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被称为“吴头楚尾”,而近年来樟树市国字山墓葬的发现又展现出江西古文化中的“越韵”。作者从国字山墓葬入手,遴选江西此前发现的典型越系器物,并进行分析,旨在明晰该时期江西越文化的主要特点,为深入研究该时期江西地区越人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文化面貌提供思路。
越人是先秦时期活动于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土著族群,因其支系繁多,有“百越”之称。江西是百越族群聚居的重要区域,具体到其支系,大致以赣江为界,赣江以西属扬越,赣江以东尤其是赣东北、赣东地区属干越。江西被称为“吴头楚尾”,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楚国先后统治过这一地区。
樟树市国字山墓葬的发掘,是江西东周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依据墓葬突出的越文化风格及两件带有“越王”铭的铜戈(戟)等文物的出土,发掘者推测墓主为战国中期的越国王室贵族,且与越王有着密切关系。
国字山墓葬及越系器物出土
墓内出土2件带铭文的铜戈(戟),经专家考证,铭文分别是“者殹自乍用戟”和“於戉台王旨殹之大子不寿自乍元用矛”,器主分别为越王勾践的玄孙翳(公元前410〜公元前375年)和翳的一个儿子不寿。由墓内出土的带铭文铜器及遗物特征推断,墓葬时代为战国中期。资料显示,该墓葬墓主有着很高的身份地位,可能与越国王室密切相关。
者殹戈(戟)(上)
不寿戈(戟)正反面(下)
战国中期
樟树国字山一号墓出土
鸠杖镦,为鸠杖的重要组成部分,鸠杖通常被视为权力的象征。国字山墓发现的青铜跽坐人形镦,上有圆銎,下为跽坐人形,双目平视,双手放在膝部,人物形象反映了越人断发文身的习俗。同类器在全国仅发现6件,集中在吴越文化核心区。
印纹硬陶罐(左)
泥质磨光黑陶鼎(右)
其他相关越系器物的发现
1988年,宜春市发掘一座春秋时期越人墓M3,出土青铜提梁鼎、扁茎剑、窄叶矛各1件,窄长双翼镞4件,刮刀3件,硬陶罐1件。1990年,瑞昌市发现一处春秋中晚期青铜窖藏,其中出土盘口盂形鼎、附耳钵形鼎各1件。2007年,靖安县发掘李洲坳东周墓葬,出土立耳盆形鼎2件,圆实茎剑1件,原始瓷钵、杯各1件,刮刀1件,纺织工具若干以及竹木器如竹扇、竹席、竹笥、木盒等。
1984年,玉山县双明镇发掘出一座春秋晚期无圹穴土墩墓,出土原始瓷兽首鼎、提梁盉、钵、盘各1件,硬陶罐1件,等等。1986年,高安县发掘一座春秋晚期土墩墓,出土青铜盘口盂形鼎1件、附耳钵形鼎3件,原始瓷碗3件、钵2件、盅1件。1986年,广昌县发掘一处春秋晚期青铜器窖藏,出土青铜窄叶矛7件,斧、锸、刮刀、立耳盆形鼎(残片)各1件。1993年,樟树市发掘一座春秋晚期大墓,出土窄长双翼镞4件、刮刀1件等。
1979年,贵溪县发现14座春秋战国崖墓,出土各类随葬器物220件,其中包括原始瓷罐、杯、碗、碟共49件,硬陶坛、罐、鼎、三足罐、甑形器、杯共53件,泥质磨光黑陶罐、鼎、盥盘、提梁盉、三足罐、三足洗、钵、甑形器共22件,盘、席、奁、盒、案、筝、剑、削等竹木器56件,纺织工具36件。1980年,都昌县发现铜铎1件。1989年,横峰县发现一批青铜器,有铜铎14件、铜锸(简报中称鎒)1件。
上述墓葬或遗存所见典型越系器物,按其实用功能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生活用器和生产生活工具等,现择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器物予以介绍。
越式鼎
附耳钵形鼎
春秋中晚期
瑞昌青铜器窖藏出土
瑞昌市博物馆藏
贵溪龙虎山崖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盘口盂形鼎,大盘口,一对附耳立于口沿,束颈,鼓腹,呈盂形,三足外撇。见于瑞昌青铜器窖藏、高安太阳墟春秋晚期墓、贵溪龙虎山崖墓。瑞昌青铜器窖藏出土1件,附耳在盘口内侧,耳顶饰叶脉纹,两侧饰方云雷纹。高安太阳墟春秋晚期墓出土1件,附耳在盘口外侧,通体素面无纹,器表留有烟熏痕迹。贵溪龙虎山崖墓出土盘口盂形鼎M10:3,磨光黑陶,半圆形竖耳立于盘沿上,近圆柱形高实足外撇,通高23.2厘米、口径22.9厘米。
盘口盂形鼎
春秋战国
贵溪龙虎山崖墓M10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提梁盉
甬钟
甬钟以细凸线或小乳钉作为界格,形体修长,饰变形雷纹、变形夔纹、S形纹等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纹饰。见于樟树所出“者减钟”、南丰凤鸟纹甬钟和武宁乳钉纹甬钟。其中南丰县博物馆藏6件甬钟,鼓部均饰凤鸟纹,大小有序,通高27.8〜58.5厘米不等。
筝
筝以整木制成,正面平整,背面下凹,隔成长方形音箱,筝首似鱼尾状,向下弯弧,内有一至二排弦孔,筝尾有一横凸起。见于贵溪龙虎山崖墓、樟树国字山战国墓和莲花桐鼓堆战国墓。贵溪龙虎山崖墓出土2件,出土时均置于棺盖,其中筝M2:17,筝首两排弦孔,长1.66米。
江西省博物馆藏
铜铎
越式剑
武宁石门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圆实茎剑,圆形或扁圆形实心茎, 茎上无箍、单箍或双箍,圆首,多凹形 格。剑身中间起脊或扁平,近锋处凹弧。见于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贵溪龙虎山崖 墓、大余宝珠山、樟树牛头山战国墓等, 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贵溪龙虎山崖墓 出土圆实茎剑 M2:15〔图 23〕,仿铜木剑, 圆茎单箍,带木鞘,鞘表留有黑漆残片, 出土时置于墓主左腋下,长 48 厘米。
江西省博物馆藏
矛
矛为长柄格斗兵器,由铜质矛头和木质长柄组成,出土时一般仅存矛头。青铜矛出土数量较多,以骹口平齐的窄叶矛最为普遍,如:广昌窖藏出土的7件,骹上有穿,叶中间突出细线状高脊,通长13〜15.9厘米;宜春坝上春秋墓葬所出矛M3:9,骹侧有半环形钮。而具有明显越系风格的是骹口呈燕尾式或深凹的燕尾矛,以大余宝珠山所出器例为代表,骹口成弧形内凹,长14.5厘米。
镞
陶瓷器
直口微侈,浅腹,弧腹缓收,平底,内底宽平,内外壁均施釉,施釉多不及底,器内有明显粗疏轮旋纹,底部留有弧线切割痕。贵溪龙虎山崖墓出土14件,器高3〜5厘米、口径9〜13厘米。
原始瓷罐
春秋战国
贵溪龙虎山崖墓M10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贵溪龙虎山崖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6. 纺织工具
横峰县博物馆藏
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江西地区,虽然不是诸侯国的中心所在,却是吴、楚、越三国争霸的舞台,特殊的区位环境为多元文化的融汇交流提供了舞台。在厘清赣地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比较赣地越文化与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乃至徐舒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与融合。
『吴头楚尾越韵:江西出土的典型越系器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成在久”(ID:zwmeichengzaiji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