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气韵 | 《美成在久》新刊纵览

潇湘气韵 | 《美成在久》新刊纵览




长沙窑青釉褐彩瓷蛙

长沙博物馆藏

《美成在久》,第 48 期,第 18 页

Part.1

新 刊 掠 影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行吟于湘水、沅水之畔,美人香草的楚风烂漫与神巫夕降的古越蛮荒,游弋在诗人的咏叹中。水汽氤氲间,是瑰丽奇绝的南国想象。


齐白石 《麻姑进酿图》

公元189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早在春秋时期,越人活跃的地域长沙,随着楚人的扩张,成为楚南重镇。至战国早期,湖南全境几近归楚。长沙三公里楚墓中的“王”字青铜刮刀,是楚文化与越文化交融的印记。


青铜刮刀
三公里楚墓出土


战国至汉,湖湘先民又将原为舶来品的玻璃与本土文化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新奇之物。“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娉娉袅袅,窈窕湘女的玻璃耳珰随碎步摇曳,叮铃作响,为那片天和水之间弥漫飞扬着灵性气息之地平添了一抹明艳动人。

汉代 玻璃耳珰
长沙博物馆藏

时光流转至唐代。飘零到潇湘之地的杜甫曾感叹:“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山川秀丽、人物多情的潇湘不仅有诗圣笔下的清寂与幽远,还有烟火人间的寻常与热闹。长沙唐人将金银珍奇带入墓中,黄泉为伴。而部分器物究竟为明器抑或实用器,着实难断。中南工大唐墓的墓主即留下了一道谜题。


唐代 盏、托、碗、注壶组图
中南工大唐墓出土


“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唐代长沙窑的窑火繁盛,形成“南青北白长沙彩”之势。其装饰主题包罗万象,尤以动物题材异趣横生。浸润佛法的狮子、摩羯,伊斯兰风格的贴花对鸟,抑或是窑工日常可见的鸡犬豕羊,一如开放包容的大唐气象。


唐代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摩羯纹瓷壶
长沙博物馆藏


随着唐代都会市井商业的发达,长沙窑一跃成为著名的商业性窑口,以诗文题记为饰是其独到的经营计略之一。“莫虑前路远,开帆逐便风”,长沙商贾将开拓市场的勇毅乐观与热爱生活的点滴情趣,书写在青釉褐彩的瓷壶之上。

唐代 长沙窑青釉“人归万里外” 诗词壶

残高19.2厘米 底径10.6厘米

长沙博物馆藏


千年之后的醴陵窑,在万马齐喑的年代重现湘瓷容光。湘籍名士熊希龄将实业救国的目标锁定在醴陵瓷业,通过对传统的思考与洋瓷的借鉴,醴陵窑开创釉下五彩的先河,成为近代湖南举足轻重的制造产业。经世致用,兼容并蓄,正是湖湘文化的浸润,使得湘人在国难当头的时刻积极自救,敢为人先。

长沙府湘潭县的齐白石,用简明流畅的线条与酣畅淋漓的笔墨,将采菊东篱的陶渊明形象写意纸上。此时的他,远不是那个名满天下的画坛巨擘,而是面对生活困境的苦楚青年。“不因五斗折腰忙”,是其笔下的五柳先生,也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漫质朴,勿失本真。

湘江北去,不尽风流,物换星移,几度春秋。

而长沙是不会老的。这座城市的精神血脉永远翻涌向前。


Part.2
内 页 预 览 




唐代长沙窑瓷动物装饰题材研究

张海军 长沙博物馆副馆长

 “三分天下有其一,南青北白长沙彩。”长沙窑融合了南北陶瓷烧造技术,广泛地将釉下彩绘、模印贴花、雕塑、印花等艺术形式用于瓷器装饰,其装饰题材包罗万象,涵盖动物、人物、植物、云彩、诗词、题记广告等,可以说是有唐一代所有窑口中最为丰富的,开创了中国古代瓷器装饰的新风尚。本文择取唐代长沙窑的动物题材为研究对象,展现了异彩缤纷的动物世界。

从诗文题记装饰看长沙窑瓷的商品化


王安妮 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馆员

▶ 诗文题记是陶瓷上的重要装饰元素,亦是唐代长沙窑瓷器的一大特色。长沙窑瓷器上的文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吸引着当时购买、使用这些器物的人,也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


