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乌尔斯·菲舍尔,《咀嚼草的人》,2007
> 收藏
新一代年轻藏家的收藏坐标系
“对于藏家的挑战是,在高频次的信息分享和高密度的社交中,如何做到不趋同和保留与自我交流的空间。藏家需要对自我更加了解和笃定,对信息的摘选更加谨慎。此外,藏家综合审美纬度和国际视野的打开,很多时候可以给予艺术家的创作以建议和养分。”
采访 / Art-Ba-Ba办公室
图片致谢受访藏家、相关画廊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
于11月10日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开幕的第九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于13日宣布暂停开放。为了促成展会在疫情管控的严格政策下顺利进行,无论是展会主办方,还是画廊、机构、艺术从业者、藏家,都在参与过程中投入了比以往更多的精力、时间和经济成本。在博览会开放的短短3天时间里,多家画廊表示尽管本届博览会不对外公开售票,但在现场感受到参与者的热情丝毫未减,同时看到许多特地从全国各地赶来上海的藏家,并反映这次总体的销售成绩远远高于他们的预期。
第九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现场,2022
本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的“画廊单元”汇集了全球近80家国内外画廊。在混杂了种种不确定性的艰难环境下,众多画廊砥砺前行,依旧延续过往高品质且面貌丰富的作品的呈现。例如第八次参与博览会的里森画廊呈现了即将在其北京全新空间举办个展的艺术家朱利安·奥培 (Julian Opie) 的标志性人像作品;连续五年参加博览会的立木画廊则带来了南非艺术家尼古拉斯·贺罗伯 (Nicholas Hlobo) 的个展项目;贝浩登画廊也同样呈现了墨西哥艺术家加布里埃尔·德拉·莫拉 (Gabriel de la Mora) 名为“麟翅目”的全新系列创作;施博尔画廊则在其展位中策划了一场轻快的群展,其中包括中国85后艺术家陶辉和最近几年备受国际关注的英日混血艺术家藤原西芒 (Simon Fujiwara) 等等。在本土画廊的展位中,香格纳画廊主打影像作品,CLC画廊、空白空间等则以年轻艺术家的群展为主要推动方向;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则带来艺术家蒲英玮的个人项目“旷世情歌”。
立木画廊展位现场(A122),第九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2022
空白空间展位现场(A116),第九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2022
施博尔画廊展位现场(A119),第九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2022
摄影 © JJYPHOTO
除了分布于A、B两馆的“画廊单元”,以及在11月9日开设至11月15日的线上展厅“WESTBUND ONLINE”之外,本届博览会还携手多家艺术机构和设计品牌,纷纷在“Al PLAZA xiàn chǎng单元”、“Dream video影像单元”、“perspective视角单元”中呈现横跨绘画、雕塑、影像等传统媒介到有关NFT、元宇宙等新兴数字艺术的多元化项目。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自2014年创立以来,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至关重要的联动力量,持续推动着本土艺术市场的发展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在同时紧紧跟随时代变化的脚步,与公众共同编织着相互见证和相互成长的动态网络。而藏家群体作为连接公众和专业鉴赏力的关键纽带,不仅为艺术市场注入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作品总体价值的认知。如今,藏家群体也逐渐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现象。为了深入新一代藏家在当代艺术收藏领域中的角色,Art-Ba-Ba邀请到了目前活跃于艺术界的青年收藏家Louis Li、the soil collection联合创始人郭佳鑫 (Vince Guo) 和同是艺术家也是收藏家的蔡坚,与我们分享他们介入艺术品收藏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他们对本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整体面貌的观察、感受以及判断。
Art-Ba-Ba:
相较于以往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的整体面貌,基于你们对艺术生态和艺术市场的观察,本届博览会带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同时能否为我们推荐5-6件值得我们在现场关注的作品,并向我们介绍你对作品的理解?
