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双峰插云正位
“双峰插云”为西湖十景之一。有亭,座落在去灵隐路上洪春桥畔,内置清帝康熙书写的御碑及乾隆题诗。然而,游者来到此处却只见树木蓊郁,一眼难见“双峰”,更少见“插云”,不由得产生“名实不符”的怅惘。这是为什么呢?
“双峰插云”原名“两峰插云”,系南宋宫廷画院绘制西湖美景而起名,后由康熙玄烨改“两”为“双”,流传至今。几百年来,文人游客描述此景诗句屡见不鲜。如南宋杨万里有“南北高峰巧避人,旋生云雾半腰横。纵然遮得青苍面,玉塔双尖分外明”(按:当时南北高峰均有高塔)。明朝中叶莫璠在《蝶恋花·两峰插云》中有“南北双峰云气绕,玉削芙蓉迥出青天表”之句。清人陈璨有“晚来新雨湖中过,一片痴云锁二尖”等等。都描绘出两峰高出,云烟环绕的水墨图画。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在描述之余都未能说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可以看到。近人钟毓龙在《说杭州》中说:双峰插云在“欲雨未雨之时,四山云幂,而南北两峰以高故,犹露其巅,故有此名。本为湖中遥望之景。清初必欲求其地以立碑,乃置之行春桥畔。湖中之景,易为陆上之景矣。”这一“易”就大大削弱了观赏的魅力。现在,试从科学的角度给以正位。
欲从正面看到双峰插云,当然是要在视平面的视场角之内。人的视场角一般为90°。距离越远,视场角越小,观察范围越宽。从现在洪春桥畔碑亭所在处看来,西距北高峰2.9公里,南距南高峰2.5公里,两峰巅相距3.6公里,视场角为95°,双峰要同时映入眼帘就感困难。加上碑亭四周紧密的高大乔木和人工建筑物,已完全丧失了观景条件。如果试在西湖中湖心亭的位置,观测南北两峰,那末,北高峰峰巅在湖心亭西面4.5公里,海拔314米(相对高度约300米);南高峰峰巅在湖心亭西南面3.5公里,海拔高度256米,站在湖心亭观察两峰的视场角就为50°,遥望两峰所见画面布局显得十分适中,也符合广角物镜照相机摄影视场角的要求。若从湖滨三公园处观测两峰,则视场角为35°,普通照相机也易摄入,但因距离拉远(距北高峰6公里,南高峰5公里),需要大气透明度较好,才能影像清晰。在湖西陆地,如果在现碑亭以南100米,龙井路旁西侧茶地上设一“观峰台”,观赏双峰较为理想。
©️杭州灵隐
“双峰”时常在,其妙在“插云”。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云,才能让双峰高出云表呢?我们知道:气象学上云状有30-40种。高度在2000米以上的中云和高云,自然与仅250-300米高的双峰无缘;低云(300米-2000米)中的积雨云、雨层云,双峰也难以高出云表,且通常雨势较大;高度在50-300米的层云,虽然低于双峰峰巅,但云体均匀成层,布满整个天穹,云底很低,全部山峦被掩盖,轮廓模糊不清。因此,数十种云状中,只有碎层云和碎雨云,高度在50-300多米,云形破碎而不规则,呈灰白色或暗灰色,云底很低,能沿着山峰向上抬升,才能出现“南北高峰云气绕,玉削芙蓉迥出青天表”的山水画卷。《西湖志》把这一景色写得相当美妙:“俨如天门双阙,拔地撑霄,祥云叆叇,随风卷舒,日光遥映,常现五色。”
知道形成“插云”条件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寻此景出现的规律。从杭州历年气候资料来看,最易出现碎层云和碎雨云的是梅雨期和秋雨期。杭州是季风气候地区,6月中旬到7月上旬是梅雨期,北方极地气团还比较强,干冷的空气不断南下;在南方,热带气团已经加强,暖湿的空气源源北上。两种气流在此频繁交绥,引起连续多雨的天气。当冷空气刚补充南下之时,天空时常出现时晴时雨,易晴易雨空气潮湿,云层低而不连续,即为碎层云和碎雨云多发之时。杭州西南部层峦叠嶂,蜿蜒盘结,碎层云迷漫山腰,两峰时露双尖,望之如插云霄,为赏景最佳之时。又在九月份夏去秋来,北方冷气流开始南下,干冷与暖湿气流再度交绥,双峰插云景色也会再度出现。
断桥不断雪犹残
西湖上的断桥,因《白蛇传》中“断桥相会”的传奇而闻名天下。白娘娘和许仙悲欢离合历尽患难又在断桥相会时缠绵悱侧的情节催人泪下。“断桥相会更断肠”表露了千百年来人间对这对情侣的同情和对恶势力的积愤。人们亦常以断桥为桥断魂牵的所在,来到杭州总要亲临这里凭吊一番。然而“断桥”并非断桥,也无令人肠断魂销的景象。相反,却以其独特的“残雪”为人们所迷恋。是谓断桥不断雪犹残。
断桥之名,始于唐朝。唐代诗人张祜咏孤山有“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之句。那时,苏堤尚未筑成,孤山茕立,由城里去湖中孤山的路——白堤,是仅有的东西向长堤。断桥是其第一桥,也是进入湖中的第一桥。宋时亦称宝祐桥。元代又称段家桥(如钱思复有“阿姨住近段家桥,山如峨眉柳如腰”,张翥有“段桥春色绿如柔”等)。又有人叫“短桥”(宋吴礼之词中有“长桥月、短桥月”之句)。段桥、短桥,多系忌“断”讳而谐其音者。查《辞源》有解:断,绝也。可能系言路绝之桥,和“孤山”相映而称“断桥”。此是一种说法。
那末,断桥残雪又是如何得名的呢?
断桥所在的白堤是外湖和里湖的分水线。南宋画院西湖十景中始有断桥残雪。此赏寒冬雪景图也。每当雪后初晴至孤山探梅者,登此桥远眺,则葛岭一带楼台上下,如铺琼砌玉,晶莹朗澈,不啻珠玉山上行,情景绝美。而明末张岱《西湖梦寻》则记为:堤上遍植桃柳,树皆合抱,行其下者,枝叶扶疏,漏下月光,碎如残雪。以释“断桥残雪”之名。这是以月色释雪之说。又有人认为雪后初霁,登临宝石山上,遍地银装,湖水碧清,皑皑白堤如练,分外妖娆。俄而,东方日出,映照湖山,迎日桥面,积雪开始融解,致使断桥顶面露出一痕,好似长长白练至此而断。这时青枝竞秀,积雪未消,远处丛山,一片琼瑶,实为奇绝。这是断桥残雪的又一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达美术馆”(ID:guangda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