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幅作品:从中国绘画史来看,秦汉一直到隋以前,都是以线条为主,色彩为辅。这可能和国内的颜料矿石开采水平和分布情况有关系。比较多能看到的汉墓中的壁画,上面的图画都是用线条勾勒为主的的,非常流畅。
到隋和唐,由于和西域的接触,色彩一下子丰富起来。除了西域的颜料矿石的输入以外,西方绘画重彩的形式也影响了中原的绘画。其中青绿山水和以《步辇图》为代表的人物画都对色彩运用的很多,达到了一个高峰。
宋是一个另类的时期,非常看重简洁的美感,这个时期的绘画色彩逐步退却,形成了文人画的开端,只用墨色,少数施淡彩。
到了元,又是一个另类时代。那时候的汉人没有地位,纷纷到乡野避世,兼有亡国之痛,结果出现了一个绘画形式比较纷乱的情况。有的继续了宋的文人画以寄托哀思,有的直接在唐画的色彩中找到光复汉人统治的慰藉。
到了明清,色彩又变成稀罕之物了,墨色的文人画还是主流,只不过在绘画题材上多了一些对于市井的描绘,而不全是高人驾鹤云游的场景了。
从上面的过程来看,色彩在本土发展出来的绘画艺术中并不占重要地位,线条才是中原原生艺术的根。但是色彩和线条就一定要相互排斥吗?
从南北朝到唐,西域的艺术对本土艺术的加持,不是同样绽放出了惊人的艺术成果吗?所以武断地排斥色彩我认为是不适当的。对于新东方主义油画而言,加入线条是一个体现中国元素的很好的方法,但不能够排斥色彩这个油画的优势,也不应该死板地遵循“随类赋彩”的教条。色彩可以反映主题,可以映照情绪,是万万不能舍弃的,也是万万不能用机械的类别来框死的。
有感而发,以鹿王本生图作为创作源,以此向盛唐的色彩致敬。
第二张作品:本幅作品尝试用风格来引导观看者的视觉,通过一种敦煌纹饰范式来描绘诗词中使人描绘的浪漫主义景象,同时通过另一种比较现实的方式来描绘诗人肉身所处的世俗世界。通过两种不同风格的强烈对比,通过视觉的深层归纳的能力,人为地分割观看者对描绘在同一张画布上的不同元素的理解范围,从而达到一种新的视觉传达的效果。
其实从基本概念来看,也可以认为是池化的一种变种。
另外,对画面中人物的描绘,也采用了一种纹饰化的变形,作为一种新东方主义油画抽象的具象思想指导下的,对人物描绘的实验,效果就用时间来检验吧。
1.魏鹿
2.短歌行
3.禁庭春昼
4.外滩一
5.南京路一
6.南京路二
7.外滩二
8.田子坊一角
康瑛的作品
1~6油画,30x40 1)江南水乡,2)南昌路,3)草原,4)树,5) 小区秋色,6)落日,
7~12 为10x20丙烯小画,7)沼泽,8)树林,9)10)山间小屋,11)树荫里的老洋房,12)雪景
1)江南水乡
2)南昌路
3)草原
4)树
5) 小区秋色
6)落日
7)沼泽
8)树林
9)丽水风景
10)山间小屋
11)树荫里的老洋房
12)雪景
乔元庆的作品
1.西湖写生-保俶塔
2. 西湖写生-放鹤亭
3. 孤山一片云
4.水墨油画.竹
5. 水墨油画.江南雨
6. 水墨油画. 黑白厚涂的实验
7.黑白范式1.1
8. 黑白范式1.2
9. 黑白范式1.3
10. 水墨油画. 鲁迅公园之秋色
陆之淇的作品
第一張:落花貓2021 年畫材料丙烯
1. 落花貓 2021年畫,丙烯
2. 竹子貓 2021年畫,丙烯 (贈佛光山東禪寺佛光美術館)
沈晓华的作品
1. 布面油画 50*40,蓝天白云 湖
2. 60*50 布面油画 重温经典
黎晓燕的作品
1. 小酌;布面油画;20X20
2. 初秋的世纪公园一角;布面彩铅;17X26;
3. 忆金川梨花;纸面油画;17X26;
4. 南京东路街头一角;油画棒;17X26;
5. 江上朝霞;纸面油画棒;17X2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导览”(ID:V_DAOLA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