Louis Li: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维持了以往的专业程度和高品质,所以首日去观展熙熙攘攘,人气很高。对于藏家来说,这不仅是一年一度购买作品的好时机,也是接受审美教育的重要场合。西岸艺博会的意义对我而言,可以看到国际与本土的对话,并旁观这种比较,是一个自省又自信的过程。因为有国际顶级画廊的加入,使得我们的本土画廊和艺术家们更加成熟,更加丰沛。
现场首先要推荐的是埃默格林&德拉塞特 (Elmgreen & Dragset) 的作品《On Target, Fig.9》,这对艺术家组合常常以戏谑和冷幽默的语气描述个体的生存状态。这件瞄准却又偏离靶心的作品,像极了一个趣致的隐喻,一个让人会心一笑的尴尬瞬间。在这里也向大家推荐艺术家在杭州天目里美术馆的个展“拂晓 (After Dark) ”,我和朋友们上周参加了预览派对,作品的场景感非常好,很值得专程造访。
①
Elmgreen & Dragset
展位: A105
MDC画廊
MASSIMODECARLO
埃默格林&德拉塞特,On Target, Fig.9,2022
镜面抛光不锈钢、漆,Ø 130 × 42.3 cm
第二件值得关注的作品来自奥利弗·比尔 (Oliver Beer) ,他是年轻观念艺术家里的佼佼者,以声学见长,作品常常与乐器与交响有关 。“共振计画”系列通过共振的原理,把肉眼不可见的声音捕捉到了画布上,呈现了粉末凝聚后的几何图案,这件作品的名称是“泪流成河” (Cry Me A River),也正是他创作时聆听的歌曲。
②
Oliver Beer
展位: A126
Ropac画廊
Thaddaeus Ropac
奥利弗·比尔,《共振计画 (泪流成河)》,2022
画布上的颜料,200 × 150 cm
我和我身边的很多艺术家朋友都非常喜欢戴维·阿尔特梅德 (David Altmejd),他的创作处于Materiality(物质性)和Spirituality(精神性)的中间状态。作品像一首灵魂出窍的爵士乐,在意识和肉身的疆界游离,用饱满的情绪和想象力,重构出浪漫混沌的异境。也推荐大家关注他本月23日在白立方画廊伦敦空间的个展。
③
David Altmejd
展位: A106
白立方画廊
White Cube
戴维·阿尔特梅德,Spacing Out,2021
可膨胀泡沫、环氧树脂粘土、石英、丙烯颜料、机械铅笔、玻璃水钻,45.7 × 45.7 × 22.9 cm
图片由Louis Li拍摄
另外这件奥托·鲍尔 (Otto Boll) 的作品来自我非常喜欢的画廊主和室内设计师Axel Vervoordt的画廊,他是品味卓绝的西方诧寂风格掌门人,他代理的艺术家我都很喜欢。鲍尔的作品散发着巧妙又谨慎的气质,控制力很好,以极简主义的手法表达了虚空的美感。如果你是和我一样喜欢Lucio Fontana 的人,应该也会喜欢上这件作品。
④
Otto Boll
展位: A211
维伍德画廊
Axel Vervoordt Gallery
奥托·鲍尔,Untitiled, (4/6),2020
黑钢,32 x 30 x 25 cm
图片由Louis Li拍摄
路易斯·内维尔森 (Louise Nevelson) 是20世纪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我喜欢她作品中的建筑感,以及对于黑色的专注。她的创作常常由废弃的木质元素和拾得品组成,她将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和现成品的概念杂糅,建立起了拥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艺术实践,近看作品时,亲和力和震慑力兼具。
⑤
Louise Nevelson
展位: A129
佩斯画廊
Pace Gallery
路易斯·内维尔森,Untitled,1976-78
黑漆木头,214.6 x 91.4 x 23.5 cm
图片由Louis Li拍摄
最后一件作品来自奥利弗·埃利亚松 (Olafur Eliasson),他是我当代艺术的启蒙,也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对于当代艺术认知的开启就是来自于他为泰特美术馆 (Tate Britain) 创作的“大太阳”——《天气计划》 (The Weather Project) 。这件碟片状的绘画是艺术家对于光谱研究和色彩学实验的输出,他的野心是建立一套全新的色彩系统。作为他的藏家,我推荐大家去关注一下Olafur近期的两个个展:在Castello di Rivoli的“Orizzonti tremanti”和在Palazzo Strozzi的展览“Nel tuo tempo” (In Your Time) ,以及位于多哈以北的公共艺术项目——“Shadows travelling on the sea of the day”。
