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花了1000多年时间,才烧出“中国的白金”。

西方花了1000多年时间,才烧出“中国的白金”。





瓷器
是中国最古老的工艺

但是如今欧洲生产的瓷器
却成为了世界主流的产品
比如受人追捧的骨瓷品牌韦奇伍德
又或是LVCHANEL大牌联名瓷...

你有没有发现
生活中那些我们熟视无睹的东西
其实潜藏着巨大的功与名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比骨瓷还要厉害的中国白瓷






明 · 永乐 · 甜白釉三系小罐
图自/西泠拍卖






白色,生活中理所当然、触手可及般的存在。


众多颜色之中,它无声无色、不争不抢,很少有人会关注它是何时存在?为何存在?


正是这一抹不起眼的白,在700多年前,曾让整个西方为之疯狂,并诱发了轰动一时的“瓷器病”





清 · 德化窑白釉牵牛花形杯
西泠秋拍预展

图自/大力



1295年,当马可波罗将第一件中国白瓷带回威尼斯。从此,白瓷就如同毒品般,让西方贵族疯狂上瘾。


当时,为了得到48件中国白瓷花瓶,萨克森公国选帝侯甚至用一队骑兵来与波斯商人置换,可见在欧洲贵族眼中,瓷器是以命相抵的“白色黄金”






故宫博物院藏永乐双系小罐
西方油画里贵族生活中的白瓷



对于白瓷的制作,西方人曾有过无数次疯狂的幻想。


比如:把蛋壳和脐鱼壳捣成粉末,加水调和做成花瓶形状埋在地下,一百年后再挖出来,这时才算做好


还有占星家揣测:它是由一种在地下凝结的汁液制成的。


为了烧出光洁莹润的白瓷,欧洲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清 · 乾隆 · 白釉西番莲纹玲珑碗

图自/中国嘉德



直到明代,德国的德累斯顿才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件瓷器——Meissen迈森白瓷
而此时中国人使用瓷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德国德累斯顿早期烧制的迈森白瓷

图自/网络


那么扬名在外的中国白瓷,在地大博物的中国是什么地位呢?


雄鸡一唱天下白,白色的出现,代表了长夜的结束,也代表了专属于青瓷时代🔗的结束。


北齐的初期白瓷为起点,到隋代真正意义上的纯白,白瓷花了整整400年的时间,才明白一个重要的配方要领。


即:当瓷器中的铁含量低于1%的时候,烧出来就是白瓷,含铁量在1%~3%时,烧出来的就是青瓷,超过4%,那就是纯黑的黑瓷🔗


白色的出现给了瓷器无限的可能,因为白色的衬托,也就有了后来的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粉彩...





隋至初唐 · 白釉莲台坐狮
图自/中国嘉德

唐代邢窑白瓷、宋代定窑白瓷、元代枢府卵白瓷、明代甜白瓷、清代仿德化白瓷,从青涩的白到莹润透亮的白,白瓷之路从诞生起就从未消失过。


某种意义上,白瓷的历史即是中国的历史,也是世界的历史。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马可波罗带回欧洲的是白瓷而不是青瓷呢?





隋 · 白釉深腹大杯一对
图自/中国嘉德







有趣的是,白色自诞生起,就不是中原人喜欢的颜色,那为什么主角会是白瓷呢?


在中国的传统意象中,白色是平民之色;是代表死亡的丧服;示弱投降的白旗;代表奸邪的白脸...


这就不得不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的1271年了。


那是忽必烈称帝之后,改国号为“大都”的一年,与中原文化不同,在游牧民族的心中,白色是不可侵犯的圣洁之物





北宋 · 定窑刻花龙纹折腰盘
图自/西泠秋拍

“国俗尚白,以白为吉”的元代,白色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当时重要的服装、建筑都是以白色为主色调,忽必烈甚至亲自下令在景德镇设立第一个官窑——浮梁瓷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专为元政府定烧瓷器。


景德镇因白瓷而盛。在大多数人的印像中,元代青花瓷最负盛名,其实在元代最高级的并非青花,而是一种叫做“卵白釉”的高级白瓷素器。


那是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定制的专属瓷器,遂卵白瓷也叫“枢府瓷”





元 · “枢府”缠枝花卉纹碗
图自/苏富比拍卖


卵白是一种什么样的白?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鸭蛋壳的白,那是一种白中泛青,清透温润的颜色。


