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的场域,更像是一种沉浸式空间

新媒体视角下的场域,更像是一种沉浸式空间

正文字数:1948字

图片总数:18张


引言:新媒体交互场域是艺术场域在近几年随着科技发展而演变出来的一个分支,是可以让人与艺术进行互动的场景,它赋予了观者对于观看方式一种新的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从内心揭示了观看和被观看的关系。以往传统的艺术场域,互动很有限,即使配合声光电的效果,观者和作品之间似乎还是会有一层距离感,而这种距离感会被观众发现。“交互场域”的概念不断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被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诠释着新的意义。科技在艺术家的表达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01

《变压工场》

Design by:华侨城集团

该作品通过艺术科技与戏剧表演的融合,结合空间叙事、身体叙事和视觉叙事,构建了一种混合场域下的混合多元体验,人们会通过超日常的具身交互,进入到一个未来的世界,观众在混合场域中进行具身交互,必然会形成基于多感官交互体验等的混合体验。

设计师在设计规划时,需要将空间场所、视觉图像、身体交互全部考虑进作品中,加上现实物理场域和虚拟场域的融合,才能构筑出具有有效身体感知的具身交互设计。观众才能在参观交互作品时更加具身化,以身体感知作品。这里通过体验来激发对自我、人类、人性的感知与思考点,观众在这个秘密工厂里既可以欣赏戏剧故事,也可以获得混合的艺术体验。

情绪医院,原本设定为一个维修意识出轨智能人的地方。今天观众也可以坐在治疗椅子上测一测自己有什么样的情绪问题。机器的屏幕上会显示出你的情绪状态,并且会打印出一份情绪检测报告。更神奇的是,下面还会同时开出一份情绪胶囊,它更像是70年后的自动化情绪医院。

《水曰》,发生地点在武汉东湖的石门峰纪念公园,它是个环境非常优美的公墓。设计师利用这里的水池做了一个作品,观众可以在水池边通过一件互动装置,来和水进行互动,你可以对它进行倾诉。当水听到了你语言中的情绪,它会以一种反向的方式进行回应。比如说如果你的语音中带有忧伤的情绪,那么水就会用非常欢腾和雀跃的方式来去回应你。反过来,如果你的情绪中带有愤怒、极端的情绪,水面恰恰会用一种非常释然的,充满禅意的方式来进行回应。

02

鸟薮

Design by:张齐努


该作品是艺术家持续进行中的以关注人类语言多元生态环境的公共项目《语林计划》的衍生之一。当人聚集在站满小鸟的大树底下,小鸟灯随即感应点亮,人越多,灯亮得越多,反之随着人的离开散去,灯光渐稀。


隐喻我们的语言,用得越多,越丰富而具有生命力,用得越少,越容易消亡。


03

Urban Imprint

Design by:Studio INI

创始人 Nassia Inglessis 试图摆脱数字增强技术,摆脱通过头戴式装备形成的模拟世界,转而将我们创造的物理世界直接与人类的感知和反应联系起来,以更直接的交互装置俘获人心。

这个项目由两个动态的面组成,可以随着运动改变其形状。关于这个项目,Nassia Inglessis 的想法是:“在这里,人的每一步、每一个烙印,都可以得到放大。”整个项目共使用了 600 根线缆。,这些线缆隐藏在一旁的镜面背后,当游客踩踏到平台上时,便会下降触发滑轮,将头顶的区域向上提升。

材料经过水刀切割,形成蜂窝状的图案。中间的缝隙还可以使自然光线穿过,留下美妙的影子。踩在上面犹如在蹦床上玩耍,既具有艺术性,又将体验感拉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空间都是通过静态边界构成的,而这样的形式则更加突出了人与空间的互动性。

04

多元化互动社交场域

Design by:叶飞

整体布局流动自然,简明而通透,利用居于正中的互动清吧作为设计载体,承载了年轻人对于社区生活的想象力,摩登、时尚、先锋,在此拓展出社区生活的边界。

材质是空间得以塑形的基调,前厅在暗灰色调下营造出富有灵动感的精神场域。灰木纹大理石和灰色岩板组合出内敛的肌理,与仿古铜不锈钢前台相搭配,形态各异,却依序相连,强化出具有延展性的视觉效果,引导观者进入,探索,体验,然后感知。

进入主厅,黑色木饰面与墨绿色墙布搭配出克制而浪漫的质地,两种材质穿插交序,摩登与时尚的气息扑面而至,在设计师卓越的笔触下,显得沉稳低调,气质斐然。

水吧台居于正中,承接了整体设计的精神主张,模拟出年轻、摩登、精致的新一代社区生活互动方式。铺满青色系酒瓶的吧台背景墙面,光影灵动,杯盏对语,颇有当代形式感。墙面利用文字灯带增加时尚元素,表达情感。墨绿色L形吧台营造出沉浸式社交场景,在时代气质和城市秩序间交叠出附有品牌DNA的开放式空间,以社区形态,触发杭城新一代年轻人对生活的美好畅想。

青漫里的NEXT都市生活现场,将摩登气质与时代象征交互并序,演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社交场景。在城市的藩篱间,用设计寻找到社区生活的无尽可能,诠释出都市青年独具一格的精神场域。

素材来源:

1.https://mp.weixin.qq.com/s/OXvP9TFR-kImzPGNOyq_9A

2.https://mp.weixin.qq.com/s/0wRsbHDIQD71L98wG7QGIQ

版权说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



 
          
编辑EDITOR辰梅
审核REVIEWER田雨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所”(ID:gh_c1cd7847b23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