明器抑或实用器

中南工大唐墓出土金银器的性质再探



潘 钰 长沙博物馆


▶ 明器是专门为逝者制作的特殊物品。有学者经过研究指出,它们通过缩微、拟古、变形、粗制、素面等手段模仿实用器或礼器,表现出“貌而不用”的特点。但判断某些墓中随葬器物的性质却并非易事。湖南省长沙市中南工大唐墓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金银器,它们究竟属于明器抑或实用器,作者的探讨为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器以藏礼

略谈长沙三公里楚墓中的青铜工具

王文彬 长沙博物馆


▶ 长沙三公里楚墓出土的6 件青铜工具,根据器形和使用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制简工具和农具,其中铜斧、锛、凿和刮刀是制作简牍的必需工具,而铜铲和镰则是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农具。商周时期的青铜工具数量较少,主要由贵族阶层支配,这两类工具虽然都有使用痕迹,但更多是礼仪象征意义,墓中“王”字铭文的铜刮刀就反映了楚人对古越地区的征服。



科技考古视野下长沙博物馆藏战国至汉代玻璃器




周 珺 长沙博物馆


▶ 古玻璃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古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湖南作为楚文化的重要区域,出土了众多战国至汉代的玻璃器,器型丰富,尤以玻璃璧、玻璃剑首等特色器物为代表,从这些实物资料可知自战国时期,湖南制作玻璃器的技术已十分成熟。本文以长沙博物馆馆藏的玻璃制品为研究对象,从科技考古的角度对其进行概述与解读,探讨战国至两汉时期湖南地区出土玻璃器的特点。


不因五斗折腰忙

齐白石1894 年前后写意人物画研究



陈立果 长沙博物馆


▶ 1888 年,26 岁的齐白石经友人介绍,拜湘潭当地著名画家萧芗陔为师,开始学习擦炭法肖像画,逐渐成为名闻乡里的职业画家。然而,齐白石并未止步于此。1894 年前后,他尝试创作了一批写意人物画,如《苏武像》《张良像》《陶渊明像》等。这些作品构图严谨,笔墨奔放,与擦炭法肖像画有着本质区别。由于齐白石早期写意人物画存世数量不多,题诗和书法亦无明显的风格,因此,相关研究存在诸多局限。本文从这些早期作品的绘画、书法、诗文等方面展开,尝试走进青年齐白石的精神世界。


浮翠流丹

长沙博物馆藏近代醴陵窑彩瓷综述

刘 瑜 长沙博物馆


 醴陵窑位于湖南省醴陵市,制瓷历史悠久。但在1906 年以前,其产品以粗瓷为主。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近代醴陵瓷业兴起。1906 年,醴陵窑成功烧制釉下五彩瓷,打破了传统釉下彩瓷以青花和釉里红为主的格局,丰富了釉下彩的种类和颜色,开创了釉下五彩的先河,醴陵窑产品也由粗瓷发展为细瓷。极富地域特色的醴陵窑瓷器是长沙博物馆藏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百年前的器物生动展现了清末民初醴陵瓷业的兴衰历程。



北魏平城出土铺首的多元文化因素

徐海良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 铺首是我国传统的装饰构件,从商代一直被沿用至明清。其主要装饰于器物的肩部,建筑的门扉以及墓葬中的墓门、葬具之上。作者以北魏平城时期铺首的装饰纹样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在继承汉代以来传统母题的基础上发生了一些改变,图像表达的内涵也更加丰富,表现了北魏平城时期极其多元的文化因素。





漫谈大同出土的北魏串饰

李 帅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 北魏平城时期由于北方的重新统一和丝绸之路的再次畅通,平城成为民族融合的大舞台。见多识广的平城人钟情或佩戴什么样的饰品?那些精巧华美的饰品里又凝结着怎样的心思与情愫?本文以大同出土的美轮美奂的北魏串饰为例,带我们一睹北魏平城饰品的风采。




目录




拍摄地点:养云安缦 楠书房



  BOOK

《美成在久》创刊于2014年9月,是国内权威的亚洲艺术品收藏杂志。刊名“美成在久”,出自《庄子·人间世》“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欤。”寓意世间一切的美好事物,都需要长时间的打磨才能够形成;有物有则,方能水到渠成。


国内零售价每期100元,全年共6期,年价600元;直接向本刊发行部订阅,年价享8折优惠。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订阅《美成在久》2022年全年刊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最新一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成在久”(ID:zwmeichengzaiji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