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选介 | 吴头楚尾越韵:江西出土的典型越系器物

新刊选介 | 吴头楚尾越韵:江西出土的典型越系器物

江西被称为“吴头楚尾”,而近年来樟树市国字山墓葬的发现又展现出江西古文化中的“越韵”。作者从国字山墓葬入手,遴选江西此前发现的典型越系器物,并进行分析,旨在明晰该时期江西越文化的主要特点,为深入研究该时期江西地区越人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文化面貌提供思路。

#本文节选自《美成在久》第51期『吴头楚尾越韵:江西出土的典型越系器物』一文,作者为江西省博物馆徐长青、陈书迁#


越人是先秦时期活动于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土著族群,因其支系繁多,有“百越”之称。江西是百越族群聚居的重要区域,具体到其支系,大致以赣江为界,赣江以西属扬越,赣江以东尤其是赣东北、赣东地区属干越。江西被称为“吴头楚尾”,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楚国先后统治过这一地区。


樟树市
国字山墓葬的发掘,是江西东周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依据墓葬突出的越文化风格及两件带有“越王”铭的铜戈(戟)等文物的出土,发掘者推测墓主为战国中期的越国王室贵族,且与越王有着密切关系。


江西越人墓葬及遗存出土的典型越系器物,是了解越人生产生活的重要窗口。我们从国字山墓葬出土的典型越系器物入手,对该时期江西越文化墓葬及遗存出土文物进行梳理,并归纳其基本特点。

国字山墓葬及越系器物出土

2013年以来,在樟树市筑卫城西侧国字山一带,勘探发现4座大型墓葬。考古人员发掘了国字山一号墓。该墓葬为中字形墓道竖穴土坑墓,面积约230平方米,外部环绕长方形围沟。椁室用楠木搭建,被分隔为25个分室。椁室内埋葬7具船形独木棺。

墓葬虽经早期盗扰,仍出土有2600余件(套)器物。出土器物以漆木器为大宗,还有金属器、陶瓷器和玉石器等,其中青铜器有700余件。国字山墓葬结构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点,如周围有围沟、椁板覆盖木皮、使用船形棺等,随葬的典型越系器物有越式鼎、提梁盉、鸠杖镦、铜镇、漆木筝以及原始瓷器、印纹硬陶等。

墓内出土2件带铭文的铜戈(戟),经专家考证,铭文分别是“者殹自乍用戟”和“於戉台王旨殹之大子不寿自乍元用矛”,器主分别为越王勾践的玄孙翳(公元前410〜公元前375年)和翳的一个儿子不寿。由墓内出土的带铭文铜器及遗物特征推断,墓葬时代为战国中期。资料显示,该墓葬墓主有着很高的身份地位,可能与越国王室密切相关。

者殹戈(戟)(上)

不寿戈(戟)正反面(下)

战国中期

樟树国字山一号墓出土


出土4件越式鼎,均为附耳钵形鼎,青铜质地,形制、大小基本一致,敛口,鼓腹,弧底,呈钵形,带子母口,附一对细长方形中空立耳,双耳距器身略远,腹部有两周凸棱,三个扁细短足外撇,形似蹄足。此类越式鼎在江西地区越墓发现较多,但同一形制规格的多件越式鼎出自同一遗迹的现象尚属首次。
越式鼎
战国中期
樟树国字山一号墓出土

出土1件提梁盉,青铜质地,带平顶盖,兽首管状流,三蹄足较为粗壮,提梁近尾处及与流相对的器腹处饰云雷纹镂孔扉棱,器腹饰细密云雷纹。此类形制的提梁盉为吴越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提梁盉
战国中期
樟树国字山一号墓出土

鸠杖镦,为鸠杖的重要组成部分,鸠杖通常被视为权力的象征。国字山墓发现的青铜跽坐人形镦,上有圆銎,下为跽坐人形,双目平视,双手放在膝部,人物形象反映了越人断发文身的习俗。同类器在全国仅发现6件,集中在吴越文化核心区

