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团队CT.LAB:用科技连接美学,连接人和物的共情 | OF小酒馆

新媒体艺术团队CT.LAB:用科技连接美学,连接人和物的共情 | OF小酒馆







CT.LAB 张培定


CT.LAB 张培定,创始人、设计总监,是中国第一批善于运用新媒体艺术的设计先锋。以独特设计理念,将互动体验、互动装置以及流动影像等各种形式应用到各种展示空间中。






点击观看采访正片!











欢迎来到OF小酒馆,请先和我们的观众打个招呼吧!



大家好,我是PD张培定,是CT.LAB的创始人。


CT.LAB是一支综合性的新媒体艺术团队,我们致力于打造触动感官深处的情景体验,提供全流程数字内容设计服务。


并且我们擅长从空间、人机交互、视觉特效等多维度思考出发,构建达成连接人与空间,人与自然,人与故事,人与品牌之间的桥梁,创造意义的不同体验,把美学与对人和物的共情透过用科技的创造链接,构成深度的情景体验,这是我们CT.LAB发展的愿景。






团队的成员有着跨学科的背景,都在新媒体艺术领域有独到的经验,请问当初是怎么凝聚到一起,决定创建CT.LAB的呢?



其实这个想法在大学读书时候已经初生萌芽,当时我们萌芽的小团队叫Ctrl+T [lab]。意为Photoshop里边的快捷键Ctrl+T(自由变换),寓意不同的人组合一起产生不同的力量和价值,所以我们就成立了这个团队。


当时我们做了很多事情,参加了比赛,也获得了奖项,得到多方认可,也让我找到了驱动力在多媒体行业继续发展下去。工作一段时间,积累了更多经验以后,宏观当时整个新媒体行业虽然发展得比较缓慢,但时代和科技一定是推进未来往更智能、更电子化、更多媒体触达点的形态发展的。我们想在这个时代把自己向往的事情做出来。因为很多人不会念Ctrl+T,所以我们选择把名字进行了简写,慢慢发展成了现在的CT.LAB。






从数字设计到影像装置,从零售空间到品牌展厅,CT.LAB团队都打造了非常成功的案例,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团队的一些代表作品吗?



我们年前时和陶瓷品牌“冠珠”共同打造了“一块一脉冠珠设计周”,我们将陶瓷这一传统行业的意蕴和新媒体艺术设计进行了结合。我们希望把古法瓷艺和东方文化运用数据、媒介、互动、空间的新颖的展现形式呈现更多感官的情感体验。




瓷砖是以“水火土”三种化学元素经过高温结合的产物,我们从中获取了灵感,结合展会主题“一块”,将“一块”作为粒子形态,以不同运动状态表达出水火土转变的过程,再配以巨型LED屏幕呈现模拟一个生生不息的龙窑洞口的创新空间形式表现。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被龙窑的百年传承生命力所感染,能够意识到时间的轴距中我们中国的精神力量所在。




另外一个是以敦煌文化为主题的大板瓷砖产品,我们希望以后代守窑人的视觉,带领大家来到窑洞探寻我们的珍宝文化。探照灯在大板瓷砖上摇曳,就像守窑人因为怕电光毁坏千年壁画而长年用手电筒工作一样。探照灯引导大家,探寻触摸瓷砖,当指尖触摸一瞬间,满墙的千年瑰丽敦煌仙境壁画涌现,我们轻触停留仰望千年过往,感知到产品的由来和质感。这种以叙事性和互动性结合的手法可以有效传达出产品和人的连结。




去年,我们在广州太古汇也做了一个B612数据实时影像装置。这个装置是一个小小的浪漫的梦,希望可以捕捉时间送给大家。我们设置了整个透明屏幕,安装在玻璃上,像极了一个纯净的晶体盒子,让电子屏幕这个介质近乎消失,整个星轨看上去就像天空的一个组成部分,折射出空中的星星运动轨迹。





这些运动轨迹是基于太古汇地理位置以及开业以来十年的自然数据变量,采集后通过数据可视化,呈现出不断更迭的演变。每一秒的画面都是根据数据产生变化,具有独特的意义,就像有一句浪漫的英文诗:“I remember that is wonderful as soon as fickers, appeared you in mine front”(我记得那个美妙的瞬间,就是你在我眼前)。希望给大家带来独特的体验。





CT.LAB的商业案例还有很多,我们曾和潮牌“HEA”合作,将HEA的二维IP进行三维呈现,打造潮流、故事性和文化性兼具的品牌形象,而关于时尚体育领域的,我们也设计过坐落于北京的曼联体验中心项目。




《映|几米方圆文化空间互动影像装置》这部作品里,我们将生活感悟和自然属性引入空间设计中,把科技这一媒介弱化,通过引入光来启蒙,让人在自然当中感悟,通过向内看找到自我。这一项目也获得了“2020 Award360°”年度多媒体创意设计奖,给了我们很大的激励。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或现象会激发你们的创作冲动和思考?你们如何将创作理念融入空间、平衡商业项目与艺术表达之间的关系?



