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胜景科学趣谈三则

西湖胜景科学趣谈三则

为双峰插云正位


“双峰插云”为西湖十景之一。有亭,座落在去灵隐路上洪春桥畔,内置清帝康熙书写的御碑及乾隆题诗。然而,游者来到此处却只见树木蓊郁,一眼难见“双峰”,更少见“插云”,不由得产生“名实不符”的怅惘。这是为什么呢?

“双峰插云”原名“两峰插云”,系南宋宫廷画院绘制西湖美景而起名,后由康熙玄烨改“两”为“双”,流传至今。几百年来,文人游客描述此景诗句屡见不鲜。如南宋杨万里有“南北高峰巧避人,旋生云雾半腰横。纵然遮得青苍面,玉塔双尖分外明”(按:当时南北高峰均有高塔)。明朝中叶莫璠在《蝶恋花·两峰插云》中有“南北双峰云气绕,玉削芙蓉迥出青天表”之句。清人陈璨有“晚来新雨湖中过,一片痴云锁二尖”等等。都描绘出两峰高出,云烟环绕的水墨图画。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在描述之余都未能说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可以看到。近人钟毓龙在《说杭州》中说:双峰插云在“欲雨未雨之时,四山云幂,而南北两峰以高故,犹露其巅,故有此名。本为湖中遥望之景。清初必欲求其地以立碑,乃置之行春桥畔。湖中之景,易为陆上之景矣。”这一“易”就大大削弱了观赏的魅力。现在,试从科学的角度给以正位。


欲从正面看到双峰插云,当然是要在视平面的视场角之内。人的视场角一般为90°。距离越远,视场角越小,观察范围越宽。从现在洪春桥畔碑亭所在处看来,西距北高峰2.9公里,南距南高峰2.5公里,两峰巅相距3.6公里,视场角为95°,双峰要同时映入眼帘就感困难。加上碑亭四周紧密的高大乔木和人工建筑物,已完全丧失了观景条件。如果试在西湖中湖心亭的位置,观测南北两峰,那末,北高峰峰巅在湖心亭西面4.5公里,海拔314米(相对高度约300米);南高峰峰巅在湖心亭西南面3.5公里,海拔高度256米,站在湖心亭观察两峰的视场角就为50°,遥望两峰所见画面布局显得十分适中,也符合广角物镜照相机摄影视场角的要求。若从湖滨三公园处观测两峰,则视场角为35°,普通照相机也易摄入,但因距离拉远(距北高峰6公里,南高峰5公里),需要大气透明度较好,才能影像清晰。在湖西陆地,如果在现碑亭以南100米,龙井路旁西侧茶地上设一“观峰台”,观赏双峰较为理想。


©️杭州灵隐

“双峰”时常在,其妙在“插云”。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云,才能让双峰高出云表呢?我们知道:气象学上云状有30-40种。高度在2000米以上的中云和高云,自然与仅250-300米高的双峰无缘;低云(300米-2000米)中的积雨云、雨层云,双峰也难以高出云表,且通常雨势较大;高度在50-300米的层云,虽然低于双峰峰巅,但云体均匀成层,布满整个天穹,云底很低,全部山峦被掩盖,轮廓模糊不清。因此,数十种云状中,只有碎层云和碎雨云,高度在50-300多米,云形破碎而不规则,呈灰白色或暗灰色,云底很低,能沿着山峰向上抬升,才能出现“南北高峰云气绕,玉削芙蓉迥出青天表”的山水画卷。《西湖志》把这一景色写得相当美妙:“俨如天门双阙,拔地撑霄,祥云叆叇,随风卷舒,日光遥映,常现五色。”

知道形成“插云”条件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寻此景出现的规律。从杭州历年气候资料来看,最易出现碎层云和碎雨云的是梅雨期和秋雨期。杭州是季风气候地区,6月中旬到7月上旬是梅雨期,北方极地气团还比较强,干冷的空气不断南下;在南方,热带气团已经加强,暖湿的空气源源北上。两种气流在此频繁交绥,引起连续多雨的天气。当冷空气刚补充南下之时,天空时常出现时晴时雨,易晴易雨空气潮湿,云层低而不连续,即为碎层云和碎雨云多发之时。杭州西南部层峦叠嶂,蜿蜒盘结,碎层云迷漫山腰,两峰时露双尖,望之如插云霄,为赏景最佳之时。又在九月份夏去秋来,北方冷气流开始南下,干冷与暖湿气流再度交绥,双峰插云景色也会再度出现。