鸠杖镦
战国中期
樟树国字山一号墓出土

铜镇,为压席之物,置于席的四角使之平整。先秦时期的铜镇主要发现于浙江、广东、江苏和湖北,器形基本一致,器体呈半球形,腹部略扁鼓,底部多开口内敛,顶上有圆环钮。樟树国字山墓出土多件铜镇,形制、大小基本一致,器体饰直条瓦棱纹。

铜镇
战国中期
樟树国字山一号墓出土
出土1件筝,系整木制成,外髹黑漆,背面有长方形音箱,筝首残损严重,可见两排弦孔,筝尾平齐,长2.3米,为目前发现的先秦时期最长的筝。此类筝在江西发现多件,形制一致,为越人的代表性乐器

战国中期
樟树国字山一号墓出土

国字山墓葬出土的代表性陶瓷器有原始瓷杯、盂,印纹硬陶罐和泥质磨光黑陶鼎、罐、豆等。斜直腹的原始瓷杯在江西越墓中较为常见。原始瓷盂口沿及器腹装饰的水波纹和印纹硬陶罐器身拍印的米字纹为代表性的越式纹饰。
原始瓷盂
战国中期
樟树国字山一号墓出土
使用泥质磨光黑陶器随葬的习俗以往还见于贵溪龙虎山崖墓,为越人独特的随葬器物。国字山墓葬出土器物所反映的众多越文化因素,为我们辨识以往发现的越系器物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印纹硬陶罐(左)

泥质磨光黑陶鼎(右)

战国中期 樟树国字山一号墓出土

其他相关越系器物的发现

根据文献记载,至迟自春秋中期起,吴国已控制江西广大区域;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后,尽取吴地,赣地成为越国西鄙,或有王室成员在此长期驻守。

吴、越与赣地越人同属百越文化系统,文化面貌相近,吴国、越国的相继统治又进一步丰富了赣地越文化的内涵。因此,越文化是这一时期的江西在考古学上所被认知的主体文化,具体体现在诸多越墓及典型越系器物的发现上。

1988年,宜春市发掘一座春秋时期越人墓M3,出土青铜提梁鼎、扁茎剑、窄叶矛各1件,窄长双翼镞4件,刮刀3件,硬陶罐1件。1990年,瑞昌市发现一处春秋中晚期青铜窖藏,其中出土盘口盂形鼎、附耳钵形鼎各1件。2007年,靖安县发掘李洲坳东周墓葬,出土立耳盆形鼎2件,圆实茎剑1件,原始瓷钵、杯各1件,刮刀1件,纺织工具若干以及竹木器如竹扇、竹席、竹笥、木盒等。


1984年,玉山县双明镇发掘出一座春秋晚期无圹穴土墩墓,出土原始瓷兽首鼎、提梁盉、钵、盘各1件,硬陶罐1件,1986高安县发掘一座春秋晚期土墩墓,出土青铜盘口盂形鼎1件、附耳钵形鼎3件,原始瓷碗3件、钵2件、盅1件。1986年,广昌县发掘一处春秋晚期青铜器窖藏,出土青铜窄叶矛7件,斧、锸、刮刀、立耳盆形鼎(残片)各1件。1993年,樟树市发掘一座春秋晚期大墓,出土窄长双翼镞4件、刮刀1件等。


1979年,贵溪县发现14座春秋战国崖墓,出土各类随葬器物220件,其中包括原始瓷罐、杯、碗、碟共49件,硬陶坛、罐、鼎、三足罐、甑形器、杯共53件,泥质磨光黑陶罐、鼎、盥盘、提梁盉、三足罐、三足洗、钵、甑形器共22件,盘、席、奁、盒、案、筝、剑、削等竹木器56件,纺织工具36件。1980年,都昌县发现铜铎1件。1989年,横峰县发现一批青铜器,有铜铎14件、铜锸(简报中称鎒)1件。


