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一旦设计得很成功,就不再仅仅是装饰。它们不会使人分心或逗乐。它们是作品固有的一部分,会引导人们去理解整体。” ——Peter Zumthor 《思考建筑》
使用者对于一座建筑最深入的认知角度来自哪里?是一览无余的鸟瞰?是面对面的立面?亦或是功能合理的平面?还者是接近透视乃至全视的剖面?
人没有双翼,不可能天天飞在天上俯瞰一座建筑;建筑是帮助人们围合、限定空间的工具,没有人会放弃使用一座建筑的内部空间而永远矗立在立面之前;或大或小的建筑,哪怕熟悉如自己的家,可能我们也很难准确画出其平面图。
以我们自己的家为例,除去朝向、面积等因素,我们最深刻的感受和最鲜活的记忆,可能是脚下仔细美缝过的瓷砖或者是能被晒暖的木地板、因为变形而关不紧的铝合金边框窗户、装了好多一年不开几次的小射灯的整日落灰吊顶……
正是这些一座建筑中最贴近人体尺度,最容易被我们感知的部分,决定着我们对一座建筑最为真实的使用体验。
01
杭州东站
交通建筑中斜柱的昙花一现
杭州东站候车大厅
02
Apple Stores
那些一片玻璃超百万的玻璃盒子们
结语
“每一个完美的、完善的作品都有一种魅力,就仿佛我们臣服于高度完善的建筑实体的魅力似的。我们的注意力或许总是被某个细节俘获,例如地板上的两颗钉子,它们将钢板固定在门口破台阶处,情感涌出。有些东西令我们感动。”
或许就是这样,外观宏伟的建筑会因为一个触点、一个接口、一个缝隙而被人们认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体量远小的建筑却会因为细节的精雕细琢而被大加赞扬。要用无数的细节,用各种各样的功能与形式,材质和尺度去生成一个整体,这就是建筑常常要面对的挑战,这就是建筑师常常要面对的挑战。
作为建筑师,习惯了“宏观思考”——陶醉于施工图的精细和效果图的夺人眼球或许未必是一件好事,我们还必须学会关照细节,关照建筑中活生生的人们。
参考文章:
[1]https://www.gooood.cn/east-railway-station-by-csadi.htm
[2]https://www.ifanr.com/1131053
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
新浪微博 Weibo:匠山行记
哔哩哔哩:匠山行记
投稿咨询/媒体事务
微信:blunt521
邮箱:1540957767@qq.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