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上映前,我们和文牧野聊了聊

新片上映前,我们和文牧野聊了聊

今天这篇有趣的文章,出自我们的好朋友:
不值得影评

我很少见到这么真诚的影评公众号。

它是一群记者办起的影评号。记者当影评人,就只做一件事:有趣地,说真话。

跟着不值得影评看片子,我一次也没踩过雷,收获了许多欢乐。

长按识别关注,立刻找到同类↓↓↓


(关注公众号,内有老片、新片评论,有推荐、有排雷,还有人物专访)

有意思的是,他们还采访了许多导演、演员和作家。就在不久前,不值得影评和导演文牧野展开了一场对话:




简讯上,工作人员告知有点堵车,但到了约定的时间,文牧野从剪辑室里走了出来。

时隔《我不是药神》上映四年,文牧野正为新片《奇迹》忙活。


▲电影《我不是药神》和《奇迹》海报

他一身黑咕隆咚的,坐在工作室唯一的独凳上。独凳被一圈高出它半个头的沙发围着。

坐在他对面的人会有点恍惚,有一种对应感,就像他的电影。

这算不上是某种新的电影,但我们需要这种的对应感,它提醒我们,在影院可以度过怎样的两个小时。

没想到的是,给我们这种对应感的家伙,比想象中年轻,不过是而立之年。

他导了点药,拍了个神,救的却是心。


▲文牧野



“郑重地表扬他”

文牧野,吉林长春人。高考290分,就像一张“差生许可证”。

这样一个被人嫌弃的成绩,让文牧野可选的志愿只剩两个三本技术专业。一个是教育技术,另一个是新开设的广播电视编导。

从小“野”到大的文牧野选了广播电视编导,原因是听起来跟电影可能沾点儿边。他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只知道自己爱看电影,多的时候一周看10部。

等到进了大学,要说跟电影沾多少边,也难以避免教学资源的有限。直到大一期末,文牧野需要完成一个拍摄作业,就从学校借了台老掉牙的DV,拍了人生第一个短片。

他一拍片就兴奋,但没料到,老师喜欢他的片子,更没料到,老师会在全专业140多个同学面前,郑重地表扬他。


▲正在拍摄的文牧野

夸,对一个套在差生壳子里十几年的人来说,是一种近乎重生般的鼓舞。在那之后,做名导演,成了文牧野的人生方向。

要走职业导演之路,接受正规专业的训练是必然。文牧野决定北漂,决定考研。而他一考就是三年,卯足了劲才考入北京电影学院。

在北电,文牧野师从诸大家,学养风范皆有所获。他忆及其导师中国第五代导演田壮壮,仅在日常聊天间,就对电影思维有潜移默化的提高。


▲《我不是药神》观影活动现场,田壮壮与文牧野拥抱

如果说,二十来岁的年龄是左右一生的重要时期,能不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取决于这个年龄段能否持续地保有自己的理想,以及积蓄力量的方法。那么,文牧野做到了。

理想,文牧野已经有了。至于方法,需要刻苦练习。

相比多数同学早早出去找活,比如写剧本、做场记等去实现电影梦,文牧野这个外省人赤手空拳地来到北京,没有名望,没有钱财,就老老实实地,一个短片一个短片地拍。


▲文牧野早期拍摄的短篇

学院老师安排的短片作业其实只有一部,文牧野则前前后后拍了九部,现在网上还能找到四部。这些短片几乎都是他去拍广告,挣回笔钱,再找一帮同学拍的。

如饥似渴的拍摄,把文牧野变得老练起来。形象生动的现实主义、有声有色的镜头风格,统统渗透进了他的电影语言,形成一股坚毅又柔软的力量。

日积月累,这股力量让文牧野接近了电影,接着又让他得到了宁浩和徐峥等“前辈”的认可,“文牧野是天生要做导演的人”“他完全应该拍长片”。


▲徐峥在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中出演

是的,长片——文牧野得到了一个更大的电影世界。

在电影史里,新人导演第一次拍长片就拿下评论界与市场的双重认可,2018年的《我不是药神》犹如神来之笔。


▲《我不是药神》口碑票房双丰收

拿下豆瓣9.0分,而华语片上一次拥有这个分值还是2002年的《无间道》。获得票房31亿,目前为止位列中国内地影史票房的第九名。


不断腕,不导演

以电影这种最大众、最便捷的艺术形式,《我不是药神》把对医保系统的复杂现状的探讨,抛给所有人,获得大量关注,引发良性讨论,甚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我不是药神》改编自慢粒白血病患者陆勇代购抗癌药的真实事迹