我们比较擅长对于生活中的故事、某些瞬间或者现象,比如一些文字、诗词,进行意象化的转化和表达,我们会观察到一个建筑或空间里光线穿越而产生的空间感,然后开始思考如何掌控这股力量、我们自己能否通过科技模拟自然,达成重现的效果。很多创作来源于我们过往生活的阅历和对于世界的感悟,我们会思考如何通过听觉、触觉、视觉等感官的调动给观众讲好一个故事。


关于商业项目和艺术表达,我们认为商业项目首先是解决需求和痛点,然后再附加我们对美学、体验的理解,透过艺术的手段表达整个作品。而艺术项目更多是满足我们内心的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选择更创新的方式表达出来。






团队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些挑战或者印象深刻的回忆?



创作过程中肯定遇到过或痛苦或挣扎的过程,但是坚持过后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比如项目合作上,我们有些项目需要和跨国、跨时区多方合作,如何去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讲述我们的创作思考,过程中有很多需要克服的困难。比如艺术的观点、美学的观点,都反映了你当下人生的反思和由内向外看世界的一个表达,它非常主观,又具有流动性。千人千面,需要让对方能认同我们当下的美学体系,又要同时满足对方看世界的角度,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工作,但它同时又非常有趣,令人充满期待。


另外我们也是个跨学科、兼容多样价值观的团队。文化成长的差异性带来了团队的多样性,但也同时考验团队的协作能力。在项目中既要能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又要兼顾大方向。这过程中探索了很多模式和沟通方式,有人喜欢这种充满多样性和挑战的工作,所以慢慢留下来的都是跟我们理念最匹配的人才。






目前数字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元宇宙”和“NFT”这种虚拟概念慢慢的进入大众视野,老师们对于这些概念有什么看法?这种概念会成为团队后面创作的素材吗?



这些概念目前来说还处于萌芽阶段,技术上处于探索阶段。我们也参与了一些跟这些概念相关的项目。很明显,从2021年末到2022年这段时间,大量虚拟技术的概念影响了商业、艺术项目,是一个不可以忽略的潮流。但在我个人看来,这些潮流到最后始终会分化,最终保留下来的依然是这样一个大潮流的核心:人类对各种事物的情感依托及对未来的憧憬。所以我认为,“虚拟”、“未来”都不是冷冰冰的,而是人类情感的另一个转化。无论概念如何呈现,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建立起人的连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我认为这才是未来大潮流的主旋律。






团队之后的创作方向打算更多向哪个方面靠拢呢?可以透露一下CT.LAB工作室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吗?



我们团队除了在技术领域研究发展,还在商业模式上探索。我们是两个方向同时发展的,90%做商业项目,10%做艺术项目。


我们最近做了一个“餐饮+数字媒体”的尝试。音乐空间+艺术空间,白天为艺术空间,是光影体验剧场,观众购票观展+配套餐饮,晚上是音乐空间,以LiveHouse模式运作。








源·INCEPTION|光影艺术剧场


另外还有“空间+数字媒体”的跨领域发展,我们希望从空间领域结合新媒体作转化,从空间体验的出发点结合媒介,这样我们的体验思维能力才能突破原来的边界。


我们原来是帮别人做“填空题”,在空间里填数字内容进去,现在我们更想做“选择题”,用体验思维创建一个空间,选择合适的内容结合进去。






聊了这么多,老师们可以为广大在校艺术生,或者想要成立艺术团体的青年艺术家们提供一些建议或者经验参考吗?



经验可能谈不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发展的轨迹。我们的感悟是:把热爱的事情变成事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满路荆棘的过程,如果有足够的爱就坚持下去吧,沿途会发现很多美好的风景和意外的收获。


顺便打个广告,CT.LAB目前也正在招聘中,欢迎热爱这一事业的青年们来和CT.LAB一起创作有意义的作品!


(点击阅读原文转跳招聘页面)










一块一脉冠珠 广州设计周






B612数据实时影像装置 太古汇






HEA南国狮魂






曼联梦剧场




几米 映影像装置








OF



编辑:Akiko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图片来源:CT.LAB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OF COURSE想当然”(ID:ofcourse_c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