1956年,上高县发现3件青铜附耳钵形鼎。1981年,大余县出土青铜圆实茎剑2件、燕尾矛1件,另出土铜斧(简报中称钺)1件,此类斧曾在宝珠山出土12件。1959年,清江县(今樟树市)出土青铜斧10件、阔叶矛1件、刮刀(简报中称匕首)3件。
1963年,龙南县发现圆空茎剑1件,时代为战国早期。1964年,修水县发现战国青铜乐器,勾鑃、錞于各1件。1974〜1975年,清江县发掘6座战国早期墓,出土陶瓷器、铜器、玉器等40余件,有麻布纹硬陶罐15件、硬陶盂1件、原始瓷杯7件、纺轮1件、铜圆实茎剑1件。1976年,武宁县发现一座战国早期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出土圆空茎剑2件、铜斧2件、原始瓷杯(原报告称盅)2件。2010年,铜鼓县发现一座战国早期墓,出土印纹硬陶罐、瓿各1件。
1972年,瑞昌县出土一批青铜器,有圆空茎剑1件。2012〜2015年,莲花县发现一座战国中晚期高等级贵族墓,出土漆木筝1件、纺织工具9件。


上述墓葬或遗存所见典型越系器物,按其实用功能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生活用器和生产生活工具等,现择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器物予以介绍。

越式鼎

越式鼎三足细瘦外撇,形制特征明显,系吴越文化在继承本地撇足盆形或罐形陶鼎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的新器形,在百越文化区广泛流行,被称为“越式鼎”。越式鼎既可作为礼器,又可作为实用器。材质有青铜、原始瓷和磨光黑陶。主要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早期仍见其踪迹。数量繁多、形制多样,可细分为提梁鼎、附耳钵形鼎、立耳盆形鼎、盘口盂形鼎。

提梁鼎,最大特征表现在带提梁,半环形直耳,浅腹,圜底,三足细长略向外撇。宜春坝上春秋墓葬出土的青铜提梁鼎M3:3,底部有烟熏痕迹,通高13厘米、口径16.5厘米。此类鼎也见于广西恭城春秋战国墓。


青铜提梁鼎
春秋时期
宜春坝上M3出土
宜春市博物馆藏

附耳钵形鼎,附一对方形中空立耳于肩部,敛口,鼓腹,弧底,呈钵形,细足较直,足底略呈蹄形。主要见于瑞昌青铜器窖藏、玉山窑山土墩墓、高安太阳墟春秋晚期墓、上高塔下战国墓和樟树国字山战国墓。瑞昌青铜器窖藏出土器例,附耳两侧饰蟠虺纹,口沿外有凸棱一周,垂腹,器壁单薄,通高35厘米、口径29厘米。


矮足附耳钵形鼎
春秋晚期
高安太阳墟春秋墓出土
高安市博物馆藏

玉山窑山M1:6,原始瓷质,矮蹄足粗壮。高安太阳墟出土3件,均带盖,口沿外有凸棱一周,形成子母口,足分高低。高足者1件,器表素面无纹,留有烟熏痕迹,通高26厘米、口径25厘米;矮足者2件,其中一件腹中部上下两道弦纹间饰以绹索纹,另一件器身素面无纹,盖面饰繁密的双线S纹,通高9.5厘米、口径8〜10厘米。


附耳钵形鼎

春秋中晚期

瑞昌青铜器窖藏出土

瑞昌市博物馆藏


立耳盆形鼎,方形中空小立耳立于口沿上,直口,盆形腹,底近平,三足外撇。见于靖安李洲坳东周墓、广昌青铜器窖藏、贵溪龙虎山崖墓。贵溪龙虎山崖墓出土2件,磨光黑陶,耳顶饰叶脉纹,近圆柱形实足外撇,通高10〜20厘米。


立耳盆形鼎
春秋战国

贵溪龙虎山崖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盘口盂形鼎,大盘口,一对附耳立于口沿,束颈,鼓腹,呈盂形,三足外撇。见于瑞昌青铜器窖藏、高安太阳墟春秋晚期墓、贵溪龙虎山崖墓。瑞昌青铜器窖藏出土1件,附耳在盘口内侧,耳顶饰叶脉纹,两侧饰方云雷纹。高安太阳墟春秋晚期墓出土1件,附耳在盘口外侧,通体素面无纹,器表留有烟熏痕迹。贵溪龙虎山崖墓出土盘口盂形鼎M10:3,磨光黑陶,半圆形竖耳立于盘沿上,近圆柱形高实足外撇,通高23.2厘米、口径22.9厘米。