⑥
Olafur Eliasson
展位: A123
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
neugerriemschneider
奥利弗·埃利亚松,《色彩实验第98号》,2020
布面油画,Ø 200 cm
图片由Louis Li拍摄
郭佳鑫:
今年西岸博览会给我的整体印象就是众多画廊都做了十分充足的准备,让我很真实地感觉到艺术生态正在慢慢复苏。比如在A场馆的西方画廊就呈现了很多高品质的作品,像Timothy Taylor画廊带来了菲利普·加斯顿 (Philip Guston) 和亚历克斯·卡茨 (Alex Katz) 的作品,另外画廊老板本人也特意来到上海。之前在中国的藏家总会相互讨论到大画廊带进中国的作品可能质量不高,或者不是艺术家的重要作品,但今年给我的感受截然不同,有很多画廊还特别为这次博览会策划了很多主题性的个人项目和群展。
我首先要推荐的第一件作品来自艺术家藤原西芒。施博尔画廊展出的影像作品《从前有个Who?》用定格动画的形式探讨有关自我身份认知和当代社会中的身份建构的议题。需要强调的是,我对在国内艺博会中看到这样与众不同的作品是感到既惊喜又惊讶的,尤其在中国目前相对特殊的环境下,不仅因为影像作品在艺博会中不利于销售,更是因为这件作品的意图十分明显,甚至是相对敏感的,这也让我非常敬佩施博尔这样一个一如既往保持先锋性的画廊。
①
Simon Fujiwara
展位: A119
施博尔画廊
Esther Schipper
藤原西芒,《从前有个Who?》,2021
定格动画装置,录像时长:5分1秒
摄影 © Andrea Rossetti
第二件作品是来自亚历克斯·达·科特 (Alex Da Corte) 的《开放的窗户》 (The Open Window) ,亚历克斯·达·科特是我长期关注的艺术家。首先他进行创作的语言和形式本身就尤其独特,他用背景扑面而来的朱红色相对缓和地表达美国文化中有关恐怖和色情的融合感受。
②
Alex Da Corte
展位: A127
赛迪HQ画廊
Sadie Coles HQ
亚历克斯·达·科特,《开放的窗户》,2018
图片由Sadie Coles HQ提供
摄影 © Katie Morrison
第三件值得推荐的作品是我在户尔空间展位中遇见的——来自瑞贝卡·霍恩 (Rebecca Horn) 的《两只眼睛的人》 (Der Zweiäugig) 。我在今年瑞士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展会的Unlimited单元也有看到她个人项目的呈现。这件装置作品是动态的,你会看到树叶会摇摆,同时和海螺相互产生亲密的摩擦,好像在讲述一种身体接触的感觉。瑞贝卡·霍恩在国际上其实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名,但似乎在中国还未被广泛地讨论。
③
Rebecca Horn
展位: B128
户尔空间
HUA International
&
托马斯·舒尔特画廊
Galerie Thomas Schulte
瑞贝卡·霍恩,《两只眼睛的人》,2019
竹枝、贝壳、玻璃鸡蛋、彩铅、沙、电子设备、马达、钢、玻璃
100 x 82 x 19 cm
图片由Galerie Thomas Schulte提供
蔡坚:
最大的感受就是:终于开了,太不容易了!今年一年的艺博会都相继取消,大家其实对11月的上海还是充满期待的。在这种疫情的情况下,作品能运进来,艺博会能正常举行确实是十分不容易了。就是希望早日恢复正常,更多好的作品能运进来,能更加精彩。
首先要推荐现场看到的藤原西芒的作品《从前有个Who?》。施博尔画廊用一个小空间,呈现了藤原西芒 “who the bear”项目的几件作品。包括绘画雕塑和一件定格动画的录像作品。藤原西芒创造了一只卡通熊,这只熊其实是一个图像,艺术家通过这只熊的成长,来处理平时所接触到的庞杂的图像信息,并以此处理不同领域的多重议题。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巧妙地探讨重要文化议题,这是藤原西芒一直以来的创作方式。
①
Simon Fujiwara
展位: A119
施博尔画廊
Esther Schipper
藤原西芒,《从前有个Who?》,2021
定格动画装置,录像时长:5分1秒
摄影 © JJYPHOTO
接下来要推荐的作品来自乌尔斯·菲舍尔 (Urs Fischer) ,乌尔斯·菲舍尔是我很喜欢的艺术家,一位很叛逆,很轻松,不断挑战认知的艺术家。蜡烛作品很经典!
