉愁,我想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虛虛實實的背景和取之不竭的資源和寶藏來通過西方文化的鏡像中作反觀和理性審視的。

 

China,China-Bust80. 2004
Porcelain(瓷)


Q7:作为一个身处西方的华人当代艺术家,您在创作思路和方法上是否遇到文化冲突和矛盾的纠结?您又是如何处理的?

 


AX:很多年前在一段“阿仙說(artist statement)”中我曾這樣陳述:“每當我想到人類歷史和文明的發展它始終象一條線:一端是古老和傳統,另一端是當下和現代性。有意思的是當我們把這兩端彎轉接合起來的時候就會呈現出一個完整的閉環並創造出一種新的藝術語言。”東西方文化的相關亦同此喻。 


顯而易見,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不同傳統背景下的文化和文明在交流融合過程中並非總是風調雨順波瀾不驚而經常會出現不和諧,阻斷乃至矛盾和衝突。對於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而言這無疑是巨大的挑戰,從古至今概莫能外。如此這般的種種矛盾和衝突既然是無可避免的常態,且政治、外交、爭端乃至戰爭都未必能夠解決的恰恰是需要藝術居中作為緩衝和潤滑。 


我們都知道藝術對於每個個體人的精神和靈魂有著很好的並且是無可替代的療癒作用。同理,藝術對於不同人群,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國家間的矛盾衝突無疑也俱有很好的彌合修復作用,文學、戲劇、音樂、電影、繪畫、雕塑、工藝等等都在此列。

 


China,China-Bust46. 1999. (局部)
Porcelain(瓷)


当下,未来。”

Q8:前不久看到您创作的最新作品《羽化》系列,这系列作品将您早期的《China,China》系列作品中的原型作为平面图像和语言彰显出来,在什么背景下使您产生了这样的创作转换?这是不是您个人回溯式地自我梳理?

 


AX這組新作的《羽化》限量版畫是在疫情封禁中產生的,自冠毒瘟疫爆發至今已近兩年半無灋如以前那樣每年數次返回中國大陸開展新雕塑作品的創作。閉門在家不能繼續進行通常無可避免都要有的粗重髒的雕塑工作過程,於是就有了將前些年已經在慢慢積纍和逐步明確要重拾平面繪畫書灋篆刻等相對容易日常安排進行的創作想灋著手落實的契機和理由。這部分的可以被理解為回溯式的自我補償同時也是應對因疫情封閉隔絕而無灋實現雕塑工作所需要的旅行和團隊配合所做的調整。

 


(左)Metaphysica-Immortal on Deer . 2007. bronze
(右) Human,Human-Ox Bone Inlay Figure5. 2006~2007
resin fibreglass,oxbone


Q9:您是如何看待国内当代艺术现状的?您对年轻的艺术家有什么建议和忠告?

 


AX必須承認和面對的藝術現狀是:當下藝術領域正處於相對平靜/瓶頸期,這不僅只在中國大陸如此,全世界範圍皆如此。藝術實踐中無所不盡其極般的窮途末路和理論探討的蒼白疲软使以個性化創新為基本脈絡的藝術演進變得愈發艱難。而相對自成體係的中國大陸藝術界,社會政治生活的憋囧和自由表達乃至自由思想的高度受限使藝術創造如同無源之水無米之炊般面臨枯竭。 

而作為一種反抗/補償的表達,中國大陸藝術中不無普遍性地充滿著政治波普的諷刺圖解,或軍裝或假面或嬉皮笑臉或媚眼紅唇或童發叟言……莫不都是對社會政治戾氣的消解,總感覺大陸人心底的一口惡氣無處發洩。


竊以為藝術終歸是藝術,藝術可以與任何情緒、概念、材料、學科、領域發生千絲萬縷的相交甚至糾纏,儋藝術歸根到底既不是政治口號也不是科學實驗,更不是簡單的材料堆積,藝術的表達一定是經過藝術家的完美提純萃取後的結菓,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應該是也只能是以審美和創造為主線。



Concrete Forest-Nelumbo nucifera.(Lotus).荷. 2008~2009

concrete,wax


Q10:作为一个已享有盛誉的艺术家,您未来的艺术探索方向是什么?您个人的生命经验提供着怎样的源动力?