盘口盂形鼎

春秋战国

贵溪龙虎山崖墓M10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另有一种形制特殊的兽首鼎,在吴越地区十分流行,亦可视为典型越系器物。平折沿,鼓腹,底近平,三兽蹄足,口沿两侧附长方形中空竖耳,口沿有一兽首,兽身与器腹相连,与首相对处附兽尾。见于玉山窑山土墩墓、贵溪龙虎山崖墓。玉山窑山土墩墓出土兽首鼎M1:5,原始瓷质,兽首堆塑大角状兽,角上印S形纹,面部光素。贵溪龙虎山崖墓出土兽首鼎M10:19,磨光黑陶,兽作蛙形嘴,眼珠外凸,额立火焰形冠,尾呈扉棱状,通高14.7厘米、口径13.2厘米。此类鼎最早出现在江淮地区的群舒文化区,系青铜质地,后在越国广泛流行,多为仿铜原始瓷质。

兽首鼎
春秋战国
贵溪龙虎山崖墓M10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提梁盉

半圆形提梁,小口,扁鼓腹,兽首弯管状流,三兽蹄足。见于玉山窑山土墩墓、贵溪龙虎山崖墓和樟树国字山战国墓。玉山窑山土墩墓所出提梁盉M1:4,原始瓷质,三蹄足敦厚,提梁两端饰扉棱。贵溪龙虎山崖墓出土提梁盉M10:2,磨光黑陶,丰肩,扁腹,提梁两端饰扉棱,短尾为锯齿状,盖为平顶圆形,顶有一环钮,肩、腹饰细密纹饰,以二至三道凸弦纹相界。该器系仿铜提梁盉,形象逼真,造型美观,通高19.8厘米、口径7.2厘米。

提梁盉
春秋战国
贵溪龙虎山崖墓M10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类提梁盉与楚国铜盉形态一致,与楚文化关系密切,但其提梁上装饰扉棱的做法及仿铜陶质地极具越文化特色,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分布范围广泛,以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集中。

甬钟

甬钟以细凸线或小乳钉作为界格,形体修长,饰变形雷纹、变形夔纹、S形纹等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纹饰。见于樟树所出“者减钟”、南丰凤鸟纹甬钟和武宁乳钉纹甬钟。其中南丰县博物馆藏6件甬钟,鼓部均饰凤鸟纹,大小有序,通高27.8〜58.5厘米不等。


甬钟
春秋时期
南丰县博物馆藏


筝以整木制成,正面平整,背面下凹,隔成长方形音箱,筝首似鱼尾状,向下弯弧,内有一至二排弦孔,筝尾有一横凸起。见于贵溪龙虎山崖墓、樟树国字山战国墓和莲花桐鼓堆战国墓。贵溪龙虎山崖墓出土2件,出土时均置于棺盖,其中筝M2:17,筝首两排弦孔,长1.66米。


筝(左正面,右背面)
春秋战国
贵溪龙虎山崖墓M2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铜铎

铜铎口部呈凹弧形,深腹,长方形或圆角方形短銎。见于都昌罗岭村和横峰下阳墓。都昌罗岭村发现1件,铎身瘦长,下部有丁字形凸纹,两边各有4个小乳钉,通高12.5厘米。横峰下阳墓出土14件,方形短銎,部分器表可见菱形乳钉纹,大小有序,通高7.1〜11厘米,重仅70〜325克,此类小型青铜乐器应为明器。
铜铎
春秋战国
横峰下阳墓出土
横峰县博物馆藏