②
Urs Fischer
展位: A102
高古轩画廊
Gagosian
乌尔斯·菲舍尔,《咀嚼草的人》,2007
铸铝、颜料、蜡,56 x 62 x 44 cm
这件《致谢托盘(冲击波1)》 (thank you tray, shock waves 1) 来自墨西哥艺术家,加布里尔·库里 (Gabriel Kuri) 。他长期以来关注经济结构,善于利用日常物和现成物进行创作。一个放大版的小费盘中,传统的硬币被取代,成了“点击付费”标识的曲线。艺术家通过对线上与线下交易模式的混淆,暗示系统的拆除,解散或陷入混乱。
③
Gabriel Kuri
展位: B127
赛迪HQ画廊
Sadie Coles HQ
加布里尔·库里,《致谢托盘(冲击波1)》,2022
钢附粉末涂层,磁铁,141 x 215 x 8 cm
图片由蔡坚拍摄
最后想向大家推荐的作品是《平行光彩》 (2021) 。这件雕塑延续的是冯至炫在2022年1月份的个展《平行灵歌:终极自然历史导览》的概念,冯至炫通过对建筑工程材料的堆叠,经过3d打印,扫描,翻模等雕塑技术的反复加工,以此创造他超越单一时空的游牧群岛文明的博物馆塑像。艺术家在雕塑语言上不断的精进。十分期待2023年3月冯至炫在没顶画廊的个展。
④
冯至炫
展位: A202
弥金画廊
Gene Gallery
冯至炫,《平行光彩》,2021
河流环氧树脂、196不饱和树脂、PU硬质硬质高密度仿木塑料、鸡血石、绿东陵、亚克力蜂鸟、100目石英砂、玻璃钢纤维布、老榆木炭化、腻子、水泥,130 x 104 x 38 cm
Art-Ba-Ba:
这届博览会除了参展画廊单元之外,Al PLAZA xiàn chǎng、Dream video影像以及perspective视角单元中还呈现了有关新媒体和NFT数字艺术的作品,能否与我们分享你对这些新兴艺术形式作品的关注以及看法?
Louis Li:
我对于影像这个媒介越来越感兴趣,可能和我本科读的是电影有关。相反的,我对NFT数字艺术品的关注和收藏就比较滞后了,一直持一个观望的态度,NFT作品的终点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例如货币和区块链的局限,要等到虚拟世界对于“Property”资产的定性完全成熟后,才能完全决定其价值。
郭佳鑫:
我一直都在关注影像,而且我的收藏体系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影像作品。就像我刚刚提到我为什么会对在艺博会中看到藤原西芒和亚历克斯·达·科特的作品感到惊喜,因为我通常不会特地在艺博会上关注影像作品,毕竟影像作品相对于架上作品并不利于出售,所以我也几乎不会期待在艺博会中出现这样独特的影像。其实在我出国之前,我几乎不关注西方的影像艺术家,但在我出国以后,我渐渐把以前对国内艺术家影像作品的收藏兴趣和关注转移到了国外艺术家。我后来意识到这和我观看作品方式的变化有关。由于国内艺术家创作的语言和作品所处的语境在根本上仍然围绕着本地文化的根源性展开,但影像创作似乎也不必要和自己出身或生长的文化背景过多的相连,可能可以是基于创作方式本身,或者在世界语境下,在意识形态上有关人类身体和情绪的讨论。至于数字艺术的作品,我个人还是持有相对保守的态度,因为NFTs对我来说可能更像是金融产品,而不是艺术作品。我认为创作不能服务于NFT,而是NFT服务于艺术创作。
Art-Ba-Ba:
能否谈谈你最初是如何开始进入收藏的?是否可以向我们介绍1-2件你的藏品?