断桥不断雪犹残


西湖上的断桥,因《白蛇传》中“断桥相会”的传奇而闻名天下。白娘娘和许仙悲欢离合历尽患难又在断桥相会时缠绵悱侧的情节催人泪下。“断桥相会更断肠”表露了千百年来人间对这对情侣的同情和对恶势力的积愤。人们亦常以断桥为桥断魂牵的所在,来到杭州总要亲临这里凭吊一番。然而“断桥”并非断桥,也无令人肠断魂销的景象。相反,却以其独特的“残雪”为人们所迷恋。是谓断桥不断雪犹残。

断桥之名,始于唐朝。唐代诗人张祜咏孤山有“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之句。那时,苏堤尚未筑成,孤山茕立,由城里去湖中孤山的路——白堤,是仅有的东西向长堤。断桥是其第一桥,也是进入湖中的第一桥。宋时亦称宝祐桥。元代又称段家桥(如钱思复有“阿姨住近段家桥,山如峨眉柳如腰”,张翥有“段桥春色绿如柔”等)。又有人叫“短桥”(宋吴礼之词中有“长桥月、短桥月”之句)。段桥、短桥,多系忌“断”讳而谐其音者。查《辞源》有解:断,绝也。可能系言路绝之桥,和“孤山”相映而称“断桥”。此是一种说法。


那末,断桥残雪又是如何得名的呢?

断桥所在的白堤是外湖和里湖的分水线。南宋画院西湖十景中始有断桥残雪。此赏寒冬雪景图也。每当雪后初晴至孤山探梅者,登此桥远眺,则葛岭一带楼台上下,如铺琼砌玉,晶莹朗澈,不啻珠玉山上行,情景绝美。而明末张岱《西湖梦寻》则记为:堤上遍植桃柳,树皆合抱,行其下者,枝叶扶疏,漏下月光,碎如残雪。以释“断桥残雪”之名。这是以月色释雪之说。又有人认为雪后初霁,登临宝石山上,遍地银装,湖水碧清,皑皑白堤如练,分外妖娆。俄而,东方日出,映照湖山,迎日桥面,积雪开始融解,致使断桥顶面露出一痕,好似长长白练至此而断。这时青枝竞秀,积雪未消,远处丛山,一片琼瑶,实为奇绝。这是断桥残雪的又一说。




20世纪上半叶的断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据考:古代断桥是个曲率很大的拱形阶梯桥。高约4米,桥面多为石质材料构成,热容量大。桥为东北——西南走向。杭州的冬季,常有西伯利亚寒流侵袭,2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2℃左右。每年12月下旬到次年3月中旬雨水充沛时,时常出现飞雪。雪深厚度可达10多厘米。但因地处亚热带北缘,气温较暖,积雪也易消融,除朝北向外,通常一天左右即可融尽。而且断桥桥下水深2米,不易结冰(个别的如1977年1月气候特寒,结冰三日以上)。加上寒潮带来西北风的磨砺,晴天太阳高度角一般又在40°-50°之间,偏南直射。在这样多种因素影响下,如果大雪之后,适逢晴天,阳光普照,桥顶和靠近城市的桥面,积雪首先烊化露痕,雪残桥“断”的景象,也不是不可能出现的。

印月之谜在“三潭”


柳烟缭绕的三潭印月,是闻名国内外的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它是西湖上三个人工岛中建筑最早、最大的一个,绰约缥渺地飘浮在西湖水中央。环形的堤岸上有茂盛的古柳,清澈的池沼,曲折的九曲桥,玲珑的假山石和精巧的亭台楼阁,形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特有景色,使人宛如进入“花木楼台曲桥渡,疑人恍入画中游”的蓬菜仙境。
然而,这仅仅是三潭印月园林风景的一部分,而真正命名为“三潭印月”的主题景观却在它南侧湖面上呈等边三角形的三个石塔上。石塔高二米,塔基是偏圆石座,塔身呈圆球形,中空玲珑,环有五个小圆孔,外饰浮雕花纹图案,塔顶作葫芦形。这三个石塔的设立可追溯到九百年前的北宋。当时苏东坡在宋元祐四年(1089)再度来杭,担任太守,浚湖筑堤,曾在湖中立三塔为界,以示不得在内种植菱芡。三塔的位置,据南宋旧图标志:南塔靠近苏堤第三桥(望山桥),中塔在第四桥(压堤桥)附近,北塔靠近第五桥(东浦桥)。三塔“塔形如瓶,浮漾在水心”,即所谓“三塔亭亭引碧流”。中塔、南塔之间有小洲,上有寺名保宁,后晋天福(936-943)时建。北塔之旁,亦有小洲,上有寺,名湖心。大约明末清初时,三石塔坍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玄烨南巡杭州前,于原保宁寺南湖中,再建瓶形三石塔,鼎峙呈等边三角形,谓之“三潭”,以存古迹。但另据一些古籍记载,现湖中的“三潭”,是明代成化年间围堤造“放生池”后,于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在堤外南湖中建成。究竟当今的“三潭”是明代的遗迹,还是清代所置,需作进一步考证。