越式剑

剑为近身格斗兵器,后来被视为君子德行的象征,君子佩剑成为风尚。青铜剑出土数量较多、形制多样,根据茎部差异可分为扁茎剑、圆空茎剑、圆实茎剑三类。

扁茎剑,扁茎,茎上有穿或无穿,无格或一字形窄格,颇具越文化特色。宜春坝上、高安等地均有出土,另在萍乡博物馆、吉安市博物馆亦有拨交或征集入藏。宜春坝上春秋墓葬出土扁茎剑M3:6,无剑首,长方形茎上有穿,无格,剑叶有中脊,双刃斜直,长32.2厘米。高安出土战国时期扁茎剑,长方形茎上无穿,有一字形窄格,剑身扁平,饰菱形暗格纹,长67.9厘米。
扁茎剑
春秋时期
宜春坝上M3出土
宜春市博物馆藏
圆空茎剑,茎中空呈喇叭形,外翻为圆首,一字形窄格,剑身近锋处凹弧。以龙南寨背、武宁石门战国墓、瑞昌墩北张为代表。

圆空茎剑
战国早期

武宁石门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圆实茎剑,圆形或扁圆形实心茎, 茎上无箍、单箍或双箍,圆首,多凹形 格。剑身中间起脊或扁平,近锋处凹弧。见于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贵溪龙虎山崖 墓、大余宝珠山、樟树牛头山战国墓等, 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贵溪龙虎山崖墓 出土圆实茎剑 M2:15〔图 23〕,仿铜木剑, 圆茎单箍,带木鞘,鞘表留有黑漆残片, 出土时置于墓主左腋下,长 48 厘米。

圆实茎剑
春秋战国
贵溪龙虎山崖墓M2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矛为长柄格斗兵器,由铜质矛头和木质长柄组成,出土时一般仅存矛头。青铜矛出土数量较多,以骹口平齐的窄叶矛最为普遍,如:广昌窖藏出土的7件,骹上有穿,叶中间突出细线状高脊,通长13〜15.9厘米;宜春坝上春秋墓葬所出矛M3:9,骹侧有半环形钮。而具有明显越系风格的是骹口呈燕尾式或深凹的燕尾矛,以大余宝珠山所出器例为代表,骹口成弧形内凹,长14.5厘米。


镞的数量多而形制复杂,以窄长双翼镞最具特色,镞身细长,两刃向前聚成前锋,向后成倒刺。宜春坝上春秋墓中出土3件,残长6〜7厘米。樟树郭堆垴春秋墓葬出土4件,仅1件拼接完整,圆脊,长7.6厘米。另玉山县博物馆也藏有此类镞。

窄长双翼镞
战国时期
玉山县博物馆藏

陶瓷器

越人在生活中大量使用陶瓷器,这与南方悠久的陶瓷烧造传统密切相关。越人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原始瓷和印纹硬陶用来陪葬,成为越墓最为显著的特征。原始瓷有碗、杯、盅、钵、罐、盘、碟等器类。原始瓷器体一般上半部胎壁较薄,下半部趋厚,器表施深黄或浅黄釉、青灰釉或青褐色釉,少数器肩附细小“∽”形贴耳及带环半圆耳。印纹硬陶有瓮、罐等,表拍印几何形纹饰,以米字纹、细方格纹、麻布纹等最为常见。

1. 原始瓷碗

直口微侈,浅腹,弧腹缓收,平底,内底宽平,内外壁均施釉,施釉多不及底,器内有明显粗疏轮旋纹,底部留有弧线切割痕。贵溪龙虎山崖墓出土14件,器高3〜5厘米、口径9〜13厘米。


原始瓷碗
春秋战国
贵溪龙虎山崖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2. 原始瓷杯
呈圆筒状或深腹碗状,斜直腹或弧腹斜收,平底或饼足,内外壁施青薄釉。见于靖安李洲坳东周墓、高安太阳墟春秋晚期墓、贵溪龙虎山崖墓、樟树牛头山战国墓、武宁石门战国墓等。贵溪龙虎山崖墓出土22件之多,假圆饼足,器高4〜5厘米。