Louis Li:
对艺术有与生俱来的一种喜爱和亲近,觉得艺术品是必需品,所以收藏是自然发生的。从2014年开始进入,随着我的酒店品牌Jackalope Hotels的不断拓展,和我的艺术空间Jackalope Pavilion的开启,藏品在不断丰富,但收藏主线始终围绕着宇宙观和神秘主义展开。然后就介绍一下我最新的两件藏品吧。阿丽莎·柯维德 (Alicja Kwade) 是我最喜欢的女性艺术家,她擅长提炼各种材料的物质属性,挑战日常物件的惯有逻辑,在我看来是当代“形而上”艺术的代表人物,这件由石头、黄铜和镜子组成的作品旨在探索无尽和平行宇宙。
阿丽莎·柯维德,Little Triple Be-Hide, 2021
花岗岩,青铜,镜子,80 x 55 x 99 cm
图片由Louis Li提供
我喜欢思绪恣意繁复但表现手法纯净隽永的艺术家。艺术家倪有鱼的《S=kIn Ω》是一件信息量很大的作品,作品为油画和水冲绘画的拼接,假以切割金色古董画框,壁炉上的画中画则需用反色相机进行观赏。作品以物理学中的熵公式命名,串联起闪电、火山、壁炉和星座,潜究了热能间的相互转化。
倪有鱼,《S=kIn Ω》,2022年4月
图片由Louis Li提供
接下来这幅作品来自于泰国艺术家贡坎 (Gongkan) 本月6号的个展“心境”,在此之前,我没有收藏过任何超扁平画派和潮流属性较强的作品,被这个新系列打动是因为他在波普中很好地融合了超现实主义和东方哲学,回归本心是一个类似冥想的创作过程,作品具有很高的共情能力和自我意识。
贡坎,Under the Warming Sun,2022
图片由Louis Li提供
郭佳鑫:
最初介入艺术品收藏的理由很简单,我最早是学习从事纯艺术创作的,当我意识到自己没有办法成为我理想中艺术家的状态时就转向艺术品收藏领域了。这件达伦·贝德 (Darren Bader) 的作品本身是没有标题的,是一件并不像它表面看上去的严肃影像,影像中一直在动的手被运用的非常微妙,尽管和我们的肢体极为相近,但这种持续的简单动态便逐渐显现其强烈的诙谐和幽默的气质,这也是贝德一直以来创作的风格。
达伦·贝德 (Darren Bader),Untitled
视频文件 (9) 附NFT
接下来这件作品来自于我们中国的影像艺术家彭祖强,他是我一直在关注的艺术家,《保联》这部影像是我在伦敦的展览中看到的,当时我很明显地感受到中国年轻的影像艺术家能够在国外进行展出十分不容易,同时也觉得中国艺术家的影像作品在将来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彭祖强,《保联》,2020-2021
多频道影像装置, ⾼清录像与超8胶⽚转录⾼清录像
13分58秒
《保联》由五个拍摄于超8胶⽚和⾼清录像的⽚段组成,试图演绎关于接触与联结的复杂性。
陈丹笛子同样也是我一直在关注的中国影像艺术家,她的影像一直都很诗意,但其中却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总能传递出一种因差异产生的能力。《Rooms (房间)》这件影像作品是她最新的创作,以冷感的色调作为影像空间中的背景,同时又伴随室内灯光的忽明忽暗。窗外的自然景象因此和室内的人造光源形成强烈的紧张关系。
陈丹笛子,《Rooms (房间) 》,2022
单频影像, 彩色、高清、有声,8分30秒
蔡坚:
我主要身份是艺术家,本身经常要研究艺术家,看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当你发现有人跟你在处理着相同的一些事,而且有着跟你不一样的又有趣的见解或处理方式,就很容易被吸引。介绍最近收藏的一件汪建伟老师的雕塑《行于泥浆 No.8》(2022)。汪老师是国内最有代表性的总体艺术家,我对汪老师的工作方式很感兴趣,他一直在未知的领域探索,不断的拓展自己的媒介和语言,不断的自我陌生化,而又形成自己的一套风格和美学。作为艺术家,这是令我深受启发的。
汪建伟,《行于泥浆 No.8》,2022
不锈钢、木材、氟碳漆,165L × 108W × 78H cm
乔恩·拉夫曼 (Jon Rafman) 长期以来探索最新数字技术对日常生活影响的艺术实践。全新的绘画系列,用ai文字生成图像,印刷和艺术家的后期处理,转化成实体绘画。绘画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觉得拉夫曼的绘画系列是对于绘画在当下存续方式的尝试。最近对这个蛮感兴趣。杭州天目里B1OCK画廊正在展出乔恩·拉夫曼的个展《形象游戏》,值得看看。
乔恩·拉夫曼,《𐤛𐤟𐤕𐤅𐤁𐤅𐤁𐤟𐤔𐤉𐤀(木偶人III)》,2022
布面喷墨打印和丙烯,186.7 × 134.6 cm
© Jon Rafman
摄影:Robert Wedemeyer
玛格丽特·休谟 (Marguerite Humeau) 也是一个跨媒体的艺术家,她善于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工作方式来生成跟生物、植物有关的雕塑,这个系列的作品通过植物的物理形式推断出它可能对人体系统产生的影响。艺术家以此为灵感,发明了“雕塑灵药”:创造出拥有全新形式和名称的植物,来复活(人们)已经消失的感觉、经历和想法。
玛格丽特·休谟,Dilata (II), 一种被困在身体里的挫败感,Dilata延伸了你本可以拥有的所有的生命体验。灵感来自含羞草——一种引发幻觉和精神分裂症的植物,2022
蜡,颜料,热变色颜料,植物基和合成树脂,尼龙,青铜
作品:40 x 53.5 x 50cm
带基座:138.5 x 53.5 x 50 cm
Art-Ba-Ba:
藏家在艺术生态的链条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你认为藏家在目前当代艺术场域中的处境相较以往有怎样的变化?以及你认为这个角色所能够发挥的价值应当更多的在哪方面被期待、重视和讨论?