 


AX:盛譽不敢當,所有評論評價、褒獎和批評對於創作而言都是一路磕長頭膜拜藝術反射出的投影,都可以當作寶貴的參考係和助推力,而發自於內心的藝術創作衝動才是藝術探索的源動力。如前面提到過的藝術創作是不同個體內心世界的外化過程,因而也一定是藝術家個體脩養、知識儲備、視野格局、脾氣秉性和文化養成的綜合呈現。還是說“文如其人,畫如其人”藝術創作基本就是藝術家心靈的投射。用心創作,好作品纔會產生於不經意間。藝術是自由奔放的,哪怕是關於寂靜,關於孤獨,關於內心創痛的表達也無疑需要自由無羈。



莊嚴而理性的沈思

 

文/程小雨

 

不久前,澳洲首間專註於中國當代藝術的畫廊“朱雀畫廊”推出澳洲華裔藝術家阿仙的最新系列作品《羽化》,這系列紙本藝術作品是他在疫情的這兩年所創作,正如作品所命名之《羽化》,意味著某種新生。其中饒有意味的是,這系列作品似乎又是在以一種精神回溯式的方式上溯藝術家二十多年前的當代藝術創作時期。

可以說,那個時期他創作的系列當代陶瓷雕塑人像作品《China,China》成為他至今整個藝術創作歷程中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最新《羽化》系列作品正是以紙本平面繪畫的形式呈現了《China,China》作品的雕塑原型,並融合以詩歌、書法、篆刻等元素於其中。《羽化》系列流露出的某種高度省思和冥想氣息仿佛讓我們看到即使是穿越二十年的時空與境遇的跨度,藝術家在最初的作品中昭示的思考和精神價值依然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China,China-Bust14. 1999

Porcelain(瓷)

這種普遍意義在於阿仙的作品朝向了對於生命存在本身的一種沈思,阿仙的早期系列當代陶瓷作品《China,China》不僅以其莊嚴、高貴、理性的氣度彰顯了他最初在藝術上顯著的個人光芒,並且這種氣度在他往後跨媒介的創作中一直貫穿始終。 


人像,似乎只有人像,能夠指稱著那種肉身與靈魂俱在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容納與纏附性,阿仙創造的半身人像總是處於一種閉目屏息的狀態,仿佛在作品的周身建構起一種封閉而靜謐的意識深淵。似乎正是以閉目暗示著另一種形而上的“聚精會神”,以一種自我凝視般的神秘邀請著來自於觀者的凝視。
 


China,China-Bust1+2+3+4+10. 1998

Porcelain(瓷)




但阿仙的《China,China》作品在這種顯著的朝向生命本身的沈思中又夾雜著正如其命名介於無需翻譯和不可翻譯的某種“雙關語”之間的含混性,阿仙更願意保留這種“含混”,就像他作為一個成長於中國文化土壤並此後長期沐浴於西方文化與藝術語境下的藝術家,身上所自然交織的經驗與觀念的駁雜性,我們無法確切洞悉他那些作品中的“身體”究竟隱喻著怎樣的肉身經驗,怎樣的作為存在的“容器”以及那不可見的遼闊的智識。面對他作品中這種隱匿的多重讀解的可能性,我們又無一例外地,似乎自覺地領略著某種精神洗禮般地獨自的自我沈浸。



China,China-Bust35. 1999

Porcelain(瓷)

當我們一再地註視,目光揣摩於古老、精致的紋飾與近乎被塑造得神秘而肅穆的身體,似乎就越發感到一個藝術家背後所貫穿的躬身勞作的行為與理性精神在愈加強化著那種內在的生命觀照本身,而陶瓷材料的物質性易碎和極度脆弱在這種創造行為之中,更加以其古老的意涵和必然要求的恭謹似乎同時賦予著這類面向生命寧謐的省思更多沈著的光輝。