原始瓷杯
春秋战国
贵溪龙虎山崖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3. 原始瓷罐
以贵溪龙虎山崖墓为代表,器表施浅黄釉,形式多样,其中M10:40肩附带环半月形耳一对,中腹及肩部各有梳齿纹一周,器高19厘米、腹径26厘米。

原始瓷罐

春秋战国

贵溪龙虎山崖墓M10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4. 印纹硬陶罐
形制多样,矮直口或侈口,肩或丰,或鼓,或溜,大平底,器表拍印麻布纹、细方格纹、米字纹或后两种纹饰的组合纹,部分器物肩部附细小“∽”形贴耳及圆形竖耳。数量众多,见于宜春坝上春秋墓、玉山窑山土墩墓、广昌青铜器窖藏、贵溪龙虎山崖墓、樟树牛头山战国墓、铜鼓平顶垴遗址、樟树国字山战国墓等。


印纹硬陶罐
春秋晚期
玉山窑山土墩墓出土
玉山县博物馆藏

印纹硬陶罐
春秋战国之际
贵溪龙虎山崖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5. 印纹硬陶瓮(坛)
口沿外侈,翻领,束颈,广肩较鼓,最大腹径位于肩部,器形高大,器表拍印细方格纹、米字纹、米筛纹、大方格填线纹等各种组合纹饰,主要见于贵溪龙虎山崖墓。
印纹硬陶瓮
春秋战国

贵溪龙虎山崖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6. 纺织工具

主要见于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贵溪龙虎山崖墓和莲花桐鼓堆战国墓,均出土大量纺织工具构件,甚至在崖墓中还发现纺织机构件,这种以大量纺织工具随葬的特点为越人的独特葬俗,反映了纺织业在越人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7. 铜刮刀
一端平齐,一端尖锋起翘,中脊将器身分为两叶,截面呈人字形或弧形。见于宜春坝上春秋墓、广昌青铜器窖藏、樟树郭堆垴春秋墓、樟树田家村战国早期墓。宜春坝上春秋墓M3出土3件,截面呈人字形。樟树郭堆垴春秋墓出土1件,截面呈弧形,长14厘米、宽2厘米。
铜刮刀
春秋晚期
樟树郭堆垴墓出土
樟树市博物馆藏

8. 铜锸
古代掘地取土的工具,也是越地最具特色的青铜农具。见于广昌青铜器窖藏、横峰下阳墓,所出铜锸形制一致,顶部銎口一侧向下深凹,另一侧封口,腹部一面有孔,两侧缘弧凹。横峰下阳墓出土铜锸高7.1厘米、宽7厘米。
铜锸
春秋战国
横峰下阳墓出土

 横峰县博物馆藏

  结语

以越式鼎为代表的铜礼器及仿铜陶礼器、青铜兵器、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器是赣地出土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越系器物。越式鼎形制多样,器壁薄、范痕明显,器底多留有烟熏痕迹,兼具礼仪和实用功能,主要流行于春秋晚期及战国早中期,多见于赣东北、赣中、赣西北地区。

青铜兵器以吴越兵器最为著名,不仅铸造技艺精湛,而且形成自身特色。数量较多、流行颇广的圆实茎剑和圆空茎剑形制统一、工艺精湛,引领着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剑的发展。此外,最具地方特色的当属扁茎剑、燕尾矛、窄长双翼镞等,但出土数量有限。

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器在越人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他们量材而用,根据不同需求烧制不同质地、用途的陶瓷产品。印纹硬陶质地粗糙却结实耐用,多烧制成瓮、罐等容量较大的贮盛器;原始器小胎轻,施釉后表面光滑,利于口唇接触和洗涤,多烧制成碗、杯一类的饮食器皿。

春秋战国时期的江西地区,虽然不是诸侯国的中心所在,却是吴、楚、越三国争霸的舞台,特殊的区位环境为多元文化的融汇交流提供了舞台。在厘清赣地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比较赣地越文化与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乃至徐舒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与融合。


文中图片皆采自《美成在久》第51期

『吴头楚尾越韵:江西出土的典型越系器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成在久”(ID:zwmeichengzaiji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