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什么企业,说到薪酬论资排辈,总能引起较为激烈的“针锋相对”,这样的情况,在设计院更为明显。“设计院和别的企业不一样,设计院是靠人,人越老越吃香!”笔者在多家设计院听到过类似的言论,尤其是在技术壁垒相对偏高的工艺院,这样的观点更是屡见不鲜。要维持“越老越吃香”的“原则”和“导向”,企业往往在薪酬上形成“论资排辈”倾向,而这样的倾向在过去设计院业务多、年轻员工相对“听话”等背景下,矛盾还不那么尖锐,但时移事易,薪酬论资排辈的问题在内部激发的矛盾将会逐渐放大。
一提到薪酬论资排辈,大家想到的往往是负面的信息,甚至有的人会认为这是公司管理者的能力和魄力问题。确实,设计院中传承的色彩相对较重,各个层级的管理者,私下里见到公司里的“老人”,或许还要喊一声师父。要让他们去改变多年沿袭的薪酬排资论辈的问题,去调整那些带他们入门的恩师的利益,从人情上和技术层面上,都不容易。但是,从企业发展和关系权衡的角度上看,薪酬的排资论辈,很多企业在短期内,还不能抛弃,设计院某种程上需要“为人付薪”。
“为人付薪”是为其背后的资源付薪。我们常说应该按劳分配、按贡献分配,大家往往想到的都是可量化的工作和贡献。一线员工们将自己和老同志的画图量、加班情况与薪酬一对比,就容易心理失衡,但笔者要说,作为企业,也要考虑公司的整体利益。“老人”扎根行业多年,有背景,有资源,还享有专家影响,即便不参与任何项目具体工作,只要他在,公司承揽业务更容易;只要交付成果经他过目,业主更放心。这些影响无法量化,但确实是企业需要的。
“为人付薪”是为其背后的技术传承付薪。笔者曾服务过的一家设计院,因转企改制时政策较好,很多年龄符合要求的“老人们”都提前内退,然后就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这个行业的技术壁垒相对其他行业更高是吗?”
“行业外的人大部分这么认为,但其实没什么技术壁垒,简单。”
“那是否意味对贵公司而言,技术方面不是问题?”
“不是,我们院技术骨干大部分内退了,现在各专业的技术人员能独当一面的基本没有,就专业负责人还行,年轻的设计师们稍微遇到综合一点的工作,还略显稚嫩。”
对该企业而言,突如其来的“老人”大规模离开,技术传承断档,年轻设计师虽有拼劲,但技能过于单一,需要老同志的指导。如果内部薪酬体系不够完善,返聘或外聘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和所有设计师采用同样薪酬分配机制,过了项目节点,是否又会出现“论资排辈”的质疑呢?
此外,笔者还被客户问到过这一样的问题:现在设计院的老同志不愿意带徒弟,是不是行业普遍现象啊?乍听这个问题还挺惊讶的,因为印象中,设计院“师带徒”机制是最为普遍、有效的培养机制之一,现在老同志都不愿意带徒弟了吗?仔细一想,却不无道理。要打破薪酬论资排辈,按劳分配,在当下的社会,40、50岁的老同志也有不小经济压力,要和年轻人拼画图,还要他们花时间带徒弟,凭什么?所以,不少企业中薪酬论资排辈,实际上,是企业为内部人才梯队建设交的学费。
综上,笔者认为,现象的背后,原因往往综合,不是你预期的原因,并不代表就是错的。在综合因素下,设计院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一定的薪酬论资排辈。
笔者上述所言,企业从权衡的角度下,要对薪酬论资排辈做一定的妥协,并不是要为企业开脱。实际上,上述原因造成的薪酬差异,大部分员工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引发矛盾较多的薪酬论资排辈,更多是企业内部自身管理的问题,可以通过管理的优化一定程度上化解矛盾。笔者总结如下:
▌1. 薪酬机制科学性、合理性不足
不少人认为公司有薪酬论资排辈现象,往往基于所了解到的薪酬结构相同,而对方干活少,整体薪酬却比自己高而得出结论,比如A除了资历更深外,画图也没那么多,薪酬却更高,往往容易引发员工心理不平衡。如果,企业完善薪酬分配机制,通过完善市场营销机制,剥离为老同志背后的项目资源付薪部分;通过完善技术指导、技术审查激励,明确老同志看似没有带来贡献,实际做了关键贡献的部分;通过完善资深技术人员的业务建设/管理奖金,即达到发挥其经验、推动公司人才梯建设等目的,又避免因薪酬结构过于笼统,带来内部矛盾的问题,是否能化解所谓的薪酬论资排辈矛盾呢?
▌2. 岗位设置的随意性太大
企业内部因人设岗、因事设岗带来的矛盾。比如,比如企业要推一项重点工作,往往会选择有经验的老员工。而重点工作往往意味着工作强度和工作难度的提升,企业因推重点工作而设置的岗位,往往对标较高级别,薪酬自然上涨,以激励员工。问题在于,重点工作以临时性居多,任务完成之后,一般采用两种方式安置,其一,根据薪酬配置到其他同级别岗位,甚至为安置员工新设岗位;其二,回归原岗位,但不降薪。这两种方式,在人员安置后,都将出现问题,其工作内容和贡献支持不了所领取的薪酬,由此给年轻员工带来薪酬论资排辈的印象。如果企业一开始不随意设置岗位,而是通过临时增加专项岗位津补贴等方式,或许能减少未来不必要的麻烦。
▌3. 岗位任职资格可操作性不强
很多企业的岗位任职资格,虽然列了业绩和能力的要求,但业绩缺少科学的核定和统计,能力缺乏较为公正客观的评定,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难落地。因此,在人岗匹配时,往往依据学历、工作年限、职称、执业资格等客观条件进行匹配。人员的岗位配置出现了论资排辈,以岗定薪模式下,薪酬自然呈现论资排辈的结果。
▌4. 非财务性激励不配套
企业不可小看非财务性激励,尤其是对知识型员工的非财务性激励。如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观点,薪酬为保健因素,带来的是不满意和没有不满意,并不能带来满意。设计院的高素质人才,到了一定的职级后,小幅度的薪酬激励对他们积极性的调动,影响很小,反而荣誉、称谓头衔等,在其看来是一种高度认可,这类非财务性激励,更受青睐。企业若完善配套的非财务性激励,既能达到预期目的,又能减少简单粗暴的提薪带来的内部矛盾,何乐而不为。
看似是薪酬的问题,症结点不一定在薪酬,企业内部管理各模块相互关联支撑,因此,要做管理优化变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需要要找到关键症结点,进行系统、配套的调整。
排版编辑丨刘小琴
本文作者何晓凤,来自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文章所列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攀成德立场。
本文首发于勘察设计前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勘察设计前沿”(ID:psd-02)。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