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同学们在居家办公和公司办公之间反复横跳。一款智能、便捷、可多人协同且存储量大的企业级协同办公软件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将全新改版的iWiKi升级为美事文档,旨在“让工作成为一种美事”。
正如微软 CEO Satya Nadella所说,“操作系统对我们而言已不是最重要的了,更重要的是应用和服务。” 美事文档将为企业内部提供更智能的应用和更完善便捷的服务。
美事文档是58基于自研IM系统办公软件“美事”,在原iWiKi的基础上升级的一款可在线编辑、存储文档的新一代高效协作工具,目前支持编辑Word及模板选择,实现云端实时保存。针对企业内部组织可以设置文档访问、编辑权限。正在规划的Excel格式文档及多人实时编辑功能,将于不久后与大家见面。
美事文档在拆分文档类型、提升协同效率的同时,打通集成于美事工作台中,将OKR等功能串联,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内部。
iWiKi上线初期,仅支持word和插入表格编辑功能。但随着需求量的增加,设计及开发维护成本与日俱增,而且由于多人协同功能的加入,产研和设计的排期不同步,致使产品体验落后,功能参差不对齐,在公司高速发展的阶段,逐渐“鸡肋”化。
通过严谨的交互视觉研究和竞品分析,我们得出现在的iWiKi首页存在内容可读性低、信息优先级不明显、无文档私密性、样式老旧、交互不清晰、不能协同编辑等问题,导致功能缺失,严重降低了大家日常办公中使用的积极性。
此外,还有一个不能被忽视的方面,我们还需要考虑各平台的一致性,移动端嵌入美事之后,由于性能较差不能简单地基于 Web 进行简单适配,无法满足用户的基本诉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交互和视觉侧重新规划了文档目录、创建、预览、编辑到最终分享输出的一整套交互视觉方案。
标准色
我们利用 Design Principle 原则,通过重新搭建产品结构、聚焦信息、和打造品牌化协同工具来提升品牌认知度,达到简化操作流程,降低学习成本的目的。
色彩首先是作为产品来说最好的品牌辨识度,我们的出发点在于制定新的品牌色,能够为美事文档带给大家智能化和便捷性以及未来科技感的视觉认知。
我们在脑暴前制作出品牌色的情绪版,我们希望通过色彩带给大家的是新的美事文档。蓝色作为数字科技专业的主色,我们将之前沉着稳重的绀蓝色,升级为生动的瑠璃蓝,这种蓝色富有青春活力的,性格色彩通透且科技感和专业度十足,象征着美事文档在未来实现全面进取的功能一体化。
辅助色
一款标准的色彩系统往往包含“标准色+辅助色”,为产品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设计系统基础。在原有品牌色调的基础上,我们将富有品牌调性的“金属灰”和邻近色、互补色、对比色加入辅助色彩,希望美事文档可以为多业务线赋能,探索交互和视觉上的更多可能,打造独一无二的产品体系。
收集用户痛点
在产品初期我们访谈了企业内部的同学和管理层,以设计目标为导向进行用户访谈,数据分析,问卷调查和设计趋势分析,第一时间掌握用户反馈,提升访谈的效率。之后我们得出了很多体验上的问题,并将收集的问题进行了汇总整理,通过Discover problems透析,将问题分别从
交互层:框架拓展性不足,自定义功能层级较深,设置成本高;
体验层:应用功能不断的增多,急需梳理简化,高频功能和低频功能缺少差异化的展示,对于搜索功能,支持场景化检索;
定义核心体验路径
初创期, PM先要验证提出的需求是用户痛点还是“假需求”。业务线应用人数上升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关键埋点和专业访谈,去判断现阶段是否符合预期。这就像每年去医院体检,检验报告上的关键指标数据和正常范围会告诉你是否健康一样。在线文档的核心用户价值是“从创作到协作的多人多端无缝同步”,因此我们定义用户的关键路径是“创作→编辑→分享→编辑→协作”。
品质感
品质感是产品界面传递给用户的一种感受,通常是舒适的,值得信赖的。
首先我们通过页面结构的划分和主辅色的运用,明晰层级,区分信息主次,降低学习成本,营造舒适的使用环境。
其次我们对颜色的使用精准且克制,操作区域的图标统一且精致,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提升信赖感。
细节与规范
所谓“魔鬼藏在细节之中”,吹毛求疵的页面设计中也许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我们将页面中所有的图标进行了统一梳理,规范了线条的粗细,统一了尺寸和圆角,力求每一个图标都看上去优雅,规矩。
另外我们还将阅读内容做了整体的规划,将不同的内容种类模块化,在用户的阅读和编辑时潜移默化的渗透品质感。
以上就是关于美事文档的改版历程。经历了搜集参考资料—前期脑暴—确定风格后进行品牌升级,现已与大家见面,希望大家多使用,多提宝贵意见,让使用美事文档真正成为办公的“一件美事”。
其实作为设计师,我们要做的不光是页面当中流程的体验,同样还需要去关注自己页面落地当中所遇到的许许多多的问题,Problem Solver才是设计师的常态。
扫码进群
转载时请连同下方内容一起转发
请与该公众号联系获取内容授权
长按二维码 轻松关注
微信公众号:i58UXD
58同城用户体验设计中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58UXD”(ID:i58UX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