英國文學批評家詹姆斯·伍德在其著作《最接近生活的事物》中曾寫到,“文學和藝術一樣,能抵製住傲慢的時間——讓我們成為習慣長廊裏的失眠癥患者,並主動從死亡那裏挽救事物的生命。”,我感到阿仙的作品在某種莊嚴的省思中,仿佛昭示著一種堅固的高貴,將永不消散。無疑,我們在此會誕生一種綿延的信念,即抵抗傲慢的時間,挽救事物的生命包括我們自己。
 


阿仙


男,1960年5月7日生於北京。自幼自學藝術並於1980年開始職業藝術生涯。1990年移居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第一屆國家雕塑獎獲得者(2001)並獲得澳大利亞文化藝術委員會“研究者”創作基金(2002~2004)。2009年獲澳大利亞克莱蒙格現代藝術邀請展大奖。2019年作為第一位藝術家也是第一位亞裔獲得昆士蘭美術館/現代藝術館頒發的該館獎章的榮譽。







個展    


2016 阿仙:定律(回顧展)漢彌爾頓美術館 漢彌爾頓 維多利亞州 澳大利亞 
2013-2015 形而上—阿仙個人作品展 巡回澳大利亞昆仕蘭州14間地區美術館 澳大利亞 昆仕蘭美術館/現代藝術館策劃主辦 
2007.10.20-2009.4.26 阿仙雕塑—巡迴5家德國和荷蘭的美術館 博物館 
2003.12.6-2004.3.7 阿仙回顾展 昆士蘭美術館 布里斯班 澳大利亞 
2002.10.9-2003.2.16 重塑China -阿仙作品和洛克菲勒三世收藏 亞洲協會博物館 紐約 美國 
2001.3-9 China, China 阿仙近期瓷作品 動力博物館 悉尼 澳大利亞 
2000.10 China, China 阿仙近期瓷作品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美術館 墨尔本 澳大利亚 
2000.5 China, China - 阿仙近期瓷作品 首都師範大學美術館 北京 中國 
1986 阿仙作品展 北京古觀象臺 北京 中國





