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在小红书重生

星巴克,在小红书重生

后台回复 品牌 免费送你《135本品牌营销必读书》
作者 | 王晖      来源 | 品牌观察报

 


舒尔茨也救不了星巴克……


每当看到类似标题,都会觉得不行了不行了,星巴克要嗝屁了。


然后静静在线下门店观察了半月有余,看到的星巴克是这样的:


外卖不断,店里坐满。


不火,但也不过气。


一个字:稳。


而在线上,星巴克在小红书也相当有人气。


相关话题阅读量3亿,笔记106万+,商品9800+,更有意义的是每天都有新内容出现。


这些内容虽是细枝末节,但都是真情实感,更非众口一词,而是各执己见。俗称有流量。


曾经的星巴克号称不打广告。


现在,它的用户,正在做着比广告还有效的广告,就在小红书。


  图源:星巴克中国微博

种草产品


小红书博主种草星巴克,往往能带起一阵风。


11月1日,星巴克季节限定太妃榛果拿铁上市,早在10月末就有人开始发文期待。


“星巴克太妃榛果拿铁终于回归”


“又是一年要结束”


“红杯的季节,圣诞节要来了”


满满的情怀和过冬的仪式感,老客户甚感欣尉,新客户蠢蠢欲动。


  图源:小红书


有关产品体验的分享,也从来不会统一口径。


有人说,报喝。


但也有人说,还行。


有人说太甜了


就有人告诉她,下次可以要求减糖。


有人说,奶油塌了,报看!


做冷饮,奶油的形状会保持的更好。


有人说,42块钱一杯,贵了!


不出意外,必然会有人分享优惠券了


  图源:小红书


总之,小红书评论区,可以毫不避讳的承认有的员工不行,但绝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杯星巴克。


有关“星巴克产品的真相”也不会出现一边倒的差评和好评,而是相对真实的展示了“世界对待一款产品的态度”:不会做到所有人都喜欢,但喜欢的大有人在。


对于星巴克来说,这实在是个好消息。


理智的讨论不会令人生厌,还营造了一种 “街头巷尾”都在喝的氛围,它还是当红明星。

种草周边,拉动营收


同理被种草的还有星巴克的各种周边,主要有星礼卡周边和星杯。


坊间传说,星巴克卖杯子可能比卖咖啡还赚钱。


在星巴克对外公布的信息中显示,到2025年的他们的目标是让周边礼品维持每年30%的复合增长率。


是维持,也就是说现在就有这么高的增速。


而这个增速背后,也少不了小红书的种草加持。


星巴克杯子在小红书的浏览量有1.4亿,很多人号称就是买不停。


而小红书用户分享的星杯来自世界各地,琳琅满目加赏心悦目,很有视觉冲击力,也是一股强劲的种草势力。


  图源:小红书


星巴克星礼卡,更需要小红书的线上“培育”。


星礼卡本质是一套性价比较差的优惠券。


售价108元,里面包括2张五折咖啡券,两张买一赠一券和以及部分高单价满减券。


常规来说,这东西不好卖。


但是,每一期星礼卡都会附赠一个非常可爱的周边礼品。


铁打的108,流水的周边,总有一款萌到你花钱。


11月星礼卡的周边礼品是圣诞超萌挂件。



双11期间还有一套388元的凌美钢笔联名周边,限时赠送一年京东PLUS会员,加大价值感。


  图源:小红书网友


在星礼卡上市之前,星巴克会大力种草相关周边,带动用户晒单。


虽然它们被称为美丽废物,但可爱太容易动人心弦。


以可爱换流量,以流量换销量。


结果就是,老用户买卡先看周边,新用户被种草,也会更快的接受店员推荐。


  图源:小红书


在小红书,星巴克的周边和星杯变成了可以看见的美好,所谓打入用户心智。


星巴克咖啡业务和周边的消费金额都会计进会员体系,拉动业务增长和会员转化。

非官方行为,筑起舆论护城河


而对于负面的内容,小红书自带“解释功能”,完全不用星巴克出手。


用户:买贵了,星巴克当我是大冤种。


评论:你点的就是店里最贵的,我想喝还买不到


用户:今天的咖啡怎么这么少?星巴克好抠!


评论:你备注少糖少奶肯定会少呀,少就是正常



不是它不行,而是你不懂。


听上去合情合理,看上去不偏不倚。


用户情绪,用户内部处理。


星巴克:感谢各位小红书嘴替。


试问这种状态哪个品牌不羡慕?


小红书还有一群“民间组织”,形成了另一股舆论维护势力。


这个组织的主体,就是小红书用户中的星巴克员工。


我愿称之为:星巴克官方常驻小红书发言人。


按官方说法,星巴克有在职员工有19500人,哪怕只有10%的人在玩小红书,那也有近2000个发声主体。


这些主体随机、无意中代表着星巴克,站在专业的角度发表着意见。


在一条吐槽“星巴克拿铁出品太淡”的内容下面,涌现了大量星巴克现员工和前员工。


本来是一条“差评贴”,但评论区变成了大型“分析、检讨、批评、科普、维权指导”现场。


  图源:小红书网友热帖  BY:顽物家钊弟


骂骂咧咧的点进来想跟着踩两脚,最后却是没用的知识又增加了:下次再去不能由着他们欺负我不懂。(还会去不是,差评无效。)


这就是星巴克员工群体筑起的舆论护城河,更有“扭转乾坤”的力量。


星巴克的创始人说过,零售业与餐饮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线员工面对顾客的服务水平。


而在社交时代这一点会被放的更大,一线员工在线上的无意营业,也深深影响着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


关于员工群体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星巴克和瑞幸是竞争对手,但他们的员工不是。


在小红书,瑞幸员工亲切的称星巴克员工为:未来同事。



市场经济之下,永远不可能会一家独大,如果互相打不过,那就一起玩儿吧。


感觉奇怪的CP又要增加了。

为什么会是小红书?


相比较而言小红书有理智的流量,没有被粉丝文化左右,用户可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不会遭遇恶意差评。


去中心化的用户结构,也能让大家听到足够丰富的声音。


只有这样的土壤,品牌才能放心的去启动用户的能量,让内容生长,再加以引导,形成良性的内容生态。


再加上品牌方的主动营销,让舆论保持着动态平衡的节奏。


回溯到企业自身,这样的状态反应的就是稳中有新的发展。


对于一个大企业来说,这也是算是一种理想状态吧。

 
*编排 | 小何  审核 | 杨强

 

品牌最新资讯,尽在【品牌观察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牌观察报”(ID:pinpaigcba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