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苗寨、客家土楼、陕北民歌……新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如何出圈?

西江苗寨、客家土楼、陕北民歌……新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如何出圈?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新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它们是: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

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山西省晋中市)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根据《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首次开展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验收工作,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第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文化生态是指各地区各民族自然而然的原生性的、祖先传下来的文化生活,这个文化生活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以“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为目标,将非遗及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加以整体性保护。

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对于提高文化自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公布的新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不但各具鲜明的特色,而且在建设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01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以非遗小镇(街区)为引领



QIANDONGNAN



西江千户苗寨(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黔东南境内拥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26个、中国传统村落409个。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在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中,走出了一条非遗的特色道路。即探索打造“以非遗小镇(街区)为引领,以非遗综合性展示馆(博物馆)为重点,以村级非遗传习基地为支撑”。先后制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以法治化、产业化、数字化等,有效推进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实现了“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

建立专门机构,在全国率先推动16个县(市)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点对苗族古歌、侗族大歌、侗族款约、锦屏文书等实施非遗抢救性记录,构建了“人类、国家、省、州、县”五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全州人类非遗代表作1项3处、国家级非遗项目56项78处。


苗族古歌(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同时,通过“非遗+基地”“非遗+旅游”“非遗+产业”等,推出“以非遗小镇(街区)为引领,以非遗综合性展示馆(博物馆)为重点,以村级非遗传习基地为支撑”的非遗传习阵地,建成丹寨万达、从江銮里、黄平旧州等360余家非遗传习基地,其中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处,以文旅融合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02

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

活态传承客家文化



MEIZHOU



大埔县大东镇花萼楼的新年祈福活动。(图片来源:人民网)

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享有“世界客都”、“世界长寿之都”等众多美誉。梅州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丰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梅州有6项国家级、21项省级、3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0大类别的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20项,认定四级非遗传承人473位,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文物古迹、村落城镇相互依存,形成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岭南客家文化,成为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和客家文化向外传播的核心区。梅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承群体为主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以文化空间和“文化质”为保护重点,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助推文旅融合,振兴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发挥文化品牌引领作用。


丰顺埔寨火龙表演(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还融入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中,持续深化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大力推进客家文化活态传承,充分发挥非遗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文化创意、文化活动、演艺精品进校园、进景区、进展区。精心打造“客都文化公益讲堂”“周五有戏、相约周六”等文化惠民金字招牌。并以客家非遗为题材,创演《春闹》《林风眠》等一批具有岭南气派、客家风格、梅州特色的精品力作,助力人文湾区建设。并且通过举办客家文化(非遗)艺术周活动,激活了文艺院团的活力,盘活了传统优秀文化遗产,有效推动了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同时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大力推进“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带动贫困户脱贫,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03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

“非遗+旅游”深化文旅融合



DALI


大理喜洲 巍山南街非遗旅游街区(图片来源:新华网)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生态良好,气候宜人,有“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文献名邦”的美誉。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范围涵盖大理白族自治州所辖行政区域,总面积2.95万平方公里,保护对象为体现大理民族文化多样性、独特性的各类非遗名录项目、非遗传承人以及与非遗传承密切相关的历史传统文化及自然景观文化等。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我国唯一的白族区域自治地方。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白族、彝族等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包括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神话、传说、歌谣、鼓舞、织锦、刺绣、印染等,与当地自然环境,古村镇、古建筑相依相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区域。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整体、活态的传承保护大理地区独特、深厚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大理白族扎染(图片来源:新华网)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采用“非遗+旅游”,深化文旅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结合“一带三道十八廊”“漫步苍洱”“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有一种生活叫大理”等文旅品牌的打造,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建成10个非遗旅游示范点。大理三月街民族节等特色节庆文化活动推陈出新,白族三道茶、彝族跳菜等特色非遗项目有机融入旅游项目。众多非遗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众多传承体验设施成为了非遗体验游、非遗研学游的网红打卡地。大理双廊和鹤庆新华银器旅游小镇、云龙诺邓村、大理喜洲、巍山南街非遗旅游街区、弥渡文盛街旅游村寨等6个项目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名录”。