主要聯展


2022.6.11-2023.2.26 有知覺的紙 CCW博物館 悉尼大學 悉尼 澳大利亞 
2022.4.8-2022.8.7 代理的身體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美術館 墨尔本 澳大利亚 
2021-2023 黏土王朝 悉尼動力博物館 悉尼 澳大利亞 
2021-2022 食之道 新南威爾士州立美術館 悉尼 澳大利亞 
2019.6.1-2020.1.9 和神祗們一起散步 新南威爾士州美術館 悉尼 澳大利亞 
2018 混亂和秩序:120年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收藏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美術館 墨尔本 澳大利亚
2015.9.11-2016.1.31 重塑傳統—來自東亞的當代陶瓷藝術 亞太博物館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 加利福尼亞 美國
2014.9.28-2015.1 变化中的中國風景 諾蒂克水彩博物館 瑞典 
2014.5.12-7.12 启示录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美術館 墨尔本 澳大利亚 
2014.3.1-5.11 黑黯之心 
2014 阿德莱德澳大利亞藝術雙年展 南澳美術館 阿德莱德 澳大利亚 
2013.2.20-7.14 新青花 美術博物館 波仕頓 美國 
2011.11.6-2012.3.25 瓷城-對景德鎮的四種趋近 維多利亞和阿尔博特博物館 伦敦,英國 
2011.11.18-12.31 人的自然 加拿大現代藝術博物館 加拿大國立美術館 加拿大 
2010.12.18-11.4.26 21世紀 -- 第一個十年的藝術 昆士蘭美术館/現代藝術館 澳大利亞佈里斯班 
2009.9.16-2010.2.6 2009克萊蒙格現代藝術獎暨展覽 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 墨爾本 澳大利亞 
2009.6.16-10.18 异像 貝利佛藝術博物館 西雅圖 美國 
2009.5.16-9.13 再創造:制作中的雕塑 國立美術館 堪培拉 澳大利亞 
2009.3.28-6.28 中國方案 昆士蘭美術館/現代藝術館 佈里斯班 澳大利亚 
2007.9-11 穿越潜流 現代藝術博物館 悉尼 澳大利亚 
2007.6.15-9.9 下底-2007海牙雕塑 海牙 荷蘭 
2006.10.7-12.3 棱鏡:現代澳大利亞藝術 橋石藝術博物館 东京 日本 
2006.2.24-6.25 2006現代英聯邦大展 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 墨爾本 澳大利亚 
2005-2006 上半身//自奥古斯特·罗丹以来的胸像 (學術巡迴展) Städtische Museen Heilbronn (德國海尔佈隆博物館)
(2005/7/8– 2005/10/9) Kunsthalle in Emden (德國埃姆登博物館)
(2005/10/22– 2006/1/15) Museum Liner Appenzell (瑞士埃蓬澤尔博物館)(2006/1/29– 2006/4/23) 
2005.6-10 自然元素 加拿大國立美術館 加拿大 
2003.10.1 面朝上-澳大利亞現代藝術 國立現代藝術館 柏林 德國 
2003.9.1-10.30 現在和當下·世界現代陶瓷 第二届世界陶瓷雙年展 仁川 韓國 
2001.11-2002.3 國家雕塑奖暨展覽 國立美術館 堪培拉 澳大利亞 
2001.11-2002.2 血脈相承:亞洲現代藝術中的家庭 昆士蘭美术馆 佈里斯班 澳大利亞 
2001.7-10 第八届小雕塑展 費尔巴克 德國 
1999 第三届亞太藝三年展 昆士蘭美術館 佈里斯班 澳大利亚 
1998 文化耕耘 4A畫廊 悉尼 澳大利亚
1997-2000 進與出-來自中國和澳大利亞的中國現代藝術 巡迴澳大利亞、新加坡和中國 
1996-1997 高於和超越-澳大利亞與亞洲的互動 澳大利亞巡迴展 澳大利亞 
1994 中國後八九新藝術 香港藝術中心 香港 
1993 “毛波普”中國後八九新藝術 現代藝術博物館 悉尼 澳大利亚 
1990 第一届國際韾樂和視覺藝術節 新南威尔士州立美術館 悉尼 澳大利亚 “輪”青年藝術展 日壇公園 北京 中国 
1989 三位中國藝術家 塔斯馬尼亞大學藝術學院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 第二届“幸存者”俱樂部展 北京戲劇學院 北京 中国 
1988 巴黎藝術博覽會 大皇宫 巴黎 灋國 北京六畫家 长城飯店 北京 中国 
1987 中國當代油畫展 哈克尼斯宫 紐約 美國 第二届北京青年畫展 中國美術館 北京 中國
1986 北京/大連青年藝術展 中國美術館 中國
1985 阿仙 馬德昇 黄建星作品展 静安文化中心 上海 中國














Ps:「西席·艺术文献」计划将在2022年度举行2—4场线下访谈沙龙活动,欢迎各位持续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景德镇三宝蓬艺术聚落,届时我们将提前发布活动信息~欢迎各位报名参加~!















景德镇三宝蓬艺术聚落

微信公众号


更多展览联系

欢迎@程莉芳
三宝蓬美术馆执行馆长









排版:叶辉阳



往期文章









【西席-艺术文献】NO.5 刘建华 / 观看的倾角
西席·艺术文献 NO.4 / 沈敬东 存在,以独立而轻盈的方式

西席·艺术文献NO.3采访|李玉端  走向生命的叙事

西席·艺术文献NO.2采访|徐一晖-历史记忆与理性批判
西席·艺术文献NO.1艺评|刘力国 现实的荒诞与戏剧性

西席·艺术文献NO.1采访|刘力国 我们与世界时间是一样的,但是活在一个迥异的空间中











三宝蓬美术馆当前展览






2号展厅正在展出:

《色之行》—当代陶艺展




3号展厅正在展出:

《百卷青绿》—瓷画复刻当代呈设展



1号&4号展厅正在展出:

《2022中国当代青年青花绘画邀请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景德镇三宝蓬艺术聚落”(ID:sanbaope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