三潭印月的景名,起始于南宋画院“西湖十景”的山水画题名。当时画院待诏陈清波以画西湖景色著名。根据《绘事备考》记载,他画的西湖山水画中就有“三潭映月”。杭州话“映”与“印”谐音,后来就讹传为“三潭印月”。清康熙手书“三潭印月”,勒石述亭,终于正式定名。列为西湖十景之一。
三潭印月的迷人处是观赏“印月”的月景。但是,“三潭”如何“印月”,历代以来有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在夏秋月夜,尤其是中秋月圆之夜,皓月升起,从三潭上倒映湖面,此时,月光、水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溶成一片。正如清陈璨《三潭印月》诗:“碧水光澄浸碧天,玲珑塔底月轮悬。”即所谓“月光映潭,分塔为三,故有三潭印月之目。”
第二种说法,认为夏秋黑夜,如果在塔里燃点灯烛,烛光从三个潭中的五个圆孔中透出,远远望去,宛如有许多小月亮,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闪闪灼灼,形成奇妙的“印月”景观。清代丁立诚《三潭灯代月》诗云:“三潭塔分一月印,一波影中一圆晕。下弦无月怅夜游,塔里明灯火四流。依然幻作三潭月,波绿灯红斗颜色。湖平风静波不兴,繁星更放荷花灯。”
第三种说法是清初陆次云在《湖壖杂记》中所记,他曾看过西湖旧图,所谓三潭印月是画工画着三座小石塔,每座小石塔里面,各悬一月影于中。他怀疑“月光所印,何独三潭。今塔久废,更无从识潭之所在矣。”顺治九年(1652)春,有一晚上,他与友人在将台山顶凝望,见湖中有三大圆晕,出现在放生池左边。他询问和尚,和尚告诉他这就是“三潭印月”。他悟出“印月”的道理:“其似月而非真月”云云。




据上海教育出版社《杭州湖山》记载,近人曾经作过实地考察:站在“我心相印亭”外的岸边,把眼睛作为三角架上的测量远镜。先看居中一塔,塔的五个圆孔中恰巧有二孔相对,视线从中穿过,只见一片圆圆的水光。再望左右两塔,也可从圆洞中看到波光绰影。这是因为三塔的位置和岸上的立脚点,分别连成直线,形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立脚点恰好是三线之交。如果在灿烂的月光下,通过塔上的圆孔,也可看到印在水面上的月晕,形成一幅众月交辉的美妙画面。这是又一说。
笔者认为:宋时建塔,傍堤而立,映月之美,重在塔形。三塔凌波,在晶莹月光和浩淼水面上,恍如观音手中的琉璃瓶在湖中晃荡,加上柳枝摇曳,冰轮闪烁,引人情发,景尽美矣。后人将塔移至今处,鼎足分匀,点缀湖面,衬连岛堤,更增娇媚。而人们探奇猎胜,由塔之中空五孔联想,置烛、透视,高瞻、近睹,共探“印月”之奇,当亦会有所发现,益增赏游乐趣。今录所述,有兴者不妨试试。
尽管“三潭”如何“印月”尚未得出确切结论,但是,历代以来都把“三潭印月”同景作为中秋佳节西湖赏月的胜地。因为三潭印月四面环水,几乎与宽阔开朗的湖面相平。在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碧澄澄的湖水宛如万顷银波,仿佛置身琼楼玉宇之中。多少文人学士为这奇妙景色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明代聂大成的《三潭印月》诗:


纤云扫迹浪花收,塔影亭亭引碧流。
半夜冰轮初出海,一湖金水欲熔秋。


这些诗,流传了几百年,为三潭印月增添了无限诗情画意。
注释:
*本文节选自《西湖胜景科学趣谈》,杭州市科普创作协会主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年。

当前展览

观展指南 | 西湖十景油画展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光达美术馆!

光达美术馆地址:

杭州市上城区虎玉路18号
联系电话 1575772872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达美术馆”(ID:guangda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