04

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

推动非遗常态化传承



YULIN



榆林唢呐(图片来源:腾讯网)

榆林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项、省级66项、市级211项、县级565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4名、省级66名、市级420名、县级1114名。建成民歌、剪纸、民俗、石雕等70多个文化生态博物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

整体性保护是生态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要保证。榆林市将整体性保护贯穿于生态区建设的始终,坚持以生态修复为首要任务,不断健全保护传承体系。

榆林市建成民歌、剪纸、民俗、石雕等70多个文化生态博物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榆林市现有近万个文化广场和文化舞台,成为群众文化活动和非遗传承展示的重要平台。每到传统节假日,唢呐、民歌、说书、秧歌、道情等非遗项目轮番展演,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更是如火如荼。

与此同时,榆林市、榆阳区两级文旅部门在榆林老街开办了“非遗小剧场”,每天组织非遗项目展演,至今演出820多场。已成为榆林古城文化旅游金名片。

榆林古城享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从2006年起,榆林在古城六楼分别开展陕北民歌、陕北说书、陕北道情、榆林小曲等常态化展演活动。该项目成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和融合利用的典范,2019年被文旅部和财政部批准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


05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山西省晋中市)


提升非遗传承生命力



JINZHONG


平遥古街(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晋中市位处三晋腹地,文化厚重,底蕴深厚,是华夏古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享誉国内外的晋商故里。晋中市聚焦黄土高原农耕文化和晋商文化两大主题,布局农耕文化带、晋商文化廊、节庆文化圈和方言文艺区四大重点区域。

晋中市围绕提升非遗传承生命力,着力夯实自然基础,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治理,累计建成国省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40处,以“介子推割股奉君”“牛郎织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介休绵山、和顺天河山等景区生态得到有效恢复,全市39个酒(醋)酿造技艺、108个传统饮食技艺、131个传统医药所需道地药材依赖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着力夯实人文基础。实施以平遥古城、晋商大院为龙头的千处“五古”(古院、古村、古镇、古堡、古城)文物整修工程,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21处、中国传统村落77处,全市四级文保单位由937处增至1067处,其中国保单位由44处增至69处,总量全国排名第5。

着力夯实非遗常态保护基础。开展非遗普查、建档、音像记录、图书出版和理论研究等工作,非遗代表性项目由创建之初的50项增至929项,平遥推光漆器髹饰、鑫炳记太谷饼传统制作等10项传统技艺入列首批《山西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社火表演(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晋中市推动非遗与产业发展融合。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开展“县县有非遗产业”行动,建成广誉远国药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山西黄河中药和平遥薛生金漆艺省级2个,打造平遥推光漆器、平遥牛肉、广誉远中药、祁县玻璃、太谷饼等知名品牌10余个,近10年总产值达510亿元。

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融合。以剪纸、刺绣、古建彩绘等传统技艺为切入点,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扶贫带头人,引导支持成立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左权麻田文旅特色小镇、和顺醋业小镇、昔阳压饼产业园、榆社古建工队成为乡村振兴带动项目。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天眼新闻、南方新闻网、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数字博物馆、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等

————END————



相关链接

刘亦菲带火了云南小镇,盘点还有哪些“有风”的古镇?

古城更新:要历史记忆,更要有烟火气

他山之石 | 如何让历史古城焕发新的生机和魅力


2022健康宜居与低碳城市国际论坛暨第十二届园冶高峰论坛,点击上方图片了解详情!

沧州运河活化国际设计师竞赛,点击上方图片了解详情!

以城市之形思考

微信:chlaweb

网址:www.chla.com.cn

电话:010-64450203

18500787853

邮箱:editor@chla.com.cn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风景园林网”(ID:CHLAweb)。大作社经授权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