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墨与泼墨:大师何海霞的国画要诀

惜墨与泼墨:大师何海霞的国画要诀

何海霞 / 云山雾霭

何 海 霞 (1908.9—1998.8) 原名何瀛,满族,北京人。1934年拜张大千为师,随同入川作画。1936年曾与齐白石、于非音、张大千举办四人作品联展。1956年后历任西北美术家协会画师、陕西省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专业画家。

中国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将人性分为天性与后天习得;北宋张载的性二元论,又把人性划分为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不存在先验的人性和先验的善恶之分,任何现实的人性都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中,人的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性的建构有决定意义。在西方现代心理学界,有三种典型代表: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强调以人的本能解释人的全部和行为 ,是一种本能决定论或遗传决定论;②行为主义走向另一极端,否则天生本能,主张人的一切行为、本性均由后天习得,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及其系统化,是一种反本能论或环境决定论;③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本能决定论又反对习得论,主张人性是似本能的,即人的欲望或基本需要在某种可以觉察的程度上是先天的,但与此有关的行为或能力、认识或感情不一定是先天的,可能是后天经过学习或引导而获得或表现的。马斯洛认为,人性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括,似本能需要是人性的集中表现。

你是一个太重感情的女人吗?每晚9点半,我都会在这里陪伴着你。喜欢夜叔,就把【睡前伴你夜听】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一起关注吧,晚安!

@睡前伴你夜听 


何海霞 黄河禹门口

对于中国画而言,笔、墨是其基本技法。前人用「骨、肉」来形容笔墨在中国画中的灵魂地位。就技巧而言,用墨便是根据作画时笔中含水墨量的差异,产生干、湿、浓、淡的诸多变化,从而在绘画语言上表现不同的绘画效果。唐人张爱宾有「运墨而五色具」之说,所谓五色,及焦、浓、重、淡、清。而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浓、淡的变化,这就是中国画用墨的奇妙处。当然,绘画是一种表现的艺术,中国画的用墨技巧其最终呈现还须在挥毫之间意象驰骋跃然纸上。



何海霞先生如何谈中国画用墨


何海霞 一笔云山

「墨」在中国画里是怎样的一种元素?

中国山水画是以墨为主,其实,在中古时期以前是以各种颜色为主的,直到魏晋以后,中国画受宗教的影响,特别是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开始把黑颜色——墨,当成主色。为什么呢?因为黑者,玄也,玄,就是道学思想,玄妙,玄想,是老、庄思想的反映。把世界缤纷复杂的色彩提炼归纳到纯真——黑,这黑色所包容的内涵十分丰富,再加上一个白,和黑与白之间的灰,就更是含蓄、深沉而莫测了。




「用墨」和「用笔」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中国画的吸引力,在于笔法和墨色,这是我们传统绘画中的可贵经验。笔法即用笔,笔者形之骨也。那墨是什么呢?墨者,形之血也,形之神也。形象中的微妙变化,以及线所达不到的地方,就主要靠墨了。


墨,有渴墨,有焦墨,有泼墨,种种种种,挥毫之间,既出于偶然又出于必然,是任意而为之。笔是形之概括,墨是形之神、形之韵。有时看到一张画,虽然在形和结构上有不足之处,但墨韵好,同样也能吸引人、打动人。



 何海霞 九寨沟  193.7 cm×178.7cm 

淡墨法和积墨法是中国画里很重要的两种用墨法则,在实际绘画中,二者如何运用?

不少人认为淡墨起中间调和的作用,其实淡墨更具有含蓄味。古人说:「人贵清明,画贵糊涂。」就是说,人要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但在画画的时候,要含蓄,要模糊,要有隐有显。这就给我们一些启发:画,不能画得太实,要无中生有,有中变无,从有又到无,有那么点玄学之理。墨的变化,跟人的心灵变化一样,得要模糊,让人说「这人跟喝醉了似的」,其实哪里是喝醉,他们是脑子非常清楚而故意装糊涂。


但是,掌握了墨色的必然性后,又用到这句话了:「惜墨如金。」用墨不是倾其多少的问题,而是用到恰如其分,这叫惜墨如金。把墨当成粪土似的往纸上糊,那是不懂得墨。


积墨呢?积墨之法也就是堆砌之法。但无论淡墨法还是积墨法,都不是唯一法。画画时,你可以用积墨法,也可以用惜墨法,还可以用渴墨法,或者用湿笔法,这要看你反映的对象以及你绘画时的情绪等而定。就像你本来没有想画雨景,偶然天成出了雨景效果,就可以顺下去。





绘画用墨,难免会有失误,出现失误时怎么挽救?

哪有人不犯错呢?同样,画画也不可能没有不失误的,要有几笔画坏了怎么办呢?


我告诉你,你可千万别没完没了的在这块失误的地方打主意,你别管它,你把旁边其他地方的认认真真地画好,就把失误的地方压下去了。跟打仗差不多,这个碉堡正面不好攻,你可以侧攻,还可以抄后路。


比如这里本来是线,线多而面少,就可以用面来补线,来救线。这块墨画的失误了,你赶快用水去拢它,别让它成了一块死墨。同时也可以在旁边打主意,看是面多还是线多,然后决定是以线治面,还是以面治线。






何海霞作品

笔墨功夫可以通过「三日一山,五日一水」的勤勉来提升吗?

画画,不是非得「三日一山,五日一水」的,也不是非得每天老老实实地画够八个小时,重要的是要善于用笔、用墨,善于保笔、保墨,还要学会善于救笔、救墨。


笔墨的运用,如同作战,要有战术,要有计划、有步骤,还要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物〔工具〕而异,因势而异。既要保笔带笔、保墨带墨,又要救笔带笔、救墨带墨。掌握了这些,就得心应手了。




在中国画里,「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黑色。譬如在一幅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不同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美术观察”(ID:pyyjb12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