Louis Li:
1. 收藏的精神
我一直很同意Art is the highest form of hope这个说法,最近和很多同好藏家交流时发现大家过去两年收藏的作品都具有舒缓、平静、治愈的特质,在艰难和焦灼的时刻,藏品的装饰作用和金融属性会减弱,精神指引会增加。在这里我想向读者推荐一本书,阿兰·德波顿 (Alain de Botton) 和约翰·阿姆斯特朗 (John Armstrong) 撰写的《Art as Therapy》,书中梳理了一些艺术的疗愈功能案例。
阿兰·德波顿和约翰·阿姆斯特朗,《Art as Therapy》 ,Phaidon Press,ISBN-10 0714865915
2. 共性与个性
对于藏家的挑战是,在高频次的信息分享和高密度的社交中,如何做到不趋同和保留与自我交流的空间。藏家需要对自我更加了解和笃定,对信息的摘选更加谨慎,收藏的作品才能完全的代表自己,由此出发,建立起自己的收藏角度和体系。收藏的关隘,于我而言,在于准确。
3. 藏家和艺术家相互成就
身边的很多藏家朋友,触角愈发广泛,兴趣囊括建筑、设计、音乐、时尚和生活方式,还有一些优秀的藏家甚至本身就是画廊主、策展人和艺术从业者。藏家综合审美纬度和国际视野的打开,很多时候可以给予艺术家的创作以建议和养分。所以我很看重年轻藏家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彼此欣赏,相互成就。
郭佳鑫:
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可能还是需要先回到有关影像收藏的讨论。相较于收藏架上作品,收藏影像的藏家确实稀少。但据我所知,现在国内外的机构都十分支持影像创作,就像王兵一直在影像收藏领域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他现在作为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新艺术收藏委员会主席也一定会为影像艺术的发展做更多的努力。另外也有越来越多的画廊开始代理年轻的影像艺术家,所以我认为藏家能够起到的作用一定不是局限在其个人的收藏,而是他们所带动的能量。现在的藏家群体逐渐年轻化,在收藏方向上也越来越包容、开放、大胆,也更希望把好的艺术创作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范围,同时潜移默化地吸引更多新的藏家。我们和我们同辈成长的艺术家之间维持着朋友之间相对紧密的关系,我们甚至会直接和艺术家讨论,或者评论他们的作品,这可能和以前藏家与艺术家的关系不太一样,也因此构建起属于年轻藏家之间的全新的生态。
蔡坚:
我其实进入收藏的时间相对较短,藏家处境的变化我还没感受到,毕竟我从头到尾就是个“pdf藏家”。但其实还是期盼尽快能正常,可以出去看到其他的艺博会,更多优秀的画廊能进来,更多好的作品能进来。我觉得藏家其实也应该具备一点理想主义的。可能难度在于信息这么多,展览这么多,作品这么多,怎么始终能比较清醒的分辨,选择,支持好的艺术家。
⇲ 推荐
REVIEW ↓
同频
迪奥与艺术:以不息的艺术灵感诠释经典
> 收藏
the soil collection,一个流动的、可被讨论的收藏计划
Industrsy
三位创始人谈ART021的十年之力和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rt Ba Ba”(ID:Art-Ba-B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