在铺天盖地的讨论中,有一个弥久不散的问题缠绕着药神:“这样的题材能过审吗?”

文牧野就曾对媒体坦言,从最初写剧本开始,药神的主创团队就认真考虑过这方面问题,因此对于情、法、理之间关系的把握,尤其谨慎。

拿捏尺度这种功力,折射出文牧野举重若轻的能力。如果要究其由来,可能跟文牧野的性格有关。


▲《我不是药神》对于情、法、理之间关系的拿捏非常精妙

跟文牧野聊上一会,就能有所觉察。很多时候,你可能以为他的一句话已经讲完了,但他马上会跟上“也许”“可能”等听起来欲言又止的尾巴。

说话没有激烈绝对的词句,不是因为犹豫,而是节制,因为在文牧野眼里“没有绝对”。

长期以来烙在影视行业上的一个刻板印象是:排片不好怨发行,票房不好怨宣传,口碑不好怨导演,导演又怨资本,最后所有人都怨上了审查。

但事实上,抱怨,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毫无裨益。

《请回答1988》,是很多人喜欢的韩剧,文牧野也喜欢。文牧野就在想,那些优秀的艺术创作与所谓的审查其实并不对立,但为什么我们没有做出来?

以上这篇文章

来自我们经常打开的公众号“不值得影评

扫码关注“不值得影评

后台回复“文牧野”查看全文

在这次采访之前,不值得影评还对许多导演、作家和演员进行了采访访谈


比如在《人生一串》第三季开播之际,不值得影评的记者采访了《人生一串》的总导演陈英杰,谈到了《人生一串》第三季的拍摄幕后和困难


扫码关注,后台回复“人生一串”查看全文


扫码关注,后台回复“五个扑水的少年”查看全文


不值得影评的作者们,关注女性、关注社会,他们看新片、也看老片。


他们的影评不陈旧,经常输出新鲜观点


他们看到,国产剧中的女性不管扮演何种角色,总是“原谅别人的那一个”,女性好像天生就善于原谅他人。


但这样千篇一律的只见原谅与和解,作为女性观众的作者,还是会被一股巨大的无力感紧紧钳住。她们发现这股无力感在近几年的国产荧幕上始终存在着,于是写了这篇吐槽文:


扫码关注,后台回复“道歉”查看全文


扫码关注,后台回复“做工”查看全文

同时,不值得影评也会经常举办许多线下活动。


广州并不是文化沙漠,各位电影爱好者一同在现场观影、讨论,分享内心深处最真切的感情,大家感觉自己找到了同类。


比如这篇《偶遇,一场理想主义的观影》中所记录的:


现场还有几个邵阳观众,看到家乡的影像十分激动。

有人告诉我,他好喜欢这部电影,但不喜欢最后微笑的结尾;

有人告诉我,昨晚是一个特别的观影体验,导演的回答把现场氛围拉满;

有人告诉我,她偶遇了一场理想主义的观影。

而我,感谢大家的相遇,感谢有蒋能杰导演这样的人,务实、愤怒、善良、冲向理想,才让我们感受到土地,感受到希望。


扫码关注,后台回复“矮婆”查看全文


扫码关注,后台回复“沙丘”查看全文

电影是一场梦,而我们都是鉴梦者。


点击关注“不值得影评”,和他们一起分享、讨论电影以及电影幕后的故事。




不值得影评,很值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惊蛰青年”(ID:wakinglism)。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