在以承袭宋代的青白釉为主调的景德镇,卵白釉是一种颠覆性创新的新品种。


在短短不足百年的元代,卵白釉以它的柔软和纯粹,承载着元人对自然的崇高信仰,启发着景德镇日后的白瓷之路,为其后的青花盛世蓄力做铺垫。





清 · 康熙 · 白釉暗刻缠枝莲纹碗
图自/中国嘉德



在元代之前,白瓷于诸多瓷器中,始终保持着中规中矩般庸常的存在,直到元人重新赋予它新的价值后,白瓷被西方人看见,成为他们翘首以盼的“东方白金”


到了明代,当政权文化重归汉人手中,白色还能保有一席之地吗?我们可以先从一位皇帝说起。





五代至北宋 · 初定窑沥粉堆花官字款方盘
图自/佳士得







在明代,最爱白瓷的是永乐大帝——朱棣


十五世纪初,一位穆斯林统治者想要赠送一些玉碗给永乐皇帝,以表诚意,可朱棣并不领情,将这些玉碗纷纷退回,还说:朕朝夕所用的中国瓷器,甚适于心,不必此也。


难得的是,在奢华面前,朱棣选择了朴素





明 · 永乐 · 白釉浮雕莲瓣纹束腰三足座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
图自/大力



可此时的卵白已成过去式,那么朱棣所偏爱的白瓷又是什么样的白呢?


对于一代枭雄而言,喜爱之物当然是独一无二的,于是根据朱棣红袍披身的将帅形象,景德镇创烧了一种特别的釉——甜白。是不是有点反差萌?


“甜”是一种文学想象,而甜白瓷有着“白如凝脂,素犹积雪”般的质感。


在当时的中国,人们第一次吃上纯白无杂质的白糖,而甜白瓷的出现,恰好延续了味觉的体验。





明 · 永乐 · 甜白釉弦纹高足杯
2021年西泠秋拍预展

图自/大力

对于朱棣而言,选择白瓷,并非是因为它的甜美,而是糅杂了一种很复杂的情感。


当年他手刃同袍,铢其九族,刀下冤魂无数,迁都北京之后,为了能让自己心安,朱棣开始亲近佛法。


在佛教中,白色象征圣洁。于是,在永乐一朝,诞生了许多佛教元素的白瓷,比如:僧帽壶、莲花纹...





明 · 永乐 · 甜白釉僧帽壶
图自/故宫博物院

不仅如此,为悼念双亲,他曾大动干戈花费19年时间,修建了明代最高的瓷塔——报恩寺


这座瓷塔的设计,是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建造的,通高九层的宝塔通身用琉璃烧制,外壁贴满了景德镇定烧的甜白瓷砖,塔檐上悬挂了140盏长明灯上百只铃铛


想象一下,当清脆的铃铛随风舞动时,那是一场以白色为主旋律的挽歌,即悲凉又壮美。





明 · 永乐时期 · 报恩寺实景绘画图片
图自/网络




明 · 永乐 ·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瓷砖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
图自/大力


对于朱棣而言,白瓷是一种具有威慑性的白,那是杀戮之后的忏悔和净化,是一种超脱的白理想的白





明 · 永乐 · 甜白双龙纹高足碗
图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瓷是一种看似强硬不屈的白色物质,而光却能穿透,这个问题使人着迷。”


对于英国陶艺家埃德蒙·德瓦尔而言,白瓷是他一生的使命,为了能亲眼见到白瓷诞生的故土,他跨越万里来到景德镇,进行了一场虔诚的朝圣之旅。


此后,他以独特的视角,著成《白瓷之路·穿越东西方的朝圣之旅》,影响了无数当代人对白瓷的思想改观。


正如他说言,不论是卵白还是甜白,在所有颜色之中,唯有白瓷是可以透光的,它刚柔并济,接纳所有,才有了如今享誉世界的博大和宽广,这也是“中国白”的处世之道。





明 · 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
图自/故宫博物院

现在想想,距离第一件白瓷的诞生已经过去1500年了。


如今,我们时常会忽视那些名为日常的“白瓷”,却不知曾经为了实现理想的白,人们花了400年的时间才辛苦得到。


那一抹白,是元人对自然的想象,也是朱棣净化内心的依托,是无数西方从业者心中朝圣的终点。


当我们通过西方人的视角去重新解读白瓷时,你会发现那是非常伟大的发明,你会由心而发地去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也会随之而来。


正如马未都所言:一个民族,尊重自己的历史,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清 · 雍正 · 白釉凸花缠枝花卉纹大玉壶春瓶
图自/中国嘉德

# 东家文化读者福利群 #

点此进入




撰文:大力
审稿:初恋、古一翻、子之
图片:除特殊备注之外,其他图片均来自摄图网、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家APP”(ID:idongji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