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多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新环境下,设计院传统组织模式的桎梏与持续增长的要求之间形成了新的矛盾。首先,资质、区域等传统壁垒逐渐被打破,新的竞争优势集中在产品、技术、数字化等方面,这就需要设计院有更明确的战略导向、强大的聚合能力、共享和创新机制。其次,设计院要在新业务领域、新价值环节、新区域探索孵化和转型路径,这就需要有更加开放的价值引领、灵活的组织形态、完善的激励和风控机制。最后,竞争加剧使行业进入买方市场,客户在服务质量、响应速度、定制化程度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设计院有更强的客户中心意识、更敏捷的组织前台。
设计院组织转型需要遵循什么原则?
组织形态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工业时代催生了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信息时代催生了事业部式和矩阵式组织结构;而到了数字时代,一方面,产业生态网状发展、动态变化,总部管控触角的延伸达不到业务延伸要求,科层制架构无法发挥个体和团队的主动性,“平台型组织”的构想应运而生,而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又为“平台型组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
从定义上看,所谓“平台型组织”,就是企业将自己变成提供资源支持的平台,并通过开放的共享机制,赋予员工相当的财务权、人事权和决策权,使其能够通过灵活的项目形式组织各类资源,形成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员工为自己打工成为企业的事业合伙人,而事业合伙人和企业都能够从项目的成功中分享可观的收益。
从这一定义中,不难看出组织中的三类角色转变,即职能型总部转变为“价值创造型总部”,业务与职能等二级部门转变为“价值中心”,员工转变为“事业合伙人”。平台型组织颠覆了以往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重构了以项目为单元、以平台为支撑的倒金字塔结构。其特征在于大量自主小前台、大规模支撑平台、多原生态系统和自下而上的创业精神。
— 4 —
并非所有设计院都适合组织平台化的转型之路。平台型组织适用于人员及经济达到一定规模、业务单元多元化程度高、信息化建设达到一定水平的设计院。
而对于符合条件的“大型设计院”,在组织转型的实践中也应当辩证地看待平台型组织的理论。一方面,上述理论有值得借鉴的部分,包括总部以价值创造为目的提供资源支撑和共享机制、更加灵活的项目组织形式、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形成解决方案等。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包括内部市场化机制的改革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调整、放权的程度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度调整、价值中心的界定现阶段只适合划归生产及经营部门、事业合伙人的界定现阶段只适合划归价值中心负责人等。
设计院“价值创造型总部”的建立应当以战略匹配、聚合赋能为原则,必须体现共享、复用、创新。设计院“价值创造型总部”的价值体现在三大维度,即价值理念+战略内核、资源洼地、管理机制。首先,总部应当形成长期稳定且普遍认同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聚焦重点且切实可行的核心竞争力、核心业务、核心市场。其次,总部应当广泛整合需求端资源(客户和项目信息、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等)、供给端资源(资质、资金、人才、研发、合作方、供应商等)、知识资源(技术、数据、模型、软件等)。最后,总部应当提供创新研发、内部市场化、中台赋能以及其他激励及风控机制。其中,内部市场化机制包括产值核算、收益分配、内部创业等规则;中台赋能机制包括搭建一个起到战略引领、文化协同、资源储备功能的中台,以及一个将战略及文化落地为体制机制、将资源加工封装为可共享可复用的中间件的中台。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设计院组织平台化的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一定会经历中间形态。结合波士顿咨询的研究以及设计院特性,笔者认为,设计院在组织平台化的转型过程中,将会经历如下三大阶段。
在孵化阶段,设计院的传统业务相关部门维持原样,而新兴业务则按照“平台化”的模式组织,平台在这一阶段只负责新业务的孵化、创新、转型。在混合阶段,传统业务与新业务共享后台,并且前端均以敏捷型“价值中心”直接面向客户,但保留传统业务的职能部门部分,与新业务的赋能中台平行存在。而在理想状态下,企业上下所有业务均按照平台型组织模式运行。
在理想模式下,设计院前端以项目组的形式直接对接客户。项目组所需的人力、财务、技术等资源由中台的专业机构、区域机构、项目管理机构、研发机构等进行供给。人力和财务等传统典型职能部门介于中台与后台之间,一部分履行资源储备职能,另一部分履行资源封装和对接职能。
当然,这一组织模式是极度理想状态下设计院对平台型组织概念的运用,而上述三个阶段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院都会依次序逐个经历。对于处于市场开放度高、竞争激烈的市政房建等行业的设计院而言,其组织进化到理想阶段的可能性较大;而对于处于市场相对垄断、变化较慢的大土木类行业的设计院而言,其组织形态的转变很可能止步于孵化阶段。
总之,“平台型组织”的理论为新形势下的设计院提供了组织转型的新思路,对于特定类型的设计院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分阶段、分类别地实现适应性组织的转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勘察设计前沿”(ID:psd-02)。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