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部与节点:不可忽视的建筑细节

细部与节点:不可忽视的建筑细节

“细节,一旦设计得很成功,就不再仅仅是装饰。它们不会使人分心或逗乐。它们是作品固有的一部分,会引导人们去理解整体。”  ——Peter Zumthor 《思考建筑》


使用者对于一座建筑最深入的认知角度来自哪里?是一览无余的鸟瞰?是面对面的立面?亦或是功能合理的平面?还者是接近透视乃至全视的剖面?


人没有双翼,不可能天天飞在天上俯瞰一座建筑;建筑是帮助人们围合、限定空间的工具,没有人会放弃使用一座建筑的内部空间而永远矗立在立面之前;或大或小的建筑,哪怕熟悉如自己的家,可能我们也很难准确画出其平面图。


以我们自己的家为例,除去朝向、面积等因素,我们最深刻的感受和最鲜活的记忆,可能是脚下仔细美缝过的瓷砖或者是能被晒暖的木地板、因为变形而关不紧的铝合金边框窗户、装了好多一年不开几次的小射灯的整日落灰吊顶……


正是这些一座建筑中最贴近人体尺度,最容易被我们感知的部分,决定着我们对一座建筑最为真实的使用体验。


01

杭州东站

交通建筑中斜柱的昙花一现

主站房正立面


杭州东站是汇集铁路、地铁、磁浮、公交、长途汽车、的士等多种交通方式和配套服务设施于一体并可实现立体无缝交通换乘的特大型交通枢纽站。


建筑形态与结构形式、建筑空间三者完美融合,充分体现了结构的真实性及合理性。主站房采用巨型空间桁架结构体系,主站房屋盖南北连续主跨280米,最大跨距81米,创造出体现结构力学之美的轻盈屋盖,充满动感和未来感。

站房西进站口的异形斜柱
让人难以想到的是,整个杭州东站施工建造过程中最困难的,竟然是立面上异形斜柱的工艺问题。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斜柱的受力问题和外包材料迟迟无法确定。在经历了一年半的多次论证后,最终确定了钢筋混凝土浇筑+不锈钢板外包的施工方式。


由于当时的不锈钢板塑形工艺有限,施工过程中误差较大等问题,最终导致了杭州东站进站口富有动感的异形斜柱以及天花板“只能远观不能近看”——远观时现代感十足的结构最终因近看下的色差凹凸不平缝隙过大等等问题让人感到差强人意。



近看下的异形斜柱和天花板
最终,“饱尝苦头”的时铁道部(现已撤编改组)下令禁止在任何交通建筑中采用斜柱,杭州东站进站口的异形斜柱连带候车大厅中“中规中矩”的斜柱一起,成为了斜柱在国内交通建筑中的“绝唱”。



杭州东站候车大厅


02

Apple Stores

那些一片玻璃超百万的玻璃盒子们



说到 Apple Store,不得不提那些玻璃盒子造型的单体旗舰店,其中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的 Apple Store 最具代表性。


这是苹果在纽约最大的一家旗舰店,于 2006 年开业,入口处采用了玻璃立方体结构,每一面由 18 块玻璃组成,分为上下两层,内部采用了乔布斯在 NeXT 时的同款玻璃旋梯,由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设计者贝聿铭设计,这也是全球唯一一家 24 小时营业的 Apple Store。


 2006年第五大道 Apple Store
而在 2011 年翻新后,这家 Apple Store 的每个面仅用了 3 块玻璃,并采用了无缝衔接技术,这意味对玻璃工艺和运输安装的要求更加苛刻,苹果甚至需要为此定制专门的高压玻璃脱泡机,这一设计也在 2014 年获取了专利

翻新后的Apple Store


能提出这样“变态”’要求的只能是乔布斯,他希望 Apple Store 能用上最新的玻璃技术,而此时乔布斯正在和癌症抗争,还有一年就要永远离开这个世界。
这些玻璃的价格更是不菲,2014 年第五大道的 Apple Store 的一面玻璃被扫雪车撞裂,一块玻璃的维修费用高达 45 万美元(约合 312 万 RMB)。如此苛刻的要求和如此昂贵的玻璃材料,换来的是简洁到近乎奇幻的视觉体验——一个似乎连自重都承受不住的玻璃盒子,就那么“飘”在地面上。


在乔布斯去世后,苹果开设了更多玻璃盒子的造型的零售店,工艺也不断突破。比如 2015 年开业杭州 Apple Store,正面就用了 11 块定制的 14.5 米高玻璃幕墙,而且没有立柱,总面积达到 3000 平方米,是亚洲最大的苹果旗舰店。


Apple Store 西湖店


杭州店获取了 8 项设计专利,其中玻璃工艺的难度,比起第五大道 9.8 米高的玻璃立方体和上海店 12 米的弧形玻璃墙还要大得多。安装工艺方面,玻璃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立”在地面上——如果这样玻璃将因为恐怖的自重和薄而长的造型失稳导致自身折断。


11块玻璃其实都是被从上部“吊”起来的,地面处只是留有浅槽供玻璃刚好插入。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轻轻地亲吻大地”。如此,透明的玻璃,超窄的边框,佐以内部明亮的灯光,Apple Store西湖店就如同当初乔布斯从信封中取出的第一台MacBook一样,用苹果一贯的细节美学征服了所有消费者。


结语

“每一个完美的、完善的作品都有一种魅力,就仿佛我们臣服于高度完善的建筑实体的魅力似的。我们的注意力或许总是被某个细节俘获,例如地板上的两颗钉子,它们将钢板固定在门口破台阶处,情感涌出。有些东西令我们感动。”


或许就是这样,外观宏伟的建筑会因为一个触点、一个接口、一个缝隙而被人们认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体量远小的建筑却会因为细节的精雕细琢而被大加赞扬。要用无数的细节,用各种各样的功能与形式,材质和尺度去生成一个整体,这就是建筑常常要面对的挑战,这就是建筑师常常要面对的挑战。


作为建筑师,习惯了“宏观思考”——陶醉于施工图的精细和效果图的夺人眼球或许未必是一件好事,我们还必须学会关照细节,关照建筑中活生生的人们。


参考文章

[1]https://www.gooood.cn/east-railway-station-by-csadi.htm

[2]https://www.ifanr.com/1131053

编辑:胡桃
责编:大王妖


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

新浪微博 Weibo:匠山行记

哔哩哔哩:匠山行记

投稿咨询/媒体事务

微信:blunt521

邮箱:1540957767@qq.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